程序员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王阳明《传习录》14

【79】「只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學。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释:只需要让心常明不昧就是修行之道。探知过去揣度未来,有什么益处呢?只是乱心而已。

感:守得一盏明,晓得天下事。

【80】「言語無序,亦足以見心之不存。」

释:说话混乱,可以知道其心不在此。

【81】尚謙問:「孟子之不動心與告子異?」

先生曰:「告子是硬把捉著此心,要他不動;孟子卻是集義到自然不動。」又曰:「心之本體,原自不動。心之本體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動,理元不動。集義是復其心之本體。」

释:‘尚谦’,守仁弟子;‘告子’,战国时哲学家,主张性无善恶;‘告子是硬把捉住此心,要他不动’,告子是硬把心定于此处,丝毫不动;‘孟子却是集义到自然不动’,孟子采取销黯复明到心体安宁自然不动的方法;‘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销黯复明的根本是恢复心的本体。

感:告子和孟子,都在思考,不论他们所说是否是世界的本质,总还会给人以启发的;现代人,是否也可以在繁忙的心思的空暇,静下心,去思考一下,总会有益的吧。

【82】「萬象森然時,亦沖漠無朕,沖漠無朕即萬象森然。沖漠無朕者,『一』之父;萬象森然者,『精』之母。『一』中有『精』,『精』中有『一』。」

释:前文有讲,此处就不解释了。

感:真的是不必纠于字的表义的,考究者亦未必能深得精髓。此文说本是一体,不必细分,细分者,必不是本体;

【83】「心外無物。如吾心發一念孝親,即孝親便是物。」

释:无。

感:无。

【84】先生曰:「今為吾所謂『格物』之學者,尚多流於口耳,況為口耳之學者,能反於此乎?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時時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漸有見。如今一說話之間,雖只講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間,已有多少私欲;蓋有竊發而不知者,雖用力察之,尚不易見,況徒口講而可得盡知乎?今只管講天理來頓放著不循,講人欲來頓放著不去,豈『格物』『致知』之學?後世之學,其極至只做得箇『義襲而取』的工夫。」

释:‘义袭而取’,想通过一时一事获取到真谛。

感:守仁此文只讲恢复心的本明,需要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才能达到目的,光口讲是不行的。

posted @ 2013-02-07 15:26  弗然  阅读(27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