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中的核函数与核方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CSDN博客
上文中,二维空间用椭圆分类。用x和y再造/算出个z,就升维了,可以用平面来分隔了。
还有人说(大意)“核函数化复杂为简单,化不可能为可能”。
能不能这么理解:
椭圆有方程,可以用不多的几个数来描述。遇到更复杂的例子,小孩子也可以在二维空间里画条曲里拐弯的曲线出来,完美地分隔那些点。可是曲线的方程怎么写?怎么用不多的数描述曲线?怎么定义和计算点到曲线的距离?所以核方法的本质是不是"便于用电脑编程实现"?:-) 找到曲里拐弯的例子了:机器学习笔记029 | 核函数 - 知乎
模式识别中从Kernel方法的本质来看,是否真的有效? - 知乎
直线的方程是y=kx + b,或者更通用的Ax + By + C = 0,如A=k, B=-1, C=b。三维空间里直线升级为平面,点到平面的距离好像也有公式。超平面指的是>=4维里像3维里的平面的东西? 怎么证明点到超平面的距离公式,还有两个高维向量之间夹角的公式?是严格证明,还是二维和三维如此,高维想必类似?
Occam's razor (the simplest explanation is usually the right one) The idea is attributed to English Franciscan friar William of Ockham (c. 1287–1347), a scholastic philosopher and theologian who used a preference for simplicity to defend the idea of divine miracles. 这个想法是由英国方济会修士威廉·奥克姆,一位学者哲学家和神学家,他用对简单的偏爱来捍卫神的奇迹。
那,如果我成功地使用了奥卡姆的剃刀,"核方法的本质是便于用电脑编程实现"就是个真命题喽?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