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编程经验总结:十年码农路上的那些坑与成长
🧭 前言:写代码,不止是“写”
很多人以为程序员的工作就是“写代码”,但我越写越发现,这份工作其实更像是“解决问题”和“构建系统”。
过去十年,我从写爬虫、做网站,到参与大系统架构、DevOps自动化,踩过无数坑,也积累了不少经验。这篇文章,不讲高大上的概念,只说点我亲身经历过、验证过的经验。
🛠 1. 越早学会写“可维护的代码”,越能走得远
刚开始学编程那几年,我追求的是“能跑起来”。很多脚本能跑,但半年后连自己都看不懂了。
后来我开始刻意训练这些习惯:
写函数之前,先写注释。
一个函数只做一件事。
变量名写清楚,不要怕长。
能写结构体/类的,就别用一堆裸变量。
代码风格要统一(自动化工具如 black, prettier 非常有用)。
感悟:
你不是在写代码,你是在写给未来的“自己”和“别人”看的文档。
🚧 2. 遇事先思考,别一上来就敲代码
我犯过很多“重构地狱”的错,都是因为一开始不思考就开工。
现在我的习惯是:
需求不清楚时,绝不动手。
流程画图(UML / 流程图 / ER图)> 代码开工。
复杂逻辑先写伪代码,用中文描述。
举个例子:
有次写个多线程下载工具,线程卡死怎么都查不出来。后来我把下载逻辑画成状态图,一眼看出死锁条件。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图比代码更直观。
🕳 3. 把每一个 bug 都当作“系统提示”
早期我怕 bug,觉得丢脸。但后来我发现,每个 bug 背后都有设计上的漏洞,解决 bug 是最好的成长机会。
我的做法:
遇到 bug,一定要“复现 + 分析 + 记录”。
不仅修复它,还要想:“为什么它会出现?我能预防吗?”
把常见 bug 模式总结出来,比如:
多线程资源竞争
字符集编码问题
数据库未处理事务回滚
正则边界不清
缓存脏读
感悟:
每修一次 bug,其实都是在加固你脑中的“代码模型”。
📦 4. 工具要会用,但别当拐杖
用过很多技术栈:Python、Go、PHP、JavaScript、Node.js、Vue、React、MySQL、Redis、Nginx、Docker、Kubernetes……但我发现一个规律:
真正强的程序员,不是工具多,而是底层逻辑清晰。
你可以用框架,但你得知道它“怎么来的”。比如:
用 ORM,要知道 SQL 执行计划
用框架封装的请求,要知道它底层是如何构造 TCP 请求的
用异步队列,要理解消息中间件的事务机制和延迟原理
建议:
深入一门语言到“底层原理”级别,胜过学十门 API 级别的语言。
📈 5. 性能优化要量化,不要“感觉派”
有一次我们以为一个接口慢是因为 SQL,结果发现是 Redis key 设计太散,单个查询开了几十毫秒。
经验教训:
永远要有 监控(APM、Prometheus、日志分析)
优化前,先 Benchmark(压测、profiling)
用工具:top, htop, perf, strace, ab, wrk, py-spy, go tool pprof
感悟:
没有数据支撑的优化,大多数都是浪费时间。
🧘 6. 编程之外:懂业务、懂沟通、懂取舍
越做项目越发现,技术不是唯一:
有时候你做了一个很漂亮的系统,客户一句“这个按钮能不能挪上去”就让你全推翻。
沟通不清的需求,执行再完美也没用。
项目上线后用户根本不关心你用了多先进的算法,只关心“卡不卡”、“用不用得爽”。
所以,我学会了:
主动和产品、测试沟通,争取时间和妥协点。
多从用户角度看系统:不是功能齐全,而是体验流畅。
能不写代码就别写:有时候用个现成工具解决问题,比自己造轮子强。
🧩 最后一条:不断学习,但更要“学以致用”
信息量越来越大,AI越来越强,技术更新越来越快。但真正能让你成长的,不是收藏了多少教程,而是:
是否每天写代码;
是否每天解决问题;
是否能从失败中总结东西。
技术只是工具,解决问题才是核心能力。
✅ 写在最后
这十年里,我从一个只会用 echo 调试的菜鸟,慢慢学会写出优雅的工具、写出成型的产品,也学会了带团队、做架构、解决线上事故。
我没有变成什么“大牛”,但我很踏实,因为我每一行代码都带着思考写下。
如果你现在还在“写代码就像救火”,别灰心。慢一点、深一点地走,终会找到自己的节奏。
欢迎你留言聊聊你的编程经验,一起交流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