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线算法
扫描线算法
求解多条线段重合部分的长度-----某段如果多次重叠也考虑一次
算法需要注意的事项
- 将所有线段转换为事件点。每个线段由两个事件点:开始点(start,+1)和结束点(end,-1)。注意,如果线段是左闭右闭的,可能需要将结束点处理为end+ε,或者将线段视为左闭右开,例如,将线段[a,b]视为覆盖a到b,但结束事件在b的位置。
- 将这些事件点按位置排序。如果两个事件点的位置相同,那么处理顺序在同一个位置,先处理结束事件(-1),再处理开始事件(+1)。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同一位置的结束和开始导致错误的覆盖次数计算。例如,假设两个线段A的结束和线段B的开始在同一个位置x。线段A的结束事件应该先处理,这样在x点,覆盖次数减1,然后处理线段B的开始事件,覆盖次数加1。这样,在x点的覆盖次数正确反映了线段B的开始。
- 事件点的排序方式应为:首先比较位置,位置小的排在前面。当位置相同时,结束事件(类型为-1)排在开始事件(类型为+1)的前面。这样,在同一个位置,先处理结束事件,再处理开始事件。
算法步骤
- 事件点生成:将每个线段转换为两个事件点:
- 开始事件:位置为线段起点,类型为+1(表示覆盖开始)。
- 结束事件:位置为线段终点,类型为-1(表示覆盖结束)。
- 排序事件点:
- 按位置升序排序。
- 当位置相同时,结束事件(-1)优先于开始事件(+1),避免端点重复计算。
- 扫描处理:
- 初始化当前覆盖次数
current_coverage = 0,前一个位置prev_position = None,总重叠长度total = 0。 - 遍历排序后的事件点:
- 若
prev_position存在且current_coverage ≥ 2,累加[prev_position, current_position)的区间长度。 - 更新
current_coverage并记录当前位置。
- 若
- 初始化当前覆盖次数
关键点
- 覆盖次数判断:仅当覆盖次数≥2时,区间长度计入总重叠。
- 事件处理顺序:结束事件优先处理,确保端点处理正确。
示例
- 线段:
[1,3],[2,4]→ 事件点:(1,+1),(3,-1),(2,+1),(4,-1)。 - 排序后:
(1,+1),(2,+1),(3,-1),(4,-1)。 - 扫描过程:
[1,2):覆盖1次,不计入。[2,3):覆盖2次,累加1。[3,4):覆盖1次,不计入。
- 总重叠长度:1。
此方法高效准确,时间复杂度为O(n log n),适用于大量线段的重叠计算。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