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伤寒之意义(1)


一、伤寒论说什么?

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将进入《伤寒杂病论》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在讨论这些问题
前,应该首先弄清楚这部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我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论题,通
过书名来解决。

1.伤寒的涵义

伤寒,是我们讨论的这部书的核心,有关它的涵义我们应该很清楚。伤寒这个概念,
在《素问·热论》里有很明确的定义:"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个定义说明了
伤寒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发热的特征。凡是属于发热性的疾病,或者说凡是
具有发热特征的疾病都属于伤寒的范畴。《内经》对伤寒的这个定义,是从最基本的点上
去定义的,但是,扩展开来却显得很泛化,不容易把握。为此,到了《难经》的时候,
又给它作了一个更具体的定义。《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
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难经》的这个定义说明了,这个具有发热特征的伤寒常见
于五类疾病里,哪五类疾病呢?就是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稍稍具有临床经
验的人就能感受到,《难经》给伤寒的这个定义确实很具体,临床所见的发热性疾病,大
多也就见于这些疾病里面。所以,要研究伤寒,就应该着眼于上述这五类疾病。另外一
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难经》中谈到两个伤寒,第一个伤寒当然是总义的伤寒,也
就是《素问·热论》讲的伤寒,现在的教材又叫它广义伤寒;后一个伤寒是分义的伤寒,
又叫狭义伤寒。而我们这个论题上,书名上的伤寒,当然是指第一个意义上的伤寒,这
一点不容混淆。这个问题弄清了,我们就知道张仲景并不偏重于谈寒,他也谈湿温、热
病、温病。

2.杂病的涵义

伤寒是《伤寒论》或者《伤寒杂病论》这部书的经,但,还有一个纬,这就是杂病。
杂病与伤寒相比,它具有什么意义呢?这里先讲一个"文化大革命"的故事。"文化大革命
"期间,王洪文当上了党的副主席和军委副主席,但是,大家都知道他一个保卫干事,能
有什么特别的才干?有一次当时的副总理*就问王洪文一个问题,说中国到底有多
少厕所?让王洪文告诉他。王副主席一听这个问题,当时就愣住了,这个问题我怎么回
答?我又没有作过具体调查,毛主席不是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嘛。看到这个尴尬的
局面,总理便在一边解围说,这个问题不用作调查,中国就只有两个厕所,一个男厕所,
一个女厕所。这虽然是个玩笑,但是,哲理却很深。联系到伤寒与杂病的概念,如果我
们从发热的角度去认识天下所有的疾病,那么,天下的疾病也无外乎两个,一个就是具
有发热特征的疾病,一个就是不具备这个特征的疾病。天下的所有疾病中,要么是发热
的,要么是不发热的。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么回事?现在,既然发热的疾病让伤寒占
去了,那么,不发热的这一类疾病就非杂病莫属了。所以,一个伤寒,一个杂病,已然
将天下的疾病占尽了,这就是伤寒与杂病的真实涵义。弄清了上面这个涵义,可以解除
我们许多的顾虑。过去我们常会担心,光搞一门伤寒会不会太局限了?担心搞伤寒的只
会治外感,不会治内伤;只会治伤寒,不会治温病;或者只会治内科,而不会治其他各
科的病。现在我们知道了《伤寒杂病论》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知道了它的研究范围。这
些问题清楚了,怎么还会有上面的担心?所以,读古书,对书名的理解是很重要的。

3.论的涵义

书名的最后一个字是"论",大家也别小看了这个字。论在古代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是一个与经相对应的概念。所以,要搞清楚论,必须首先搞清经。"经"是什么?经就是
经典。中医有中医的经典,道家有道家的经典,佛家有佛家的经典。这个经典意味着什
么呢?它往往代表某一门学问里最权威的东西。经典产生的时代,往往就是这门学问最
成熟的年代。这与现代科学的发展模式是不同的。经典的这样一个特性决定了我们要研
习这门学问,就得依靠它,这一点我们前面已经讨论过。而经典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就
是它的作者。经典的作者是很讲究的,像佛家这门学问,只有释迦牟尼所讲述的那些著
作能够称经,其他后世的这些著述统统不能称经。儒家的学问也是如此,只有孔子的著
述,或孔子删定的诗、书、礼、易能够称经,而后世的那些同样也不能称经。经典作者
的这样一个特殊性,使我们发现,他们都是这门学问的开山祖师,只有开山祖师的东西
才能称经。开山祖师亦称圣人,像儒家这门学问,只有孔子能称圣人。所以,孔子又被
称为"大成至圣先师",而孔子以后的人统统不够圣人的条件,要称的话,最多勉强称作
亚圣、或后圣,亚于圣人、后于圣人。那么,上述的这些圣人,上述的这些经典的作者
灭度以后,后人便要对这些经典进行诠释,进行发挥,这些对经典进行诠释和发挥的著
述就称之为论。所以说论是与经相对的概念,没有经就没有论。我们从手头的这部书叫
论这个名字,就知道它是诠释和发挥经典的著述。上述这个关系清楚后,我们就会发现,
在中医界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把造论的作者当成了医圣,反而作经的黄帝、岐
伯没有称圣。这个现象当然有它的原因,张仲景对中医的贡献太大了,他于危难之中拯
救了中医,中医之所以能够延续到今天,张仲景是功不可没的。正是张仲景的这个功绩,
他被越称为医圣,他的论亦成了经。但是,作为张仲景自己,他是很谦虚的,他并没有
把他的著作叫《伤寒杂病经》,这一点他要比后世的皇甫谧、张介宾高明。有关经论的上
述涵义,我们还可以用另外一个关系来说明,那就是"体"与"用"。经为道之体,论为道
之用。经以言体,论以明用。没有体不行,如果我们没有强健的身体,那一切的理想都
会落空。所以,体是基础,没有它不行。同样,用也很重要,有体而无用,那这个体的
意义怎么体现出来?我们光有强健的身体,却不去发挥作用,那么这个身体有什么意义
呢?还不是臭皮囊一个!因此,体与用、经与论就是这么一种关系。这样我们就知道了,
要学好中医,经必须读,论也必须读,而《伤寒杂病论》呢?它既具有经的一面,又具
有论的一面,它既言体,又明用。就是这么一部著作,大家看应不应该读?应不应该把
它作为依靠处?

二、认识阴阳探求至理

上面的论题搞清以后,这就开门见山了。接下来的是要提出三个问题:第一,《素问》
里讲:"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明明热病就是热病,怎么要把它归到伤寒呢?寒
与热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这是为什么?第二个问题,它与第一个问题也有联系,伤寒
就是伤寒,就是一个病嘛,《难经》为什么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
热病、有温病。"一个伤寒怎么会包括这么多病,这是一个问题;第三呢?张仲景为什么
以伤寒为经?后世的王叔和为什么径直用"伤寒"来作书名?上面这三个问题,是我们在
读《伤寒论》前必须搞清的问题,这三个问题弄不清,《伤寒论》你没法子读通。那么,
上述的这三个问题,我们如何才能搞清呢?这里可以借用清末四川名医郑钦安的一个窍
诀:"学者苟能于阴阳上探求至理,便可入仲景之门也。"因此,学者若欲在仲景这门学
问里真正的深入进去,那就必须把阴阳的问题放在首位。

1.认识阴阳

中医里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中医里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方方面面都要围绕它,
离开它就不行的这个东西是什么?这就是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开首即说:"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
于本。"《素问》的这段话对阴阳作了高度的浓缩和概括。我们做任何学问,尤其是中医
这门学问,离不开天地,而阴阳是天地之道;阴阳是万物的纲纪,一个万物,一个纲纪,
大家可以掂量一下这个分量,有什么东西还能逃过这个阴阳;它是变化的父母,我们探
讨事物,无非是探讨它的变化,时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而是什么导致这个变化呢?
是阴阳;我们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社会的东西也好,自然的东西也好,不论你是动物
还是植物,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是宇宙还是银河,它的整个过程无非就是一个生生杀
杀的过程,那么,这个生杀是怎么产生的呢?它的本始还是阴阳;另外,就是神明之府,
神明就是讲精神讲思维,所以,这一条与人类自身的关系特别大,那么,神明怎么来,
还是与阴阳有关;最后,就要谈到治病求本的问题,现在人都知道说:西医治标,中医
治本。当我们问一句中医怎么治本?或者中医通过什么来治本呢?这就回答不上了。其
实,这个本还是阴阳,还是要在阴阳里面寻求。阴阳就是这样一个关系到方方面面的,
最本始的东西。不知大家对阴阳有一个什么样的认识?是否达到了《内经》的高度?我
在教授本科生和研究生时都喜欢提这个问题,而同学们给我的回答也就是《中基》教材
的那几条,什么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等等。而再往下问,答不出
了。学阴阳,光懂这些还不够。怎么个对立,怎么个互根互用,这些你都要有真实的感
受。对于任何事物的变化,你都能落实到阴阳上面,甚至一举手、一投足你都能分辨出
阴阳来,都能感受出阴阳来,只有这样,阴阳才能为你所用,你也才能用阴阳解决真正
的实际问题。

(1)阴阳的关系 阴阳谈的是阴与阳两者之间的事,既然是两者,就有一个相互的
关系问题,这也是阴阳这门学问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上述这个关系,《素问·阴阳应象
大论》里有很精辟的论述,就是"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这句话基本上将阴阳的主要方
面包含进去了,因此,只要弄通了它,阴阳的学问也就可以基本解决。"阳生阴长,阳杀
阴藏"主要是讲的一年里的阴阳变化以及万物的生长情况。阳生阴长主要讲上半年,也就
是春夏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阳渐渐生,阴渐渐长,两者的关系非常协调。联系到具
体的自然,春日以后,白日渐长,气温渐高,我们随处可以感受到阳气的不断增长。那
么阴呢?阳化气,阴成形,这些成形的,属阴的万物也随着这个阳的增长而不断地繁茂,
真正的一派欣欣向荣。这个过程真正是阳在生,阴在长,夫唱妇随。与我们以往所说的
对立的、消长的关系好像不同,并不是阳产生了,万物反而消灭,完全不是这么一个情
况。如果用现代一些的语言来形容这个过程,那么,阳气就好比能量,我们可以设想在
天地之间有这样一个能量库,而在春夏这两季,能量是处在一个释放的过程,随着能量
的释放,万物得到这个能量的供给,便逐渐的生长,繁茂起来。否则,万物凭什么会生
长繁茂呢?就是因为这个阳气的释放,这个能量的释放造成的。这是阳生阴长。那么,
阳杀阴藏呢?这是讲秋冬的变化。大家不要把这个"阳杀"看成真正的杀灭,"阳杀"与"
阳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既然春夏的阳生指的是阳的释放,能量的释放。那这个释放是
不是会无休止的进行下去呢?应该不会。这好比我们拳击,拳头伸展打出去了,如果拳
头还老是停留在这个状态,那就没办法进行第二击。所以,必须先把拳头收回来,才能
打下面的一击。阳气也是这样,老是生发,老是释放行不行?不行!这样就不能持续。
所以,生发、释放到一定程度后,它就逐渐地转入到收藏,这个阳气的收藏相对于释放
而言,就是"阳杀"。阳杀了,能量收藏起来了,天地万物得不到这个能量的供给,万物
的生长就趋于停止,而且渐渐地凋零、枯萎,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秋冬景象。所谓"秋风吹
渭水,落叶满长安"就是讲的这个肃杀的状态,就是讲的这个收藏的状态。上述的这个过
程是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所以,收藏到一定的程度后,又要开始新一轮的生发、释
放。这便是《素问》所讲的"重阳必阴,重阴必阳"。阳指的是生发、释放的这个过程,
阴指的是收藏的过程。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指的也是这个过程。用《素问》的"重阳必阴,
重阴必阳"来阐述上面的这个转换,是非常形象的。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过程,我们可以
结合一些《周易》方面的知识。《周易》是一本专门讲阴阳变化的书,而且这个阴阳的变
化它用一个二维的图象表示出来,这就使阴阳的变化更为直观、更为清晰。特别是描述
一年的阴阳变化,它有专门的"十二消息卦",即:复(聓)、临(耹)、泰(耺)、大壮(耼)、
聎(耾)、乾(聀)、姤(聁)、遯(聄)、否(聅)、观(聇)、剥(聈)、坤(聉),如果
用一句诗来记忆十二消息卦,就是"复临泰壮聎乾姤,遯否观剥坤二六。"其中复卦对应
的是老历十一月的变化,依次类推,临为十二月,泰为正月,大壮为二月,聎为三月,
乾为四月,姤为五月,遯为六月,否为七月,观为八月,剥为九月,坤为十月。上述的
十二消息卦,在易系统里又叫别卦,它是由两个经卦重叠而成,经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八卦系统,别卦也就是常说的六十四卦系统。从十二消息卦里,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乾
坤两卦以外,其他的十个卦都是阴阳爻混杂在一起,既有阴,也有阳。而乾坤两卦不同,
它是纯阴纯阳。乾卦由两个纯阳的经卦(乾)重叠而成,所以,又称重阳卦。坤卦由两
个纯阴的经卦(坤)重叠而成,所以,又称重阴卦。从复卦开始我们可以看到,阳爻在
逐渐增多,标志着阳气的生发、释放在不断地增强,一直到乾卦,变成六爻皆阳,变成
重阳,阳的生发、释放也到了最大的程度。再往下去怎么样呢?重阳必阴。所以到了下
一卦,到了姤卦的时候,上述这样一种阳的格局就起了根本的变化,阳不再增长了,而
阴却悄然而起。姤卦所对应的月份是五月,而姤卦对应的这样一种重阳必阴的转换则发
生在五月的夏至节上。"至"不是到来的意思,"至"的意思是极限。夏为阳,到夏至这个
点上,阳的增长已经到了极限,而物极必反,所以就有这个"夏至-阴生"的变化,就有这
个阳极生阴,重阳必阴的变化。姤卦以后,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格局,阴不
断在增长,而阳不断在萎缩,直到坤卦,变成六爻皆阴,变成重阴。而重阴必阳,所以,
到了下一卦,到了复卦,又重新转入阳的格局。于是我们又看到了一个阳爻不断增长,
阳气的释放渐渐增强的过程。这里为什么要起复卦这个名呢?复就有重复、来复的意思,
到了这个点上,又开始新一轮"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变化,所以这一卦取名为复。在
上述这个变化过程中,我们还应留意另一个问题,这就是重阴必阳的变化,一阳生的变
化并不发生于立春,而是发生在隆冬。同样,重阳必阴的变化,姤所涵的一阴生的变化,
也没有发生在立秋,而是在盛夏。这又反映了阴阳的另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阳生于
阴,阴生于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从上面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讨论阴阳,讨论
中医,如果结合《周易》来谈,会显得更方便、更直观,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她的确切内
涵。所以,历代都有人强调医易的关系,尤其孙思邈指出:"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这
一点我们应该引起重视。



lovedday 2007-08-24 12:05 发表评论
posted @ 2007-08-24 12:05  至尊王者  阅读(47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