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略说中医的学习与研究(1)


作者:刘力红

对中医的心理。今年五月,我应邀参加一个中医学术研讨会,在会上就作了个"略说
中医的学习与研究"的报告,报告之后,一位与会的博士找我交谈,一方面对我在这样的
年代里还能用如此大的热情来研究经典、宣扬经典表示赞叹,另一方面,则是对我的行
为感到不解。据说在他们一帮中医博士里,已经绝少有人看经典,如果哪一位博士的案
头放上一部《黄帝内经》,那绝对是要被笑话的。博士的案头都是什么书呢?不可以不读
都是分子生物学一类的现代书。博士这个群体,无疑是个高层次的群体。在他们身上肩
负着中医现代化的使命,所以,读些现代的书是理所当然的。但为什么不愿读中医书尤
其不读经典的书呢?我想答案只能有一个,就是在他们的心目中,中医只不过如此,经
典只不过如此,难道还有什么更多的看头吗?我想与上述许多问题相比,这个问题显得
尤其严重。大家知道,博士这个群体,将很快、很自然地要成为中医这个行当的决策者、
领路人,等到这个群体真正当政的时候,中医会成一个什么样子呢?这是不难想象的。
所以,这样一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出来,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医,我们现在认识的这
个中医,究竟代不代表真正的中医?我们现在在各类中医医疗机构看到的这些医生的水
平,究竟能不能代表中医的真正水平?中医的真正水平在哪里?中医的制高点在哪里?
在现代,还是在古代?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会形成对中医截然不同的认识。如果真
正的中医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那我们值不值得花很多时间来学习她?值不值
得花毕生的精力去钻研她、实践她?我想首先我不会的!何必陷在这个死胡同里呢?花
去许多精力还只能做个配角。所以,我提出"如何正确认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希望大
家不要被当今的这个局面所迷惑,从而丧失掉对中医的信心。

一、树立正确的认识

1.理论认识的重要性

对中医的信念和感情,自然造就了我对中医有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以为中医兴亡,
匹夫有责。这部书的写作,也许正是出于这样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所以,很希望通过
这部书的写作,切实地为中医解决一些问题,特别是认识上的问题。这部书的写作,经
历了近十年的酝酿,应该说准备还是充分的。但是,真正要动笔了,却还是不知从何入
手。总觉得中医的问题千头万绪,哪一个更重要?哪一个更关键呢?在平常人眼里,中
医是治疗慢性病的,或者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什么是治本呢?实在的就是大病重病,
西医帮助渡过了急、危、重等诸道难关,然后让中医来收尾,让中医来调养。因此,说
到底,中医只能用来治一些死不了的病。而在另一些人眼里,中医只是啼鸣的公鸡。你
啼,天也亮;你不啼,天也亮。中医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呢?我想解决这个认识,应是
一个关键。

(1)中医目前的状况 上述这样一个认识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没有根据的。在历
届毕业生中,有不少都喜欢到我这里来谈体会。他们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
在大学四年的学习里,对中医还是有热情、有信心的,很希望在毕业的一年里能有小试
牛刀的机会。可是一年的实习下来,他们几乎彻底绝望了,对中医的热情也所剩无几。
为什么呢?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他们在临床上所看到的中医,并不是他们原来所想象的
中医。中医无论在中医院还是西医院的中医科,都几乎成了一种装饰。搞中医的人对中
医没信心,稍微碰到一点难题,就急着上西药,或是在西医的常规治疗上,加一点中医
做样子。而真正想搞中医的人,在制度上又没有保障。记得我刚毕业的时候,在一家中
医院搞临床,这家中医院就有一条明文规定,发热的病人用中医治疗,如果三日内不退
烧,就一定要上西药。中医院会作出这样的规定,至今我仍不明白。为什么中医院不规
定,用西药退烧,如果三日退不下,就必须上中药呢?中医落到这样一个地步,不能不
叫人生疑。昨天,有一位即将临产的孕妇到我这里拜访,目的是在生产前来面谢我。在
她怀孕7 个月的时候,因为劳累的关系,出现腹痛、阴道流血等先兆流产症状。经过一
周的西医治疗,没有得到改善,又因为患者过去有过流产的历史,所以,心里特别害怕。
经友人介绍到我这里诊治。诊查舌脉之后,我给她开了黄芪建中汤,第一剂药后,出血
就减少了,三剂药下去,腹痛、流血皆止,而且胃口大开。事后,她将经过打电话告诉
在北方的母亲,母亲听说这件事后,第一句话就问:用中医行吗?

(2)中医理论是否滞后于临床 近十年里,中医界提得很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医
理论滞后于临床的问题。对于任何一门科学而言,都是理论走在前面,实际运用慢慢跟
上来。有关这一点,我在后面还要详细谈。这几十年来,中医的局面为什么没有办法突
破?临床疗效为什么老是上不去?遇到高热降不下来,最后还得上青霉素。为什么呢?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中医的理论已经形成两千余年,在这期间,没有大的突破、
大的变化,会不会是因为理论的落后已经不能为临床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指导了呢?中
医理论滞后于临床的问题便顺理成章地提了出来。大家可以思考,今天我们的临床落后,
我们治病的水平上不去,是不是因为理论落后造成的?我的看法完全不是这样。恰恰相
反,理论不但没有落后,在很多领域还大大地超前。这与其他传统学问有类似的地方。
近代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皆
系人类文化之早熟品。我想中医的情况大抵亦如此,正因为其早熟,而且早熟的跨度太
大,乃至现代她仍不落后,甚至还超前。所以,在中医这个体系里,完全不存在理论落
后于临床的问题。你认为理论落后于临床,你认为理论在你那里不能指导临床,那我就
要问你:你真正弄通中医理论没有?对于中医的理论,对于《内经》的理论,你把握了
多少?有十成把握了没有?如果不到十成,二三成呢?如果连二三成都不到,有的甚至
搞了一辈子中医最后竟然还分不清阴阳,那你怎能说理论落后于临床?现在的人把中医
理论看得太简单了、太朴素了。因为太朴素,就有点像山里的农民。其实,朴素有什么
不好呢?朴素才是最高的境界,因为返璞才能归真!如果你还没有真正认识中医的理论
或者最多只是一种相似的认识,你怎么能说中医理论是超前还是落后呢?上述这个问题
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没有认识好,那导致中医今天这样一个局面的症结就不容易抓
到。我们今天看到的临床水平比较低下的状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果错误地把这个原
因归结到理论的落后,而去寻找理论方面的原因,那我们可能就会形成真正的倒退,真
正的落后!记得本科毕业后,我在附院搞临床。一次,接治一位女性肺炎患者,患者年
龄60 岁,入院体温39.5C,WBC 近两万,中性98%,右肺大片阴影,按照西医的看法,
这是一例重症肺炎患者。老年人患重症肺炎是很容易出危险的。但是,当初的我,初生
牛犊不畏虎,总想试试中医的疗效,所以,选择了中医治疗。经过辨证,属于肺热所致,
遂投清肺之剂。不料服药之后,不久即泻,始则药后2 小时泻,后渐至药后十余分钟即
泻。所泻皆似药水,入院三天体温丝毫未降,其他症状亦无缓解。按照院规,次日再不
退烧,就必须上西药。此时的我,心情比病人还要着急。遂匆匆赶到师父处求教,师父
听完介绍后,说这是太阴阳明标本同病,阳明热而太阴寒,阳明热需清,然清药太阴不
受,故服之而泻利。此病宜太阴阳明分途而治,方不至互相牵扯。内服仍守前方以清阳
明,外则以理中汤加砂仁,研末调酒加热外敷神厥以温太阴。我赶紧如法炮制,当晚近
9 时敷上,约过1 小时,继服上药,服后竟未再泻。次日晨查房,体温降至正常,一夜
之间,他症亦顿减。此病始终未用一粒西药,周余时间肺部炎症即全部吸收而出院。此
例病人给我的影响极深,使我于长长的十多年中,在遇到临床疗效不如意的时候,从来
没有怀疑过是中医的问题,是理论的问题。所以,对于理论是否滞后于临床这个问题,
我们应该好好地去思考。在遇到障碍的时候,我们会在自身的领悟上找问题,而不会去
归咎于理论。当然,如果问题真正出在理论上,确实是理论滞后了,我们亦不应死抱住
这个理论。但是,根据我的经历和观察,大多数情况下,问题并不出在理论上,而是出
在我们的认识上。

(3)20 世纪物理学发展的启示 有关上述问题,我还想从另外一个方面加以申说。
理论与实际运用,理论与临床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有关这一点,我们只要回顾一下20
世纪物理学的发展,就会很清楚。19 世纪末,经典物理学已经达到了人们想象中的十分
完美的程度。人们也许认为,这就是解释世界的最终极、最和谐的理论。但是,时间一
跨入20 世纪,这种和谐就被打破了。随着1905 年狭义相对论的创立,以及后来的广义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人们对宏观及微观世界的看法产生了根本的改变。在认识上
的这个改变,导致了技术应用上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宇航技术、原子能技术,到微电子
技术,乃至我们今天所能感受到的一切变化,都无不与新理论的建立相关。在经典的物
理学框架里,宇航技术、原子弹,以及现代通讯技术,这些都是难以想象的。回顾刚刚
过去的这个世纪,我们切实感受到了理论的重要,理论确实制约着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而这样的一种感受和经验,能否作为我们提出中医理论滞后于临床的理由呢?我想这个
理由应是双重的,正因为我们看到了理论的重要性,它制约着实践和技术的发展,所以,
更应该重新来评价我们今天的认识,重新来认识中医的理论。看看经典中医理论的包容
性究竟有多大?它的延伸性、超前性究竟有多大?它究竟还能不能给我们今天的临床带
来指导?而不应光看到她是两千年前的产物。如果这个理论的确落后了,的确不能适应
现代,那就要毫不犹豫地打破她,在中医这个体系里建立起"相对论"。如果这个理论根
本没有落后,如果在这个经典的框架里已然具足"相对论"、"量子力学",那,我们为什
么一定要打破她呢?现在在中医界有一个怪现象,也是一个可怕的现象,就是对中医经
典的教育逐步在减弱。现在大多数中医院校都已将经典改为选修课,就连成都、南京这
些老牌的、原本非常注重经典的学院亦不例外。这种改变是不是一种进步呢?很值得怀
疑。在我们没有建立起新的理论前,在我们还没有切实地发现传统理论的破绽前,经典
仍然是中医的核心,经典仍然是中医的基础,经典仍然是中医的必修。怎么可以将核心
和基础作为选修呢?有人说《中基》不是从《内经》里来的吗?《内科》不是从《伤寒》、
《金匮》里来的吗?而且比《内经》、《伤寒》、《金匮》更完善了,怎么不可以用它们来
取代经典呢?实在的说,《中基》与《内经》,《内科》与《伤寒》、《金匮》根本就不是一
回事,相差太远太远了,怎么可以同日而语呢?我想这个问题今后会有机会谈到的。好
比新的力学尚未建立,就将经典力学束之高阁,这是一个什么格局呢?大家可以思考。
理论需要实践来检验、来说明,这是普适的,东西方文化都是如此。在现代科学里,由
于许多杰出科学家的工作,理论的价值显而易见,如我们从费米的工作里可以充分体会
到量子理论的魅力。但在我们一般人那里,量子论、相对论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所以,理论评价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中医的历史里,出现过许多成功运用经典理论
的人,比如张仲景,比如扁鹊。扁鹊运用经典理论成为起死回生的一代神医,而张仲景则
因为谙熟经典而最终成为医圣。我们是否可从扁鹊、张仲景及历代名医那里,看到经典理论
的价值,就像从费米及许多科学家那里领略到现代物理一样。




lovedday 2007-08-23 15:23 发表评论
posted @ 2007-08-23 15:23  至尊王者  阅读(463)  评论(1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