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记录 by 刘昕

本次采访的访谈对象是北航计算机学院大四的一名学姐。

记者(就当做是记者吧)就邹欣老师在课程要求中提出的一些关于传统软件工程课堂的问题对采访对象进行了询问。以下是访谈纪录。


记者:(以下纪录为F)

打扰了,学姐,能问您一些软件工程课程相关的问题么?

学姐:(以下记为Z)

哈?

F:
这是我们软工课采访作业啥子的...能整不?
就是当时的课程设计, 阅读, 写程序, 合作, 团队实践各有什么特点? 对课程有什么希望?

Z:
囧。。好奇怪的东西。。我想想啊。。这大概要多少字。。我随便说点可以吗。。

F:
可以的...无字数限制,毕竟俺还要再编辑的...

Z:
课程设计我们用的是自己本来的面向对象的作业做的迭代开发啊。因为是自己写的,所以阅读代码什么的就完全没压力。。
然后小组多的那个成员是负责界面,所以之前的代码他不怎么读也没关系,大概调一下我们的接口就是了。。
当时用了很久做需求的分析,就是讨论决定在本来的生词本功能上加一个测试背单词熟练度的模块,再修改本来的界面,企图变得更美观,然后还有就是把本来的用文本存的词库改成数据库方便导入导出,这样写代码的时候不太需要再协商接口的事情,很方便。
每个人独立写完之后自己单元测试,总的集成好了再做最后的测试。。。
合作的时候主要问题是因为新的成员是男生,而且对本来的项目不熟,我们本来组里都是女生,住在一起,所以商量很方便。这样的话他有时候做界面或者文档拖欠进度就会比较难push。所以我们一般会每周找时间一起写代码或者写文档。。起码保证一定的量完成了如果还是不行的话就我跟组长补上,然后我再整合每个部分的文档。最后功能代码整合是组长搞得。。其实还是调了蛮多错误的。。
大概感觉就是因为几乎每周都有任务due所以很好的督促我们把流程认真的走了一遍。起码我跟组长都。。比较认真

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了


F:
那那个学期下来,您对软件工程这门课的感觉是?

Z:
学到蛮多东西的

虽然可能进公司开发的话不会这么玩吧。。因为不可能留那么多看上去是偷懒的时间。。然后对课程的希望啥的...希望。。
不要再搞需求文档评比了啊囧,虽说出发点很好但是大部分熊孩子用例图都不会画啊。。
那个好坑爹啊我们组太认真导致最后单方面虐人。。

F:
单方面虐人?是因为这个分数太高么

Z:
跟我们互评那个组被我们挑了非常多错
特别丢脸
而且他们问我们的问题都是我们给他们设计好的
但是他们居然都问错了.所以他们更丢脸了

都说了他们用例图都画错了啊出现了一个叫 系统 的小人,吐槽无力
你见过用例图画系统的么。。
然后泛化箭头反了,还有用例之间的那个include跟extend其实也蛮多人搞不懂的吧

F:您说慢点...我有点迷糊了...

Z:
要整个设计特别清楚才分得清感觉。。我们那时候设计文档的类图也改了好多遍
还有什么光棍节怒写一天测试用例的故事,那个太坑了。。每个点都写的话。。我们好像200多个用例啊。写哭了

F:
那关于您软件工程课的最终产品的其他一些细节您能讲讲么?

Z:
都忘了,我试试看开机找找我们本来的文档吧。。。待会给你发过来,我尽量把全的发给你,因为有的我只留我写的部分了...

F:
不必发过来的学姐,当然发过来采访效果更好。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祝您期末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自采访完毕至文章发布时,学姐的电脑一直处于崩溃状态...所以所谓的当年的文档记者一直没有入手。关于当年软件工程课堂更详细的信息就只能期待学姐的电脑恢复正常了...F本人表示这遥遥无期啊...)


F的感受:

这次采访之后我对上一届软件工程课堂,或者说是传统的软件工程课堂有着这样的了解:
对与课程设计方面,学生们自由分组,自由编写一个项目作为小组期末提交的大作业。和邹老师的作业不同,传统的课堂上同学们设计的软件是基于个人的喜好而言。比如受访者Z就采用了从前的作业进行简单的改进。而我们的课程则是集体完成一个大项目,这一点让我们在需求分析上不用下太多功夫,但是因为这样的设计让许多组的产品直接联系到其他组的产品的实现,如本组的Pipeline就上承爬虫,下接UI,我们会花很多时间去确认我们的上游产品会做出什么东西,以及我们的下游产品(或客户)需要什么样的小郭。所以,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我们和“客户”的关系更为紧密了,我们将原本用于分析需求的时间更多的用在了和客户交流上。

在阅读方面受访者大概是理解错误了吧,传统的课堂上,对推荐读物的阅读和思考并不会被纳入考核范围中,所以大家会一心一意的做好自己的代码,而不会阅读其他的相关读物,更不会对其加以更为深入的思考。这一点在当下看起来会很省时间吧,而对将来投入工作后的生活是不是有好处,则不得而知。

在合作方面受访者这里的联系比较紧密,但是是处于地理因素的优势(基本是住在一起的女生,和他们来往不密切的新来的男组员在合作时会拖慢整体的进度)。受访者并没有进一步讲解具体的分工。但是根据采访获得的资料来看,项目组整体都没有具体的测试人员和开发人员,组长就是PM,但是也担任着开发和测试的工作。然而组长和受访者对整个项目都有着不错的规划,紧密的监督和组长同组员的尽心尽力让整体的项目的效率质量得以保证。

相较之下,在我们的课堂中,组员调动后,新来的组员一般会分配到“测试”、“UI”一些和核心代码貌似没有太多联系的位置。所以在许多组中真正的专门的测试人员早期和项目的联系不够紧密,由于不熟悉代码和整体的开发思路,一直处于一种停滞和“无所事事”的状态,F身为本组的测试人员深感内疚。更多的测试还是由开发者自行编写的。或许在工作安排上应该设法让测试人员在行动中真真切切的和整个软件开发的流程更为紧密一些,尽早尽快尽量全面的了解代码的整体结构和工作流程。
或许当初在工作安排中,就应当学习一些人手比较紧张的小组,测试人员也切实参与一些代码开发工作,这样才能在这门课程中提高测试人员的效率。

在这次采访外,我也随机询问了一些来北航读研读博的其他学校过来的学生,询问他们的软件工程课的内容。出乎我意料的是,有一些学校的软件工程课只有理论教学,和闭卷考试方式进行考核。这样的学校存在而且并非少数,这个方面并没有做具体的数据统计,但是询问的结果的确令人震惊。

整体看来,我们现在的课堂更贴近我们将来可能会进入的企业软件开发的流程。而且开发过程之外的许多作业也有助于我们对软件工程这门学科有着更深入的思考。相较之下,传统的软件工程课堂中存在着一些虽然合理但是不见得实用的技巧学习(比如在公司内部一个大项目的上下游开发中,对软件需求就不会做太多要求,但是在独立开发一个完整项目时,这一点又是必不可少的。)对分工等等的需求也不是课堂上明确规定的那样界线分明。但是最大的不同是学生在传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比我们多,在我们的课堂上思考的会比传统的要多。

在课堂上,是软件工程知识的基础对学生更重要?还是基于知识上更深层次的思考更重要?这个问题的答案并无对错,每个学生心中都有自己的看法。

posted on 2012-12-12 02:28  fightingsnail1  阅读(253)  评论(2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