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之法》读书笔记3
《构建之法》读书笔记:从个人经验到科学实践的转变
一、之前我是怎么做的
在阅读《构建之法》之前,我的软件开发和学习方式更多是“野蛮生长”式的:
- 编程实践:以完成任务为导向,注重代码能否运行,而非代码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比如,写代码时很少写注释,变量命名随意,模块化设计意识薄弱。
- 团队协作:缺乏规范的流程,依赖口头沟通,版本管理混乱(比如直接传代码压缩包,而非使用Git)。
- 测试与质量保障:基本不写单元测试,认为“手动测试没问题就等于代码没问题”。
- 学习方式:倾向于直接写代码,而非系统学习软件工程理论,认为“理论无用,实践至上”。
二、和书中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构建之法》从软件工程的角度,系统性地提出了科学的方法论,与我的旧习惯形成鲜明对比:
- 个人开发与团队协作
- 书中强调代码规范(如命名规则、注释标准)、模块化设计,而我过去更关注“快速实现功能”。
- 书中提倡版本控制(如Git)、代码审查,而我过去认为这些是“浪费时间”。
- 开发流程
- 书中介绍敏捷开发(Scrum、每日站会)、需求分析(用户故事、原型设计),而我过去是“接到需求直接开写”。
- 书中强调持续集成(CI/CD),而我过去是“全部写完再手动部署”。
- 测试与质量
- 书中详细讲解单元测试、自动化测试的重要性,而我过去认为“测试是测试工程师的事”。
- 职业成长
- 书中提出效能分析(如PSP个人软件过程)、技术债管理,而我过去很少反思效率问题。
三、从中得到的启示
- 工程化思维优于“游击队”模式
- 过去的做法虽然短期见效快,但长期来看会导致维护成本高、团队协作低效。书中提到的规范、工具和流程,能显著提升代码质量和开发效率。
- 测试是质量的保障,而非负担
- 单元测试和自动化测试并非“额外工作”,而是减少后期调试时间的有效手段。
- 团队协作需要流程和工具
- Git、代码审查、敏捷会议等实践,能减少沟通成本,避免“最后一刻才发现问题”的窘境。
- 理论指导实践,而非脱离实践
- 过去轻视软件工程理论,但书中案例证明,科学的方法论(如需求分析、效能优化)能避免很多低级错误。
四、行动计划
- 在个人项目中实践代码规范和单元测试。
- 学习使用Git进行版本管理,尝试参与开源项目以练习协作。
- 在团队中推动每日站会和代码审查,逐步引入敏捷实践。
- 定期复盘个人效能,用PSP方法记录时间分配,优化工作流程。
《构建之法》让我意识到,软件工程不仅是“写代码”,而是一套系统的科学方法。从“能跑就行”到“优雅高效”,需要持续学习和改进。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