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之法》读书笔记一:软件工程的全貌与个人技术
《构建之法》开篇即颠覆了“软件即代码”的片面认知,提出“软件=程序+软件工程”,强调软件工程是系统化的开发流程,包括构建管理、源代码管理、设计、测试和项目管理等环节。
- 从“码农”到工程师的转变
书中指出,软件工程师需跳出单纯写代码的局限,关注架构设计、用户需求分析及团队协作。例如,初级工程师常陷入“CRUD式开发”,而优秀工程师则能通过单元测试、效能分析工具(如JUnit)提升代码质量,减少Bug。 - 个人开发流程(PSP)的重要性
PSP强调个体对开发流程的掌控,如任务分解、时间管理和代码复审。作者通过案例说明,即使单人开发,规范流程也能显著提升效率,但需警惕缺乏团队反馈的局限性。 - 职业发展的逆向瀑布模型
软件工程师的成长路径常与经典瀑布模型相反:从维护旧系统起步,逐步参与模块设计,最终主导需求分析。这一过程体现了“大马哈鱼洄游模型”,即从下游实践回溯至上游规划。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