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周博客作业2018091-2

2018091-2博客作业

此次作业要求参见

https://edu.cnblogs.com/campus/nenu/2018fall/homework/2101

2.博客作业

1)回想一下你曾经对计算机专业的畅想

2016年大学本科毕业后,我进入大庆油田工作,从事石油相关行业,尽管本科学习的是石油相关专业,然而在不到五个月的工作中,我发现这里与我所想相去甚远,这里并不适合我。而解决现状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即是辞职考取研究生,而选择计算机专业的原因有二:一是计算机科学近几年高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越来越热门;二是很现实的原因:计算机行业相对来说较易解决就业问题。我本科虽然不是计算机专业,但是也修习了c语言和操作系统,限于此对计算机只能说有一个很浅显的了解,随后在考研学习过程中,对计算机专业的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等基础课程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学习,最大的体会是计算机对学者的数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虽然并未在计算机上进行过实际操作,但是从理论知识来看是符合我当时准备考研的心理期望的。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并擅长的东西对我来说难度很大,很多事情是停留在不讨厌的层次,计算机科学亦如此,入学以来的课程学习虽未让我产生极高的兴趣,但是也没有让我产生抵触情绪,同时也让我明白以后的学习将是极大的挑战,虽然我相信在三年研究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中我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都会有提升,但是计算机对于目前的我来说,并不擅长。

(2)考取研究生,对照前人走过的路和描述未来发展,现在的你自我感觉已经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力有哪些?离成为一个合格的计算机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能力上还有哪些差距?

相比于本科即是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半路出家的我基础较为薄弱,就连考研是要求的课程也只能说了解不敢说熟练,虽然在录取以后的时间里也进行了自学,但是自我感觉还是效果较差,还是有很多不懂的地方,甚至有一些陌生的专业名词需要我去理解。我的编码能力很弱,仅仅会一些书本上的程序,我甚至认为虽不敢保证一定是班级里编码能力最弱的,但是选出最弱的三个我一定位列其中。综上,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际操作能力我距离一个合格的计算机学生都有很大的差距,这些差距需要我在今后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里努力追赶,这也将是不小的挑战。

(3)每天都是一个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学术研究、工程项目、社会实践,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努力方向。对照以上你阅读的前人们的经历,你的选择是什么?

我的选择是工程项目。原因如下:第一、我本身就是一名专业型硕士,在新改革的计算机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到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出计算机专业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能够创造性地从事计算机相关的实际工作。第二、我自己缺乏包括把握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成果表达能力等学术研究需要的一些能力,而且我觉得写论文也是一件让我很头痛的事。第三、当初选择计算机方向的研究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较易就业。因此我的选择是工程项目。

(4)你对这门课的期待是什么?

这门课程使用的教材《构建之法》强调“做中学”,目前的我可以说是“学”的分数为1,“做”的分数为0,理论和实践都很欠缺。我希望通过学习这门课,在掌握软件工程的各种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编码能力,同时也提高作为计算机从业人员的包括理解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执行解决方案、团队合作等各项基本素质,为自己步入工作打下基础。目前来看,这门课给我的挑战将会很大,所以每周需要花费的时间至少是15小时。

3.博客作业

读《构建之法》后的疑问或反对观点

(1)第6章敏捷流程中,给我的感觉敏捷追求的是速度,这样会不会造成最后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虽然在书中P121也指出了敏捷、计划驱动、形式化的开发方法的使用范围,但是我觉得有些界限并不是很明确,在实践中是如何衡量的?敏捷是否适合新手“做中学”?

(2)第7章实战中的软件工程中,讲到MSF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充分的授权和信任,由授权我联想到了放权,本书中授权的意思有两个:一是给某人权力和权威;二是给予某人更多自信和自尊。而经过查询放权的意思把由上级掌控的权力交给下级。那么在这里授权和放权是否可以等同为一个概念?若不是,应如何把握授权和放权之间的度?

(3)第16章IT行业的创新中的迷思之八:创新者就是冒险家中写道创新人士的关键特点是“屡败屡战”,屡败屡战的结局可能是成功,但是也有一个很大的可能是“屡战屡败”。成功的结局固然是好的,但是如果不断失败还应该继续坚持下去吗?坚持和放弃该何时做抉择,怎样做抉择?

(4)第16章IT行业的创新第3小节创新的招数里有一个衡量忠诚度的标准,即问题“你乐意向别人推荐这个产品么?”。(P366)我认为这个衡量忠诚度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我在使用IE浏览器时也曾弹出这个问题的对话框,然而我并没有回答而是将其直接关掉,我也问过同学或朋友,他们的选择几乎都和我一样,无论是忠实用户还是觉得这个产品很差,都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因此我觉得所得的各种用户占比的数据并不是一定准确。

(5)书中P425中的一句话“是对中华民族第N次伟大复兴的热情?”(倒数第9行),我觉得书中出现这样一句含有政治意味的话不大合适。

另:书中发现几处小错误:

①P33中“……调用了8150次……但是……调用了1112次……”。在P32图2-5中实为8510次和1122次。

②P34上数第三行中,“……逐渐提高程序的效能……”,这句话中的“逐渐”二字出现了空格;P43中第13行中的“扑救”二字也出现了空格。

③书中在对一些内容分条罗列时的标点有一些错误,如:

P45第三行“对Java、C/C++、C#的掌握,诊断/提高效能的技术,”,这句中的两处逗号应为分号。

P284程序加压暴露出来的问题,三个问题句末的标点分别为分号、句号、句号。应全为句号,或分号、分号、句号。

P317中,第c条“利用用户的反馈和实时状态分析”,句末应有句号。

P351颠覆性的技术中第一条“这是一门新技术,很不稳定,经济效益也未必确定。”,其他几条的句末没标点,因此此处句号应删除。

4.博客作业

不为大家熟知的个人能力

我的厨艺很不错。刚上大学的时候,每当晚上饿了总是会用方便面充饥,长此以往逐渐意识到掌握厨艺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大学第一个寒假回家,我就开始了自己的厨艺学习过程。先是从很家常的小菜开始,向母亲学习各道菜的步骤和技巧,很基础的学会以后,我逐渐开始尝试一些步骤复杂比较有难度的菜。熟能生巧这个成语放在做饭上是非常合适的,只看菜谱并不能真的学会,只有真正的走进厨房才能使自己的厨艺有所提升。从第一次下厨到现在已经有近六年的时间,期间有机会我就会锻炼一下自己从厨艺,这使得我的厨艺有了很不错的水平。

5.博客作业

采访本课程往届同学

(1)当时的项目有多少用户,给用户多少价值? 现在还有人用吗?

软工课刚开始是做博客园安卓软件,当时用户我记得就组内六七人吧。价值就是那时博客园没有好用的的手机软件,就试着做一下。现在用户0吧。

(2)这个项目能否给我们团队继续开发,源代码/文档还有么?

不能继续开发。源代码和文档没记录了。

(3)项目开发有什么经验和教训

我没啥太多的开发的经验,只能说下自己的感受。文档很重要,沟通很重要,时间很重要。教训吧,我有时不太喜欢与人沟通,项目进度和需求就随缘,大多数时候这样的项目就没好结果。按照规则做事,很重要。

(4)对学好软件工程有什么建议

我觉得学好软件工程很难啊,我到现在都还在学习相关知识。多看专业书籍,技术或者项目管理相关的。多做项目,有意识的训练自己。多做自我总结,查漏补缺。当然,现在这门课就是个好机会。坚持下去,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6.博客作业

你目前的代码量是多少?你认为优秀的和一般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根据你的理想选择以下两问中的一个)为了有资格入职软件公司/互联网公司,需要多少代码量?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呢?你计划在本课程结束时,完成多少代码量?这些代码量分布在整个学期中,每周应完成多少代码量?

我目前的代码量为0。本科时候学习的C语言虽然有上机课程,但是仅仅是尝试写了书本上的代码。编码是我非常欠缺的能力。我认为优秀的计算机专业专业学生为了有资格入职软件公司/互联网公司,其代码量应在80000左右,而一般的在30000左右。从事高校科研工作代码量我认为在百万级。我计划在本课程结束时完成2000行的代码量,而且我认为数量无法做到在每个学期做到平均,因为从基础薄弱到较为熟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代码也是一个逐渐增加的过程。

7.阅读材料,写心得。

(1)读《大学生上课为什么一定要认真听讲》有感

这篇文章全面阐述了学生为何要认真听讲,我的心得主要有两点:

第一、专注是一种能力

一直以来,上课走神都是我的大敌,频繁地掏出手机也同样对听课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对理工科来说是很严重的,稍有不慎,一个老师讲的知识点没有跟上可能就会造成连锁反应,导致知识面断层。也许有的人会想办法弥补,而后争取跟上老师的思路和所学内容,而有的人在恶性循环下干脆放弃这门课。后者的这种态度我相信不仅仅出现在上课上,在其他的事情方面也会有所体现。事情还没做完便开始走神,等回过神来用“下一次吧”来安慰自己,这样的拖延会让自己形成散漫的习惯,即使到了关键时刻自己的注意力也无法集中,最终导致失败。入学以后我开始努力让自己专注,虽然走神还是会出现但是我在慢慢克服,重要的是上课期间掏出手机的频率开始降低,相信这是一个好的开始,精神专注的能力也会逐渐培养起来。

第二、端正自己对所授课程和对授课教师的态度

每一门课都可以找到其意义所在,我在本科期间当对一门课不感兴趣的时候,就会和其他同学吐槽,如果其他同学的观点与自己相反认为这门课还不错,我就会把这种观点自动忽略,而如果观点与自己相同,就会告诉自己原来不光是自己一个人觉得这门课无聊。后来才明白,这种评价并不客观,自己的知识水平还不足以评价一门课的好坏优劣,只不过是几个人把自己主观上认为这是一门“水课”的观点加到一起,互相给自己一个不认真听课的理由。

我以前也有过认为老师讲得不怎么样的想法,可实际上老师既然能站到讲台上给自己讲这门课,那么就可以证明老师有足够的能力来教授自己,他的水平也远远强于自己。每个老师的讲课风格不同,有的自己可以跟上思路,跟不上思路的也不能无理要求老师为了自己一个人而改变老师多年以来的教学风格,而是让自己去适应老师的讲课风格,这样才能让自己有所收获。我也相信,尊重老师和老师的授课也是作为学生的基本素养。

(2)读《现代软件工程讲义0教学方法》有感

大学的课程可以大致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在我看来,公共必修课的师生关系多数为路人甲/路人乙的关系,老师在上面讲着幻灯片,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下课后极少接触,再无交流。而公共选修课的师生关系,往往是路人甲/路人乙关系的恶化,即狱警/犯人的关系。公共选修课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是真的对这么课感兴趣,而是因为学校规定修够一定选修课的学分才能毕业,因此学生觉得选修课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没任何影响只是为了拿学分因此对此应付了事,而与之对应地,老师也采取了点名、突击考试等方法让学生来上课。而保姆/幼儿的师生关系占了专业课的多数,专业课的学分较高,并且与学生的就业息息相关,老师们尽可能详细地把课程内容教授给学生,学生们一旦有了任何问题也会马上去找老师帮助解决。以上几种就是我在大学里体验到的几种师生关系。

posted @ 2018-09-17 13:09  范洪达  阅读(172)  评论(9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