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过载的时代,能在各种KOL的声音中保持独立思考很不容易,能输出独特观点又进一层。不断练习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看清周围复杂的事物,也能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给人留下“有趣之人”的印象,提升人际交往的效果。

那么如何打造独特观点呢?最近我读了斋藤孝先生的《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后简称《独特观点》),副标题“5天学会独立思考法则”,很受启发,和大家分享我的感受和心得。

斋藤孝先生是日本明治大学的教授,也是一位教育学者,专攻教育学、身体论、交流论。有关如何系统地形成自己的想法,对任何事物都言之有物,他个人有着独到的见解。此外,他也发表了诸多商务、教育方面的著作,代表作《学会学习》、《深阅读》。有兴趣的小伙伴不妨看看。

《独特观点》是一本不到160页的工具书,一下午的时间就能读完。然而好的方法论工具书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循序渐进的构建一套实现目标的法则,而读者需要花比阅读本身更长的时间去解构,去实践。我把自己的解读分解为6个部分。

一. 通过写评论提高思考能力

读者可能会问,写评论就能提高思考能力?我天天在微博、微信上给朋友点赞评论啊?为什么是写评论,而不是其它诸如头脑风暴、提问、辩论、写作等方式呢?

先来回答为什么是“写评论”这个问题。其实斋藤孝先生在书中也没有对此进行明确的说明,我个人的理解是分三点。

第一,“评论”这个动作在信息时代具有海量的场景,你可以即时出现的新闻事件发表评论;你可以对一场球赛、一场演唱会、一部电影、一首歌发表评论;你可以对新购买的电子产品、对街边新开的一家西点店、对地铁里广告牌发表评论;总之,只要你注意观察,就一定能很容易的找到有价值的评论之处。

第二,“评论”从观察到思考到发布到收到反馈,整个过程无比简单快捷。这无疑归功于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越是简单的操作,越是有利于刻意练习的开始,越是容易实现闭环的过程,越有利于不断修正和优化。试想如何换另一个时间较长,很难达成闭环或检验效果的方法,比如写作,那么普通人就太容易在期间任何一个时刻放弃了。

第三,“评论”是一种输出形式。大家一定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个知识从“听到”,到“理解”,到“熟练运用”,到“能讲给别人听”再到“让别人听懂,产生共情”是一个逐层递进,由浅入深的过程。如果对事物本身没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也就难输出有价值、有深度的评论。而评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所学所想的二次整理,在重构的过程中甚至也可以产生想法的升华。输入是知,输出是行;知而不行,等于不知。

那么我们平时给朋友点过的赞、发过的评论算不算是在“写评论”呢?算,也不算,取决于你的评论产生多大的价值。斋藤孝先生对评论正确的打开方式给出一些法则和建议。

首先是对评论的定义,八分事实和数据+两分个人色彩。所谓的“自己的想法”、“原创”一定是建立在大量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看法。此外,评论不是个人的喜好和感想,而是对评论对象和追求和态度。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来举一个例子。

“XXX这部电影太好看了,也许是2017年最值得看的一部电影了”

“XXX这部电影除了豪华的卡斯阵容外,也是YY导演作品中结构和内容最高度统一的一部。YY将其经典的‘躲在暴露中’的游戏在XXX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两条评论的差别不仅仅体现的业余和专业程度。对读者来说,你的个人喜好往往并不重要,而你在评论中表现出来对评论对象的态度才是真正让读者眼前一亮,进而产生“你在这个领域具备独特观点”的印象。同时,你通过评论传递出的有价值的信息,也可能使读者产生兴趣,用斋藤孝先生的原话说:

稍微夸张地说,一条评论或一句建议,都会为他人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

理解了评论的定义后,我们再来看看如何进行有效的评论。我把斋藤孝先生的建议归纳成以下6点建议。

1.评论前首先明确自己的背景

2.进行“限定性”评论

3.提炼关键词,避免抽象表达

4.最好具备“当事人意识”或“制作者视角”

5.避免批评,多赞扬

6.适当引用并嵌入自己的主张

 

评论前先明确自己是以何种身份,站在哪个视角来展开评论,也就是在你的观点和读者的认知间建立了“上下文”。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去看,站在不同角度去看,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观点。建立起“上下文”,有助于建立共识,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你的看法,也能避免一些离题的争论。

“限定性”评论,指限定评论范围,以及明确个人立场。除了降低评论的门槛,这种“限定X限定”形式也更能体验出思考的独立性。

关键词的概念大家很熟悉了,虽然被标题党们滥用了。简单来说,如果必须要用一个词来概括你的观点,那这个词就是关键词。你的评论有没有这样一个词呢?

“当事人意识”很好理解,通俗地说就是切身经历过的事情,描述起来更真实、更能打动人。如果确实没有经历,那么可以尝试回想与之相似的经历或场景,通过类比的方法来诠释。“制作者视角”则是站在“如果是我,我会怎么怎么样”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从而避免过于随意,不负责任的评论。

至于“避免批评”如何来理解,难道不发表负面的评论吗?我认为不是,只不过在批评之前,你可以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批评的论点一定对吗?

批评可能对作者,对其它读者造成的伤害有多大?

批评的价值与意义在哪里?

为什么执着于此处,而不去评论更好的内容呢?

在评论中合适的地方引用,是给自己的评论找到了一个理论基础,是将观点建立在“巨人的肩膀”上,从而进一步提升评论的价值。比如:

“XX居然在产品发布会上发布了内部YY手册,简直不可思议”

 

“XX居然在产品发布会上发布了内部YY手册,难道会不知’国之利器不可示于人’,这么做一定有更深的用意”

 

-------------------------------------------------------------

好了,关于《独特观点》第一部分的解读先到这里,我们来做一个总结。

1.用“写评论”作为锻炼独立思考,打造独特观点的第一步,这是由于其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a.海量场景;即“万事皆可论”。“万闻目睹之事,皆可谈论”,正是独特观点的目标所在

b.简单快捷;依托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从观察到思考到发布到收到反馈,形成生产到反馈的闭环可能就是分分钟的事

c.知行合一;学习、阅读都是输入,评论、实践乃是输出,输出是对输入的重构和升华

 

2.评论是八分事实和数据+两分个人色彩,而有深度,有价值的评论不是个人的喜好和感想,而是对评论对象和追求和态度

3.写评论时可以参考下面6点技巧:

a.评论前首先明确自己的背景

b.进行“限定性”评论

c.提炼关键词,避免抽象表达

d.最好具备“当事人意识”或“制作者视角”

e.避免批评,多赞扬

f.适当引用并嵌入自己的主张

posted on 2019-05-13 13:20  风生水起  阅读(54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