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中有哪些垃圾回收算法?
Java 中的垃圾回收算法
Java 中的垃圾回收(Garbage Collection,GC)机制通过多种算法实现对堆内存的管理。以下是常见的垃圾回收算法:
1. 标记-清除算法(Mark-Sweep)
工作原理
- 标记阶段:遍历对象图,标记所有可达对象。
- 清除阶段:清除未标记的不可达对象,回收内存。
特点
- 简单直接,适用于基本场景。
- 缺点:
- 清除后会产生大量内存碎片。
- 标记和清除过程需要暂停应用线程(STW,Stop-The-World)。
示例
初始内存: [A][B][C][空][空]
标记阶段: [A*][B*][C*][空][空] (*表示可达)
清除阶段: [A][B][C][空][空]
2. 复制算法(Copying)
工作原理
- 将内存分为两块,每次只使用其中一块。
- 当一块内存满了时,将可达对象复制到另一块内存,并清空原来的内存。
特点
- 优点:
- 简单高效,不会产生内存碎片。
- 缺点:
- 可用内存减少为原来的一半。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新生代垃圾回收(Minor GC)。
示例
初始内存: [A][B][C][空][空]
复制阶段: [空][空][空][A][B][C]
3. 标记-整理算法(Mark-Compact)
工作原理
- 标记阶段:标记所有可达对象。
- 整理阶段:将存活对象移动到内存的一端,清理掉其他空间。
特点
- 优点:
- 不会产生内存碎片。
- 缺点:
- 移动对象的过程会影响性能。
使用场景
- 常用于老年代垃圾回收(Major GC 或 Full GC)。
示例
初始内存: [A][B][C][空][空]
标记阶段: [A*][B*][C*][空][空]
整理阶段: [A][B][C][空][空]
4. 分代回收算法(Generational Collection)
工作原理
- 将堆内存划分为多个区域:
- 新生代:存放短生命周期的对象。
- 老年代:存放长生命周期的对象。
- 永久代(JDK 7 及以前)/元空间(JDK 8 及以后):存放类元信息。
特点
- 不同代使用不同的回收算法:
- 新生代:采用复制算法。
- 老年代:采用标记-清除或标记-整理算法。
- 优点:
- 针对对象生命周期的特点进行优化,提高效率。
使用场景
- 是当前 Java 垃圾回收的核心机制,大多数垃圾收集器都基于此设计。
5. 分区算法(Region-Based Collection)
工作原理
- 将堆内存划分为多个相等的区域(Region)。
- 每个区域可以动态作为新生代或老年代的一部分。
- 优先回收垃圾最多的区域,减少整体回收时间。
特点
- 优点:
- 更加灵活,能避免全堆扫描。
- 提高内存管理效率。
- 缺点:
- 实现较复杂,调优成本较高。
使用场景
- G1 垃圾收集器是分区算法的典型应用。
假设堆内存分为多个区域:
[Region1][Region2][Region3][Region4][Region5]
垃圾最多的区域先被回收,例如优先回收 Region3。
6. 总结
| 算法类型 | 工作原理 | 优点 | 缺点 | 适用场景 |
|---|---|---|---|---|
| 标记-清除 | 标记可达对象,清除不可达对象 | 简单直接 | 会产生内存碎片,STW 明显 | 老年代或简单场景 |
| 复制 | 对象复制到另一块内存 | 高效,无碎片 | 内存利用率低 | 新生代 |
| 标记-整理 | 移动存活对象并清理无用对象 | 无碎片 | 移动对象耗时 | 老年代 |
| 分代回收 | 根据对象生命周期分代回收 | 效率高 | 实现复杂 | 新生代和老年代结合 |
| 分区算法 | 将堆分为多个区域,优先回收垃圾最多的区域 | 灵活高效 | 实现复杂 | G1 垃圾收集器等 |
结论
- 垃圾回收算法根据应用需求和对象特点选择合适的策略。
- 现代 JVM 通常结合多种算法(如分代回收)以优化性能。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