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历史悠久,人文蔚盛

阜阳市历史悠久,人文蔚盛。历史上以颍州(今阜阳市区)为中心的南部开发较早。西周以后,在今阜阳境内即建立了妫姓的胡子国,临泉境内的沈子国,颍上境内的慎等。春秋战国时,又出现了太和原墙的原阳,倪邱的新,临泉的寝等县邑。由此地域概念逐渐形成。秦代始置汝阴县,汉属汝南郡。三国魏置阴郡。北魏孝昌四年(公元532年)置颍州,隋设汝阴郡,唐设颍州,宋设顺昌府,元属汝宁府,明属凤阳府。清为颍州府。清雍正十三年,颍州更名阜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阜阳地区专员公署,下辖八县一个行政办事处。  

 

  北部以亳州市为中心的区域,同样经历了氏族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商代为都城,“汤始居亳,从先王居”。春秋置焦邑、秦置谯县、领有今亳州境内的谯、城父,属泗水郡,汉属沛郡,东汉属沛国,三国设谯都,东晋属谯郡,北周始置亳州,隋复置谯郡,唐置谯郡,宋归淮南东路,元置归德府,明降州为县,后复升为州,清属颍州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亳州为阜阳地区下辖一个县,称亳县。一九八六年始改县为市,称亳州市,仍归属阜阳地区。  

 

  历史上颍、亳两州南北相望,随着封建政权更迭,而隶属不一,形成了两个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明代洪武六年(公元1372年),颍、亳二州首次并为统一版图,“省谯县入亳州,寻降亳州的亳县,属颍州”。弘治九年(公元1496)亳县复升为州,与颍州为颍州府,又降亳州为亳县,正式纳入颍州管辖之内,形成了东西四百里,南北七百里的广大地域。不仅包括今阜阳市、亳州市全境,而且含今六安地区霍丘县的大部分地界。  

 

  1998年2月,亳州市从阜阳市划出,由省直辖。2000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亳州市、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划归亳州市管辖。目前,阜阳市辖界首市和太和、临泉、颍上、阜南四县及颍州、颍泉、颍东三区。  

 

颍州府 

 

 

    阜阳地处安徽省西北部,西与河南省周口市、驻马店市相邻,西南与河南省信阳市接壤,北、东北与亳州市毗邻,东与淮南市相连,南面紧靠淮河与六安市隔河相望阜阳市辖颍州、颍泉、颍东三区及界首市和太和、临泉、颍上、阜南四县。 

 

一、阜阳地名由来  

    阜阳在周代称为胡子国。公元前495年楚灭胡,改称汝阴地;公元前221年,蓁建汝阴县,隶属陈郡;汉代汝阴县隶属汝南郡;三国·魏景初二年(Z38年)置汝阴郡,治汝阴县;南北朝·北魏孝昌四年置颍州;唐初曾更名信州,北宋末更名顺昌府。州、郡、府之名历代虽有更易,但治所县名仍称汝阴,直到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撤汝阴县,县地直属颍州,汝阴之名方才取消。明代和清初,颍州治所均未设县。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安徽巡抚王纮认为颍州地域过大,应升为府,于是上奏朝廷。雍正准奏,升颍州为颍州府,附廓(同城)所设新具赐名"阜阳县"。1992年12月撤阜阳县、阜阳市,重新组建县级阜阳市;1996年1月,撤消阜阳地区和县级阜阳市,设立地级阜阳市。 

 

二、颍东区地名由来  

    因处在颍河以东而得名。 

 

三、颍东区口孜镇地名由来  

    位于阜阳市颍东区东南25公里处的口孜镇,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曾为楚国国相孙叔之子的封地;汉朝时期就成为南北物质的集散地,东西交流的桥头堡,曾建有大规模的粮仓;相传西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刘伶游学来此,被杜康阵阵酒香所吸引而感动,遂与杜康开怀畅饮,一醉三秋。杜康为纪念刘伶,将其葬在此地,这里的集镇因故称之为"刘伶集"。后为抵挡洪水的肆虐,人们在刘伶墓周围筑堤防洪,逐渐形成了"口孜状",故又称"刘伶口",后改称"口孜集",表明这里的人们对刘伶十分怀念。口孜境内现存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城遗址(现康桥村古城自然庄)、三国时期徐庶母墓、徐庶垂钓处(现钓鱼台村)、杜康烧酒遗址(现杜康村杜家岗)、刘伶墓、白夏墓、凤凰台、七十二阶紫金沟、清朝年间建设的清真寺以及饶海村留存的清朝年间军统司令程谱生宅院遗址等。特别是口孜凤凰台遗址(现口孜集南头颍河岸边),曾有过"日有千帆过,夜有万盏灯"的繁荣景象,足以说明当时的繁华和富有。这也说明口孜人民是勤劳的人民,有智慧的人民,创造过璀璨辉煌的业绩。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建立了口孜镇。 

 

四、颍泉区地名由来  

    颍泉区地处阜阳市中心区域,位于沃野千里的淮北平原腹地,自古就有"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的美誉,因处在颍河、泉河之间而得名,两河于城区而交汇,诚所谓"郡楼斜依夕阳开,合流汝颍抱城来。" 

 

五、颍州区地名由来  

    颍州东魏置,治长社,在今河南长葛县西一里,后移治颍阴,改曰郑州,即今河南许昌市治,北周又改为许州。唐置,改曰汝阴郡,寻复故,宋初曰颍州,升为顺昌府,金得为颍州,治汝阴,今安徽阜阳市治,元省汝阴入州,清升为颍州府,民国废。 

 

六、临泉县地名由来  

    临泉县古称寝丘,又称沈丘,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周朝曾建有沈子国,是周文王第十子聘季载的封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此设寝县。唐武德4年(公元621年),在此设沈丘县,直至元朝。此后历代,临泉分属颍州、阜阳。1935年1月,正式成立了临泉县,因县城滨临泉河而得名。 

 

七、阜南县地名由来  

    阜南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黄淮平原南端,淮河中上游结合部北岸,1949年设县,因位于阜阳城南,原系阜阳县南境而名。阜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三国名将吕蒙、解放军著名将领聂鹤亭将军的故乡。 

 

八、颍上县地名由来  

    颍上县,地处淮河与颍河交汇处、黄淮平原最南端。颍上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春秋时期设"慎邑",秦汉置"慎县",南北朝称"楼烦",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定名颍上县,迄今已1400多年。 

 

九、太和县地名由来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位于阜阳、亳州两市之间,面积1822平方公里,人口162.7万。  

    太和历史悠久。属古《禹贡》豫之域。春秋时为鹿上,战国时为新郪。自秦始为县,其后县治几移,县名几易,先后为新阳、细阳、颍阳、万寿、泰和等。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县治移至今地,改“泰”为“太”,取《易·乾·象辞》“保合太和,利乃贞”之义。这里人杰地灵,贤才辈出,东汉清沼使范滂,声播海内,名列八顾,清乾隆年间白莲教首刘之协,道光年间两广总督徐广缙等人,如群星璀璨,名留青史。名胜古迹,遍布境内,倪邱孤堆,七处故城遗址,元代建造的文庙建筑群,都记载着太和古老的文明。 

 

十、界首市地名由来  

    界首城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北宋初年,境内有一沟(现已不存),为颍州与陈州的分界沟,遂置界沟镇,设界沟驿。元代改设界沟站。明洪武年间,于此设界沟关。明末,因界沟为颍州府边缘首集,始名为界首集。这个过路店形式的小集镇,一直延续了几百年。

 

十一、界首市光武镇地名由来  

    界首市光武镇是一座悠久的文明古镇,在东汉以前叫赵路口,因汉光武帝刘秀与王莽长期争战于此,留下了大量的典故和民间传说,镇因汉室苗裔建光武庙祭祀而得名,是全国唯一用皇帝年号命名的城镇,历时近2000年。据历史记载,光武镇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光武镇很早以前,原为一过路小店,称赵路口。直至东汉光武建武四年(28年)辛谯(今亳州),遣将马武、王霸围刘纾于惠固,曾有事于谯,县境时隶谯,后人建庙祀之,光武庙由此得名。

    民国21年(1932年)西北军冯玉祥部曾驻扎光武庙,协同光武人民修垫街道。民国28年(1939年)光武庙为黄泛区规模较大,闻名的旱码头。

    新中国成立后,光武区公所、镇政府皆设于此。

    光武镇北2公里处,界鄣公路西侧,有一处古遗址,因附近大都系尹姓居民,故俗称尹城子,现称新阳城遗址。秦统一六国后,改郡县制,此处为颍川郡新阳县治所。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陈胜为其御庄贾所杀,涓人将军吕臣为仓头军,起兵于新(阳),杀庄贾,复以陈为楚。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正月,以吕清为左令尹,初从功比堂邑侯千户。六年正月封吕清为新阳侯,袭世五;吕世于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嗣;吕义是汉文帝七年(公元前173年)嗣;吕宅于景帝五年(公元前152年)嗣;吕善于景帝五年继宅嗣;吕谭于汉武帝初(公元前140年)嗣。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坐酎金,国除。汉成帝鸿嘉二年(公元前19年)五月,封鲁项王之子刘永为新阳侯,刘袭一世,寻即免去。又据汉书阴就传载:阴皇后北阴就,初嗣为宣恩侯,汉章帝建初五年(80年),以父功改封为新阳侯。阴丰嗣尚郦邑公主,永元二年(90年)坐罪,国除。新阳城秦筑,至西晋废,先后共经历了秦、汉、三国几个朝代,共计487年。因其地处中原,是兵家必争之地,屡遭战火洗耳恭听劫,人世沧桑,自有它的一部兴衰史。尤其在东汉初年,汉光武帝与王莽的争战,在这一带留下了大量的古迹和民间传说。

posted @ 2017-10-27 10:07  敏捷达人  阅读(107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