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架构的演进(及其背后的指令集的演进)
一. CISC(复杂指令集)的x86与x64架构的对比
1. x86 架构 (是Intel 主导)
1978 年由 Intel 推出 8086 处理器,奠定基础,后续迭代(如 80286、80386)逐步形成 32 位标准(IA-32)。
当时长期占据 PC 和服务器市场,成为行业标准,其他厂商(如 AMD、VIA)通过授权或兼容设计参与竞争。
2. x64 架构(由AMD 开创,Intel 跟进)
2000 年代初,64 位计算需求兴起,Intel 推出不兼容 x86 的 IA-64(安腾),但市场接受度低(即便盟友微软都未如约推出专门适配它的Windows版本)。
2003 年 AMD 发布 x86-64(后称 AMD64),在 x86 基础上扩展 64 位指令,完美兼容 32 位软件,迅速成为主流。
2004 年 Intel 放弃 IA-64,推出兼容 AMD64 的 EM64T(后称 Intel 64),此后形成 x86-64 统一生态的局面。
AMD 凭借 x86-64 实现技术反超,迫使 Intel 跟随其标准,是商业竞争中的经典案例。
3. 市场对比的核心点
技术迭代:x64 是 x86 的进化,对比本质是 32位 vs 64位 架构差异,而非单纯公司竞争。
4. 概念澄清
x64 ≠ Intel 的 IA-64:Intel 安腾(IA-64)与 x86 不兼容(采用全新 VLIW 架构),主要用于高端服务器且已退出市场。
5. 现状与未来
x86:32 位面临淘汰,新硬件和操作系统正逐步放弃 32 位支持,开发者重心全面转向 64 位。
x64:x86-64居统治地位,是 PC/服务器主流架构,但面临 ARM 架构(如苹果 M 系列、云计算芯片)的挑战。
总结来说,x86 和 x64 的对比本质是技术代际演进,AMD 在 64 位化过程中的创新打破了 Intel 的垄断,最终顺应时代趋势推动整个行业向 64 位迁移,形成如今高度统一的 x86-64 生态。
二、CISC与RISC指令集的历史演进
1. CISC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CISC(复杂指令集计算机)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其设计理念是通过硬件直接支持复杂指令,减少程序指令数量以优化内存使用。CISC指令集包含可变长度指令和多种寻址模式。
CISC指令集经典产品即Intel x86系列产品,列表如下:
8008(1972)、8080(1974)等8位处理器。
8086(1978):16位的x86架构即典型CISC设计,支持段寻址和微码实现复杂操作(如乘除法指令)。
80286(1982):引入保护模式,支持虚拟内存,晶体管数增至12万。
80386(1985):首款32位x86处理器,支持4 GB线性寻址和多任务。
Pentium系列(1993起):引入超标量架构(P5)、MMX指令集(多媒体加速)、多核技术(2005年Pentium D)。
x86-64扩展(2003):AMD推出兼容32位的64位扩展(x86-64),Intel随后跟进(EM64T)。
2. RISC的诞生与核心理念
1960年代先驱:CDC 6600(1964年)采用load/store架构,被视为RISC雏形;IBM 801项目(1975年)首次系统化实践RISC理念,强调单周期指令执行。
RISC(精简指令集计算机)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David Patterson等人于1980年提出,旨在通过简化指令集(固定长度、单周期执行)提高执行效率。早期代表包括RISC-I(1981)和RISC-II(1983),其设计强调流水线化和寄存器重用。性能超越同期CISC芯片,奠定了RISC方法论。RISC理念启发了后续架构如ARM(Acron1983)、MIPS(斯坦福1981)和PowerPC的诞生。
3. RISC与CISC的融合
20世纪90年代后,两种架构逐渐融合:
CISC处理器引入RISC特性:如x86通过指令解码器将复杂指令拆分为微操作(μops),实现类似RISC的流水线执行。
RISC架构扩展功能:ARM增加SIMD指令和超标量设计,部分指令执行周期超过单周期。
三、其他RISC处理器架构的发展
1. PowerPC:从巅峰到边缘
诞生:1991年由美国IBM(曾推出801 risc开创原型机(1975)、RT PC工作站(1986))、Apple、Motorola基于RISC联合开发,用于Mac、游戏机(如任天堂GameCube)和服务器。
AIM联盟曾经在90年代与x86激烈竞争,1995年即推出620工作站是64位产品,性能大大优于同时期的Intel Pentium芯片;但是在软件上研发力量不足,市场败给了更新快速、规模成本优势更明显的WIntel联盟, Windows没主动兼容PowerPC,而苹果自己OS也不容易兼容Intel x86。
【苹果公司小插曲:96年steve jobs重回苹果,带回了离开苹果的10年间开发的基于unix的NeXTSTEP操作系统,构成苹果新一代操作系统OS X(2001年推出;2002Macintosh电脑默认搭载,2005 OS 9彻底退出)的核心基础。标志着苹果从封闭的旧架构:Classic Mac OS架构转向基于Unix的现代操作系统,OS X的Unix兼容性(通过POSIX认证)使其获得了企业、开发者和科研领域的认可,同时继承了Unix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为后来的iOS、iPadOS等奠定了基础。Jobs借此回归并推动苹果向软硬件整合的创新模式转型。】
衰落:技术迭代缓慢,未能适应移动端需求,2005年苹果转投Intel x86-64,AIM联盟解体,IBM将重心转向服务器市场。2010年后逐渐被ARM取代。
现状:任天堂GameCube、Wii采用PowerPC架构,索尼PS3搭载Cell处理器(含PowerPC核心)。Power ISA于2019年开源,试图复制RISC-V的成功路径,但生态影响力有限。
2. ARM:移动领域的霸主
起源:ARM架构由英国 Acorn公司于1983年设计,早期基于RISC原则,强调低功耗;后来有所扩展。
崛起:2007年Apple iPhone采用ARM芯片,推动其在智能手机领域垄断。2020年Apple M1芯片进一步扩展至PC市场。
技术特点:精简指令集(Thumb模式)、高能效比、模块化扩展(如NEON SIMD)。
3. MIPS生态融合入RISC-V
MIPS:1984年由美国斯坦福团队开发,与SPARC、ARM同属第一代RISC架构,广泛应用于早期工作站(如SGI)、路由器(如思科)和嵌入式系统(如PlayStation 1)。
从MIPS I(1985年R2000)到MIPS V,再到MIPS32/64(支持32/64位),始终维持RISC特性、严格遵循RISC理念,未转向复杂指令集(CISC)。
MIPS因生态不足于2021年已转向RISC-V,但其历史地位仍标志着RISC架构的成功实践。
RISC-V:2010年由美国伯克利团队设计,开源指令集,模块化扩展(如RV32I、浮点扩展),适用于IoT和定制芯片。
4. SPARC 竞争中逐步萎缩
1985年由Sun Microsystems(现为美国Oracle子公司)提出了RISC(精简指令集)架构:SPARC(Scalable Processor Architecture)。其设计初衷是提供高性能、可扩展的处理器架构,主要面向工作站和服务器市场。SPARC的设计灵感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RISC研究(如RISC-I/II项目)。
1987年:Sun推出首款SPARC处理器(SPARC V7),用于Sun-4系列工作站,标志着SPARC的商业化起步。
1990年代:SPARC V8(32位,支持多核)和V9(1993年,引入64位架构)相继发布。V9版本增强了浮点运算和多线程能力,被Solaris操作系统广泛支持。
2000年代:Sun推出UltraSPARC系列(如T1/T2),强调多核多线程(如T1的8核32线程),面向数据中心和高性能计算。
2005年,Sun开源UltraSPARC T1(OpenSPARC),推动了学术和嵌入式应用。欧洲航天局(ESA)的LEON处理器(基于SPARC V8)用于卫星和航天器。
2010年,Oracle收购Sun后,继续开发SPARC(如SPARC M7),但市场份额因x86和ARM的竞争逐渐萎缩。
Oracle于2017年停止SPARC设计,转向支持富士通的SPARC64 XII。
目前SPARC在特定领域(如航空、金融)仍有应用,但已不再是主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