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读后感

*商业的本质是为了让人多花钱,而不是省钱。


不论大家喜欢不喜欢,任何让经济萎缩、让GDP降低的共享经济(或者其他什么商业模式)都是维持不下去的。使用这个试金石就可以判断哪些共享经济的公司能成功,哪些一定会失败。


小公司的创业者要做的不是和上述大公司比拼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技术,而是去和现有产业合作,使用新技术完成现有产业的升级。这就是我说的合作经济。


参加众筹的人多少有点儿情怀,靠情怀做成一点事情是可行的,但是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大市场却没有可能。商业的事情还需要以商业的方式来办,没有利益所得,任何商业行为都不能持久,是不能做大的。

与其教育员工,不如设置一个对公司长期发展最有帮助的收益函数。做好这件事情,管理公司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了。

觉得分成不够高的人还忽略了一个因素,那就是高盛之所以给他们那么多的奖金,既不更多,也不更少,是由市场决定的。如果高盛每个人出去创业都能成功,高盛就会自动地将分成比例提高。这就是谷歌给杰夫,迪恩这样的人比一般公司首席执行官更髙的股票奖金的原因。市场是非常有效的。

凡事都要做好需要一万个小时或者更长时间的准备,其实这个经验不仅对个人适用,对产品也一样。任何产品要打磨得像样,都必须花功夫。

对于在大公司里工作的员工来讲,或许应该多关心一些申请专利的事情,因为这是公司防御的堡垒,做这种事情在大公司常常是名利双收的。但是如果我们处在一个挑战现有大公司的创业公司中,首先要做的还不是申请一大堆专利来保护自己,而是应该像曼施泰因那样通过闪电战出奇制胜。

一个人的效率是很难提高的,自己唯一能够控制的就是少做一点事情,有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就不要做了,而不是挤压时间把所有的事情凑合做完。


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静下心来总结一下就会发现,我们其实常常把时间浪费在那些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上。所以,当你因为总也干不完的工作而焦虑时,不妨试试先停下来,重新梳理一遍手边的工作:主动地站在对公司业务帮助最大的角度,站在提升自己能力的角度,把那些最重要的工作找出来并完成它们。试试看,这样你的工作状态会不会发生改变。


格拉德威尔的第一个观点认为,如果智商低于 120 就很难成功,而高于这个值之后,智商的作用并不明显。这个结论有点儿残酷,一些人甚至不喜欢这个说法,但它是事实,敢于说出事实的人是有勇气的。2015 年,全社会都在批评“上清华靠智商论”,因为这违反了我们所倡导的“勤能补拙”的价值观。

但是,勤能补拙并没有科学依据。格拉德威尔的第二个观点认为,运气或者时代大环境对成功很重要,简单地讲就是要生逢其时。格拉德威尔认为,第三个影响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家庭和生活环境。好的环境有利于人在身体和心智上的成长,能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的潜力。我一向反对在教育孩子时拿什么起跑线来说事,因为教育是一辈子的事。但是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起跑线的话,父母的见识就是起跑线。


三板斧破四困境:第一板斧:确立“愿景--目标--道路”;第二板斧:即使听到不中听的话,也要试着找出其中的合理之处;第三板斧:凡事做记录,这样可以避免狗熊掰棒子。


如果没有行动,以正压邪是不会实现的。我在前面讲,上帝喜欢主动的人。即使上帝想帮助我们,我们也要通过行动得到这种帮助。一个人要坚守自己的正确立场,不带个人色彩,聚焦事情本身来解决问题,同时凸显出大度和境界,这样不仅会带动团队整体健康发展,而且这样的人自然而然地就会成为团队的支柱。


最有效的沟通是在第一时间直接给出答案,然后补充解释。


有道是,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一个人如果追求的层次本身就在中下,是不可能靠运气不断进步的。


成功学的书都写了什么内容呢?很多讲的是职场上的常识,这些常识其实挺有用的,只是依靠常识只能做到 50 分,离成功还差太远。此外,一些成功学的书所讲的内容是和常识相违背的。


凡事做到 50 分靠常识,从 50 分做到 90 分靠技术,从 90 分101做到 100 分靠艺术。每一个阶段是不能跳跃的,做到 90 分我们通过努力都能达到,至于是否能做得更好,就因人而定,可遇不可求,所以不必有负担。


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极限的,在这个极限内努力,效果会比较好;已经接近了自己的极限,效率就会大打折扣;想超越极限,是枉费心机。挣钱也是如此。超过自己的能力去挣钱,即使有所收获,各种成本也会太高,并不合算。也就是说,可能是挣了一元钱,但在其他方面损失了两元钱。想清楚这一点,人就能过得比较潇洒,孔子说的“不逾矩”就是这个道理。


在中国,卖理财产品的人从来不告诉你具体的风险,而大部分购买者也没有多少金融知识,只好听卖债券的忽悠。如果大家都知道理财产品的风险,投资的策略就会不一样了。


投资中的误区:误区一:贵重金属是好的投资;误区二:专业人士理财一定比我自己做得好;误区三:在股市上花时间研究得越多,回报就越高;误区四:只要有人买股票就会不断涨;误区五:哪怕我买的股票亏了钱,只要我不卖,就没有损失;误区六:一毛钱的股票很便宜。


因此,有这些在股市上当劳模的时间和精力,不如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或者休息休息,陪陪家人和孩子。


今天我要给那些指望通过十年寒窗苦读就一下子翻身的人泼点冷水,因为那是不现实的。寒窗苦读只是一种读书态度,这种态度是好的,但是社会竞争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长期系统性的竞赛,寒窗苦读是成功的因素之一,和经济条件好、智商高、出身好、长得美一样,都只是其中的一个变量而已,而命运是多个变量互动的结果。这种因为寒窗苦读所以全世界都欠你钱的三观,早一天毁掉比晚一天毁掉好。


很多逆袭者的误区在于,只看到自己的努力,而没有看到别人的努力。


虽然我们通常会抱怨社会阶层固化,但是往下的通道永远是非常宽的,只要稍微不努力或者多抱怨几句,就能往下走几层;相反,往上的通道即使再宽,往上走也是一件辛苦的事情。


教育中最可怕的事情是,用上一辈的思想教育这一辈的人如何去迎接 20 年后的未来。


庄子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不仅学习如此,做事更是如此。人生成功的秘诀在于做减法,而做减法的关键在于能够跳出一般人的思维方式,找到那些其实无关紧要的事情,然后下决心把那些事情放弃掉。


就综合水平而言,中国最好的大学有 09(九校联盟)的说法,即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浙大、南京大学、西安交大、中科大、哈工大。如果再加上我认为很好的中国人民大学、南京东南大学、天津南开大学,也就是 12 所。这些大学中间,北大和清华是第一梯队。接下来的是三所,即复旦、上海交大和浙大。无论是在师资、经费还是科研成果上,它们和北大、清华都是断崖式的差距。而后面的 7 所和前面的 5 所,又有断崖式的差距。至于其他大学,和这 12 所高校相比,差距就更明显了。


谁也不是天生就能够傲到“凡事付诸行动”的,这种习惯要靠长期培养。人在年轻的时候不养成这个习惯,将来再培养就困难了。


没有见识,视野就被局限了。你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和某些人讲道理永远讲不通,这并非是那些人故意要和你作对,而是他们实在没有见识,大家的认知水平根本不在一个平面上。


其实这些现象的背后透露着一种恐惧一一生怕自己错过些什么。不论我们身在何处,总怕没有看到某一条消息,错过了某一次机会。我们总希望能经历更多有趣的事情,看到更多的好风景,品尝到更多的美食。我们把它称为快节奏,但其实回眸时,我们是没有节奏的。


凡事三思而行,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对人要和气,但不要过分狎昵。相知有素的朋友,应该用钢圈箍在你的灵魂上,可是不要对每一个泛泛的新知滥施你的交情。


对于职场上的朋友,我也常常建议他们灵活运用牙刷和爆款的原则。每周,你最好把自己的工作总结成三句话,周一早上汇报给你的老板;每半年到一年,你要有一个让他惊喜的成果。这样的员工,哪个老板都抢着要。


当一位中国很成功的投资人向巴菲特请教成功的道理(不是具体的方法)时,巴菲特告诉他:“年轻人,我不用告诉你该做什么,因为你们很优秀,自己知道该做什么。我告诉你一生不该做什么。第一,不要做自己不懂的事情;第二,永远不要做空股票;第三,永远不要用杠杆投资。”


最后我对工薪阶层的投资建议是,大家能够投入到股市的钱有限,即使连续 10 年做到每年比股市平均回报高 2%(99%的散户做不到这一点 X—年能多挣十几万元也就到头了。但是,如果我们把时间投入到自己的职业发展上(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X 不断做出更大的贡献,不断被提升,每年的回报要远远高于那十几万元。因此,拓展一下巴菲特的观点,对于大部分人来讲,最好的投资是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因为我们擅长于此。


太史公在《货殖列传》中还讲了这样一段话,大意是:水深了鱼就容易生长,山林深了野兽就会去居住,人有了钱就容易讲理、够义气,人有了钱,就越发容易发达;可一旦失势,下面人就跑了,因此他就闷闷不乐,越是不开化的地方越是如此。因此,“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最后做个总结:如果我们能够顾及别人的面子,生意就能做好,事情就能做好;如果我们为别人提供价值,而不是一味地推销,我们的产品,甚至我们自己,就会受到欢迎。

 

posted on 2023-12-01 16:30  dysjwang  阅读(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