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及时激励有效率为80%,迟延激励的有效率仅为7%[4],若最后根本不给予激励,还会产生负作用。我们以此构造如图1所示的博弈模型
5,5 | 6,1 | |
2,2 |
图1 迟延激励博弈模型
在该模型中,管理人员有两种激励方式即适时激励和迟延激励,员工有两种工作态度即努力工作和不努力工作。如果管理人员答应员工在其完成某一工作后给予奖励(适时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则双方得益各为5,即员工因努力工作而获得适时奖励,收益为5个效用单位,员工的工作给组织带来收益可以看成管理人员的得益也为5个效用单位;如果管理人员说话不算数,员工努力工作了但却没有及时得到奖励甚至根本就没得到奖励,员工感到不公平,此时得益为1个效用单位,而管理人员却获得了6个单位的得益;若员工没有努力工作反而被适时奖励,则员工得益为6个单位,管理人员得益为1个单位;若管理人员迟延激励,员工不努力工作,则这种情况与不进行激励的情况相似,双方得益均为2。表1得益矩阵中每个元素都由两个数字组成,前一个数字代表管理人员的得益,后一个数字代表员工的得益。
运用划线法或箭头法可求得此博弈模型的均衡的解为(迟延,不努力),即管理人员迟延激励,员工不努力工作为一个稳定的纳什均衡。很显然,这个结果是低效率的,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总体得益(4个效用单位)低于其他任一组合的总体得益(最低为7个效用单位),因而,由于管理人员的迟延激励,使员工积极为组织工作的热情丧失,导致了组织的总体效益达到最低。若管理人员的行为反复则更是如此,这有时比不进行激励的结果更糟:不进行激励,员工有可能积极、主动地为组织工作,但管理人员一再践约,经常说话不算数,却会使员工向消极、被动的态度转化,我们称这种情况下博弈双方都陷入了“囚徒的困境”[5]。如果该博弈重复进行,则必然每次都得出“管理人员不适时奖励,员工不努力工作”的均衡解,这最终只能导致员工消极怠工、管理人员威信丧失、组织效率低下、发展速度减慢的严重后果。
文章来源:http://blog.csdn.net/dwsjs/archive/2005/11/28/538176.aspx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