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之前和女友谈论书籍的时候她说有一本书还不错,看得她泪流满面,那就是余华的《活着》。
之前看过张艺谋拍摄的电影《活着》,当时看了的确有些感慨,但现在已经记不清当时的感觉了。今天看了小说,虽然情节故事大致一样,只是有些小小的改动,但是看了小说时除了葛优饰演的福贵和巩俐饰演的陈家珍的面貌出现在脑海外,丝毫没有受到电影的干扰,一口气就将小说看完。
电影的确却给人更真实的感觉,但小说却更让人融入。作者在小说中设定了我,其实这个我就是读者。小说的描述就如同福贵和我讲述一样,语言是那么的朴实无华,每一次亲人的离世和福贵的悲惨经历也没有花大量的文字篇幅去渲染。平淡的描述不但没有让人感到平淡无味,反而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更让读者感受到福贵对自己悲惨人生的看透——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生活在当下,感受不到那个时代饥寒交迫的痛苦,很多时候都要作者的渲染和大量文字的描述才能让读者慢慢融入小说的大环境,但是余华没有这么做,虽然仔细品味可能会深刻感受到当初的苦日子,但是这种感觉却被福贵一家的生活态度掩盖。福贵年轻时给家里带来的巨大痛苦,但家人对他不是一味的埋怨和责备,反而好言相劝,给予鼓励,并同甘共苦,让福贵发生巨大的改变,俗话说:江上易改本性难移。但是福贵做到了,从一个二流子的富家公子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人,懂得对家人的珍惜,而且在每次的打击之后都坚强的活着;家珍更是福贵的天使,包容福贵的过错,对福贵不离不弃,是天下难得的贤妻良母;凤霞的乐观和勤快让家人度过艰难时刻,虽然家人将她送人,但对将人毫无怨恨;有庆在喝水充饥的时代依旧不忘心爱的羊,天天乐在其中的奔波;二喜的朴实正直,对家人无微不至的关心;有根虽然沦落乞讨,依旧担心着福贵,还不愿拖累福贵一家... ... 所以,小说强调的不是饥寒交迫的社会背景,而是通过这样的社会背景反衬出淳朴的真情和人们活着时的生活态度。
在如此淳朴的关系中,每当一个亲人的离世,我们便会发自内心的对福贵同情,才会感叹命运对福贵的捉弄。
当回到现实,不但没有平静下来,反而感到不安和自责。
当身边的人犯错或不快,我们有真正的包容过吗?
当自己受到打击和挫折,我们有完全振作起来吗?
当我们每天睁开眼睛,我们有好好珍惜每一天吗?
现在的我们真的还活着吗!!!!!!!!!!!
(PS:祝老爸父亲节快乐!)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