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风险投资的事实 第三部分

原作者: Marc Andreessen  |  译者: 花花  (Blog)  |  发表时间:06/19/2007

额外的奖励篇

(这将是我关于风险投资的最后一篇帖子,如果我能管得住自己的手的话。)

现在美国的风险投资圈基本特征是非常多的投资公司(根据National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国家投资协会)所提供的数字共有866家)投资了非常巨大规模的资金(根据Price Waterhouse的统计单在2007年第一季度就有超过70亿美金的投资)。

传统的说法是风险投资行业过的是一种“饱七年,饿七年(,不饱不饿又七年)”的日子– 投资项目有七年时间强盛发展,而之后是七年时间的萧条调整。

遵循这种规律,上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是好年景(“-tronics”(电子化?)热潮 – Arthur Rock在此时投资Intel),70年代中期烂的可怕,1978年-1985年又变得很好(PC诞生!),86年到92年又是一段低潮期,93年到99年妙不可言,但到了00年到06年日子又不是那么好过。

正如你所想的那样,在那些年景不好的日子里,投资者投入风险投资公司的金额必然会极大的减少– 风险投资在饥年中的收益少的可耻,这时候谁会脑子烧掉了愿意把更多的钱投入到一个回报超烂的投资工具之中呢?

这种资本收入缩水的时代会导致很大一部分投资公司关门大吉(其实上,是不在能筹措新的基金 – 对风险投资公司来说就是等同于破产) -- 特别是那些新的,没有经历考验的公司(更容易关门)。

最终,现金流入会缩减到一个临界点,这时候苟活下来的投资公司只掌管与全盛时期相比少的可怜的现金,这些现金将会是带动下一个七(肥)年中惊人的投资回报的主力军:更少的资本+新一轮的高增长创业项目=爆炸性的投资回报。

这是一直在轮回的规律 – 除了这一次。

让我们回头来看看2007年第一季度投资公司所投入的70亿美金。

如果把这一数字乘以4,那么今年的年度投资率就是280亿美金/年。

把这个数字与风险基金在之前10年之中每年的投资额做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正如你所预期的那样,大大的少于1999年的540亿美金和2000年的1050亿美金(这是怎么样的一年啊!)……

……但,却高于1997年的150亿美金和1998年的210亿美金。

而投资率在过去的数年中一直保持着相对的稳定。-- 实际上,它一直稳步上升。

即使排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在2007年,风险投资公司的基金流入公司的速度和流出到创业公司的速度也要比1997和1998年更快一些。

那些还记得1997年和1998年的人们应该知道那是风险投资真正兴隆的时代。93年到95年间所投资的项目带来的回报是空前的 – 有一些是有史以来最高的 – 那时候有限合伙人把钱都砸在投资公司中,让VC们尽可能快的投资到新公司中去。

然而,尽管2000到2006年间风险投资的平均回报率惨不忍睹,投资人却依然敞开手脚,持续注入投资公司的资金达到一定数量使VC们在2007年可以比他们在1998年更活跃。

虽然,一些老的,失去活力的投资公司在近期纷纷关门 – Sevin Rosen基金和Yankee基金都在其中 – 但投资公司的死亡率压根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实际上在过去几年中很多新晋的基金成立并筹集了自己的资金。

同时现金持续不断的流进(这些基金)。

不知为什么我们最后陷入了这样一个悖论之中:风险基金的平均回报,差的让人想吐血,但是和先前我们处于该时间段(黎明前的黑暗时期)的经历不同的是,钱源源不断的流入投资公司,而投资公司也不断跟进(投资创业企业),在你手上追逐创业项目的钱要比点com热潮的中段时期的钱还要多。

我们怎么解释这些现象?

简而言之是这样:

那些投资于风险基金的机构投资者 – 大型学府基金,慈善基金会,和养老基金 –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就开始大规模的调整他们的投资策略,这种转变使得私人直接投资基金(private equity区别于私募基金,解释),特别是风险投资基金,成为这些投资者的一种永久的“投资类别(asset class)”。

我把这称为风险基金的“投资分类”(asset-classization)。

以下是这种转变是怎样运作的:

一家大的机构投资者比如大学基金会执行他们的自上而下的投资策略,即是说投资者(将手中的资金)的X%用来投资股票,Y%投资债券,剩下的做其他的部分投资 – 这被称为投资分类组合。

这里面的实际细节比如哪些股票,哪些债券这些东西都不是很重要 – 最重要的决策是投入的总资本中的多少比例投入到哪一个资产分类,因为当你的手中握有大量的资本时,这个决策将决定你的投资回报。(你不能通过向某一个项目投入足够的钱来真正做到帮助项目加快速度,最起码如果你是一个负责的投资人就不会这么做,所以你应该忽略细节,更宏观的思考 – 用资产分类的方法来思考)

传统来说,这样的大型的机构投资者都相当的保守。他们的投资组合一般是无可厚非的60%美国股票,30%美国债券,和10%现金。

真正敢于冒风险的机构投资者也可能会在投资组合构成中加入一部分非美国股份,或者(倒吸一口凉气)高回报或“垃圾”债券(解释)。

这一切变化始于上世纪80年代晚期到90年代初期,一群杰出的思想家,比如彼时和现在的耶鲁大学基金会负责人,David Swensen,对这些数字反复琢磨并发现如果他们有一个远景目标(他们也确实有这样的远景规划 – 耶鲁和它的兄弟院校一时半会还死不了:p),他们可以通过将资本更多的投入到所谓的“选择性资产分类”中来产生更高的回报 – 基本上所谓的“选择性资产分类”是指除了股票,债券和现金之外的任何形式的资产形式。

这意味着对冲基金,房地产合伙,货物,木材,杠杆收购公司 – 和风险基金。

想要解读这种新的策略 – 顺带说一句这是一种令人着迷的策略 – 去找David Swensen的这本非常棒的书《Pioneering Portfolio Management(先锋项目组合管理)》,在这本书里David描述了他的做法的细节。(买这本书的时候也别忘记买他的另一本专门为个人投资者所写的书 – Unconventional Success(非传统的成功) -- 这本书解释了为什么你在执行这种投资策略的时候总归会撞一些钉子。)

像耶鲁和它的兄弟院校这些投资机构使用的是一种Swensen风格的投资策略这在上世纪90年代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并且在业绩上超过了(准确的说应该是狠揍了)那些沿用老套的更为保守的投资策略的投资公司。

可预见的,这使得90年代末,很多机构开始大量的转变他们的投资策略为选择性投资和风险投资,他们正好赶上2000-2002年的泡沫破裂的当头一棒。

这里是非常有趣的部分:这一棒 – 对那些比如说在1999年才开始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人来说的一棒 – 并没有导致机构投资者在风险投资领域所占比重份额的显著倒退。

相反的,风险基金似乎已经变成了大型机构投资者投资分类组合中必然会存在的一部分 – 而且更多的,在较小的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分类组合也占有一席之地。

这些机构投资者管理着那么多的钱 – 账面上有数以兆计的美金 – 即使投资分类组合中风险投资只占一小部分也意味着数目巨大的现金 – 每年百亿级的美金。

一家叫NACUBO的组织(别问我)追踪大学基金会的投资分类组合行为,他们的报告说平均大小的(10亿美金以上级的)大学基金会在2006年有3.5%的资金投资于风险基金上。

3.5%也意味着一大笔钱。

但这只是总数中的一小部分,所以显然,现在所发生的事是在过去几年间,尽管风险投资的回报不怎么地(实际上,回报烂透了),投资于风险基金的机构在整体回报报表上却并没有感觉到有多么的痛苦,同时他们也没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所以他们会坚持他们现有的投资分类组合策略因此也坚持在风险基金上的投资。

你可以说这样做是很聪明的 – 这些机构已经为下一次风险投资热潮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而且坚持这种策略,他们在今后的10到20年间能做的非常棒 – 特别是对比那些老式的在热潮就要到来之前却将资金抽出的做法来说。

你也可以说这样做并不是很有道理 – 这会导致更多的风险资金在追逐更少的好买卖,长期来讲,这会使得风险投资行业的回报变得更差。特别是历史数据上来看,风险基金大部分正面的回报都到了最好的10%的投资公司手中 – 甚至是最好的10家投资公司手中 – 而大部分按照投资分类组合中所定义的流入风险基金的钱都是流入那剩下的90%的公司去的。

但无论如何,这看起来就是这么回事。

这就是为什么从我硅谷中我所做的位置出发房源20英里之内大概有200家风险投资公司坐拥200亿美金的资本追逐非常少数的有潜质的投资项目,尽管在这之前七年中在这一投资分类中的投入所能取得的回报差的可怕。

我爱这个国家。

原文翻译完

这是Marc关于风险投资的事实的三篇文章中的最后一篇,说实话也是最难以翻译的一篇,在这篇文章中涉及到大量的金融知识,翻译的也不是很通畅,特别是这一句话:

David Swensen, then and now head of the Yale University endowment, crunched the numbers and realized that if they had a long-term time horizon (which they did -- Yale and its peers are expected to be around for some time), they could……

还请大拿,牛人,高手指点 T_T

谢谢饭否王兴同学,根据他的解释重新翻译于上文,并感谢他对更多的翻译上问题提出意见 强人啊 :D

另外,风险投资领域在国内,特别是在我们这些人看来(学生族,创业族之类,或者用那个所谓的“草根”阶层)是蛮神秘的一个领域。虽然这个行业可能并不是那么的神秘,如果有领路人的话你可能只需要的只是捅破一层窗户纸就能看到一个新世界,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去捅一捅来一探究竟的。所以这些风险投资家的blog post我觉得还是很有实际意义的,让我们起码都可以窥到一些风险投资的基础入门知识。

国内也有著名的VC blogger比如王冉的blog,也许听听他的声音你可以更深切的感受到What’s going on。

当然,最能让人信服的还是自己能接触到这个行业,或者服务于这个行业的经历,希望有机会能通过自己的经历来写这样的文章 XD

来源:http://www.yeeyan.com/articles/view/huahua/1067

posted @ 2007-07-01 10:02  dudu  阅读(298)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