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的基本操作以及info命令

 

Redis性能问题排查解决手册
Redis的基本操作以及info命令
redis object命令
清理 redis 死键

 

1.redis登录

redis-cli -h 127.0.0.1 -p 6377

2. Redis 配置文件位置查询

    在redis内部执行命令: CONFIG GET * 

    一般情况下配置文件叫:redis.conf

3. 查询Redis进程

ps -ef | grep redis-server 可以查看 redis进程,以及可以查看到安装路径等信息

4. redis key值获取

    keys * 获取当前数据下所有KEY值

    get  key  

  select 2 切换到第二个数据库

5. info命令

    转自:http://www.runoob.com/redis/server-info.html

    info server   :  一般 Redis 服务器信息,包含以下域:

  •  redis_version : Redis 服务器版本
  • redis_git_sha1 : Git SHA1
  • redis_git_dirty : Git dirty flag
  • os : Redis 服务器的宿主操作系统 arch_bits : 架构(32 或 64 位)
  • multiplexing_api : Redis 所使用的事件处理机制
  • gcc_version : 编译 Redis 时所使用的 GCC 版本
  • process_id : 服务器进程的 PID
  • run_id : Redis 服务器的随机标识符(用于 Sentinel 和集群)
  • tcp_port : TCP/IP 监听端口 uptime_in_seconds : 自 Redis 服务器启动以来,经过的秒数
  • uptime_in_days : 自 Redis 服务器启动以来,经过的天数
  • lru_clock : 以分钟为单位进行自增的时钟,用于 LRU 管理

    info clients      表示已连接客户端信息 包含以下内容:

  • connected_clients           已连接客户端的数量(不包括通过从属服务器连接的客户端)
  • client_longest_output_list        当前连接的客户端当中,最长的输出列表
  • client_longest_input_buf          当前连接的客户端当中,最大输入缓存
  • blocked_clients            正在等待阻塞命令(BLPOP、BRPOP、BRPOPLPUSH)的客户端的数量

  info cpu    CPU 计算量统计信息

     info mem 内存信息,包含以下:

  • used_memory : 由 Redis 分配器分配的内存总量,以字节(byte)为单位
  • used_memory_human : 以人类可读的格式返回 Redis 分配的内存总量
  • used_memory_rss : 从操作系统的角度,返回 Redis 已分配的内存总量(俗称常驻集大小)。这个值和 top 、 ps 等命令的输出一致。
  • used_memory_peak : Redis 的内存消耗峰值(以字节为单位)
  • used_memory_peak_human : 以人类可读的格式返回 Redis 的内存消耗峰值
  • used_memory_lua : Lua 引擎所使用的内存大小(以字节为单位)
  • mem_fragmentation_ratio : used_memory_rss 和 used_memory 之间的比率 内存碎片率
  • mem_allocator : 在编译时指定的, Redis 所使用的内存分配器。可以是 libc 、 jemalloc 或者 tcmalloc 。

    在理想情况下, used_memory_rss 的值应该只比 used_memory 稍微高一点儿。

    当 rss > used ,且两者的值相差较大时,表示存在(内部或外部的)内存碎片

    内存碎片的比率可以通过 mem_fragmentation_ratio 的值看出。

    当 used > rss 时,表示 Redis 的部分内存被操作系统换出到交换空间了,在这种情况下,操作可能会产生明显的延迟。--指标

    当 Redis 释放内存时,分配器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将内存返还给操作系统。

    如果 Redis 释放了内存,却没有将内存返还给操作系统,那么 used_memory 的值可能和操作系统显示的 Redis 内存占用并不一致。

    查看 used_memory_peak 的值可以验证这种情况是否发生

  info persistence     RDB 和 AOF 的相关信息

  info stats : 一般统计信息

  info replication : 主/从复制信息

  info commandstats    Redis 命令统计信息

  info cluster    Redis 集群信息

  info keyspace     redis 数据库相关的统计信息

 

6. redis慢查询语句

slow log get 10    慢查询语句, 在上一个节中有讲过

     http://www.cnblogs.com/huamei2008/p/8850047.html

7.redis查询延时

Redis-cli --latency

8.  Redis自身性能压测

   命令:

  redis-benchmark -p 6379 -c 20000 -n 50000

    -h 表示IP

    -p 表示端口

    -c 表示连接数

    -n表示请求数

    -t 后面跟请求方式, 如get

9.scan命令

有时,我们需要针对符合条件的一部分命令进行操作,比如删除以test_开头的key。那么怎么获取到这些key呢?在Redis2.8版本之前,我们可以使用keys命令按照正则匹配得到我们需要的key。但是这个命令有两个缺点:

  1. 没有limit,我们只能一次性获取所有符合条件的key,如果结果有上百万条,那么等待你的就是“无穷无尽”的字符串输出。
  2. keys命令是遍历算法,时间复杂度是O(N)。如我们刚才所说,这个命令非常容易导致Redis服务卡顿。因此,我们要尽量避免在生产环境使用该命令。

在满足需求和存在造成Redis卡顿之间究竟要如何选择呢?面对这个两难的抉择,Redis在2.8版本给我们提供了解决办法——scan命令。

相比于keys命令,scan命令有两个比较明显的优势:

  1. scan命令的时间复杂度虽然也是O(N),但它是分次进行的,不会阻塞线程。
  2. scan命令提供了limit参数,可以控制每次返回结果的最大条数。

这两个优势就帮助我们解决了上面的难题,不过scan命令也并不是完美的,它返回的结果有可能重复,因此需要客户端去重。至于为什么会重复,相信你看完本文之后就会有答案了。

关于scan命令的基本用法,可以参看Redis命令详解:Keys一文中关于SCAN命令的介绍。

今天我们主要从底层的结构和源码的角度来讨论scan是如何工作的。

Redis的结构

Redis使用了Hash表作为底层实现,原因不外乎高效且实现简单。说到Hash表,很多Java程序员第一反应就是HashMap。没错,Redis底层key的存储结构就是类似于HashMap那样数组+链表的结构。其中第一维的数组大小为2n(n>=0)。每次扩容数组长度扩大一倍。

scan命令就是对这个一维数组进行遍历。每次返回的游标值也都是这个数组的索引。limit参数表示遍历多少个数组的元素,将这些元素下挂接的符合条件的结果都返回。因为每个元素下挂接的链表大小不同,所以每次返回的结果数量也就不同。

SCAN的遍历顺序

关于scan命令的遍历顺序,我们可以用一个小栗子来具体看一下。

127.0.0.1:6379> keys *
1) "db_number"
2) "key1"
3) "myKey"
127.0.0.1:6379> scan 0 MATCH * COUNT 1
1) "2"
2) 1) "db_number"
127.0.0.1:6379> scan 2 MATCH * COUNT 1
1) "1"
2) 1) "myKey"
127.0.0.1:6379> scan 1 MATCH * COUNT 1
1) "3"
2) 1) "key1"
127.0.0.1:6379> scan 3 MATCH * COUNT 1
1) "0"
2) (empty list or set)

我们的Redis中有3个key,我们每次只遍历一个一维数组中的元素。如上所示,SCAN命令的遍历顺序是

0->2->1->3

这个顺序看起来有些奇怪。我们把它转换成二进制就好理解一些了。

00->10->01->11

我们发现每次这个序列是高位加1的。普通二进制的加法,是从右往左相加、进位。而这个序列是从左往右相加、进位的。这一点我们在redis的源码中也得到印证。

在dict.c文件的dictScan函数中对游标进行了如下处理

v = rev(v);
v++;
v = rev(v);

意思是,将游标倒置,加一后,再倒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位加1”的操作。

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了,为什么要使用这样的顺序进行遍历,而不是用正常的0、1、2……这样的顺序呢,这是因为需要考虑遍历时发生字典扩容与缩容的情况(不得不佩服开发者考虑问题的全面性)。

我们来看一下在SCAN遍历过程中,发生扩容时,遍历会如何进行。加入我们原始的数组有4个元素,也就是索引有两位,这时需要把它扩充成3位,并进行rehash。

 

 

原来挂接在xx下的所有元素被分配到0xx和1xx下。在上图中,当我们即将遍历10时,dict进行了rehash,这时,scan命令会从010开始遍历,而000和100(原00下挂接的元素)不会再被重复遍历。

再来看看缩容的情况。假设dict从3位缩容到2位,当即将遍历110时,dict发生了缩容,这时scan会遍历10。这时010下挂接的元素会被重复遍历,但010之前的元素都不会被重复遍历了。所以,缩容时还是可能会有些重复元素出现的。

posted on 2021-11-14 14:29  duanxz  阅读(87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