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服务框架原理与实践》阅读笔记1

应用框架演进

  • MVC (Modle View Controller) 架构: 当业务规模很小时,将所有功能都部署在同一个进程中,通过双机或者前置负载均衡器实现负载分流;此时,用于分离前后台逻辑的 MVC 架构是关键。
  • RPC (Remote Procedure Call)架构:当垂直应用越来越多,应用之间交互不可避免,将核心和公共业务抽取出来,作为独立的服务,实现前后台逻辑分离。此时,用于提高业务复用及拆分的 RPC 框架是关键。
  • SOA (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架构:随着业务发展,服务数量越来越多,服务生命周期管控和运行态的治理成为瓶颈,此时用于提升服务质量的 SOA 服务治理是关键。
  • 微服务架构:随着敏捷开发、持续支付、DevOps 理论的发展和实践,以及基于 Docker 等轻量级容器 (LXC) 部署应用和服务的成熟,微服务架构开始流行,逐渐成为应用架构的未来演进方向。通过服务的原子化拆分,以及微服务的独立打包、部署和升级,小团队敏捷交付,应用的交付周期将缩短,运营成本也将大幅下降。

分布式服务框架入门

  技术是为商业目标服务的,业务发展到什么规模,就有什么样的技术与之匹配。所以,分布式服务框架实际并没有标准,不同的业务场景会有不同的特性需求。

  尽管行业、业务规模不同会导致架构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差异是相对的,共性是绝对的。通过对阿里的Dubbo、淘宝的HSF和亚马逊的Coral Service 进行分析,我们惊讶地发现三者存在很多共性,例如配置化发布服务、基于服务注册中心的订阅发布机制、内部私有二进制协议通信、灵活的路由策略、服务治理等。正因为如此,设计与开发通用的分布式服务框架是完全可行的。

通信框架

  绝大多数的分布式服务框架(RPC框架)都推荐使用长连接进行内部通信。

  如果我们要构建高性能、低时延、支持大并发的应用系统,使用同步阻塞I/O模型是无法满足性能线性增长和可靠性的,应使用更高效的NIO非阻塞I/O。

  除了基础功能,通信框架的可靠性和性能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标。高性能通信框架的构建成功,为分布式服务框架后续的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上层的应用层协议栈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

posted @ 2020-05-14 20:03  星辰°  阅读(20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