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爱因斯坦讲述<相对论>》
读《爱因斯坦讲述<相对论>》
很显然,少年时代的宗教天堂的失去上我的第一个尝试。它让自己从纯粹个体的锁链中,从由愿望、期待和原始感情所统治的存在中解放出来,在我们之外,有一个独立于我们人类而存在的巨大的世界,对于人类而言,它就像一个伟大的永恒之迷,我们通过观察和思考只能部分的抵达它。对这个世界的沉思,就像是对自由的召唤,而且我很快注意到,许多我所尊敬和仰慕的人,都在这种追求中,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里,用思维去把握这个外在于人的世界,总是有意无意地成为了我心中的最高目标。过去和现在受到过同样激励的人们,以及他们已经获得的真知灼见,都是我的不可失去的朋友。通往这个天堂的道路,并不像通向宗教天堂的道路那样舒适和迷人,但是,事实证明它是可以信赖的,我也从未后悔自己选择了它。
我所讲的这些,仅仅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正像一张寥寥几笔勾画的图画,只能在相当有限的意义上忠实于一个细节混乱的复杂对象一样。如果一个人喜欢有条理的思想,那么,他的天性的这一方面是很可能会以牺牲其他方面为代价而发展得更为突出,并且愈来愈明显地决定着他的精神面貌。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人在回忆中所看到的,很可能只是一致的、系统的发展,然而,他的实际经验却产生于千变万化的具体处境中。外部情景的多变性,以及瞬间意识内容的有限性,使得每一个人的生活有了一种模糊性。像我这种类型的人,其成长的转折点在于,自己的主要兴趣逐渐从转瞬即逝、纯粹个人的层面解放出来,而转向努力从思想上去把握事物。这是一次意义深远的转折。从这个角度来看,上面以这样简要文字表达的概论里,已经包含着尽可能多的真理了。”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非常不完备和非常零碎。因此,相信自然界有一种包罗万象的根本规律,这种看法本身也是建立在某种信念之上的。科学的发展证明,这种信念是站得住脚的。
1、思想系统的存在与交流和物质世界的静止与运动一样真实,关于真理知识的交流永远推动着人与真实的接近。
2、我认为,从自由联想或者“梦想”向思维过渡的标志,概念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概念和命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逻辑关系,而逻辑思维的任务则是严格限定于按照一定既定的规则来建立概念和命题之间的相互联系。在一个逻辑体系中,如果一个命题是按照可接受的逻辑规则推导出来的,它就是正确的。
3、爱因斯坦的童年和少年对科学的认识:
幼年时期的他举止迟缓而害羞;四五岁的时候,爸爸给他看了一个指南针,他感受到了这个东西和无意识的概念世界的那些事件差别太大,背后一定有什么东西;12岁的时候,他阅读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他感受到了另外一种惊奇——只要能依据一些确认有效的命题来加以证明,就让他心满意足; 他在12-16岁的时候,熟悉了数学基本原理,包括微积分原理,并且阅读了伯恩斯坦的《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当他17岁时进入苏黎世工业大学的时候,有幸遇到了几位卓越的老师,比如闵可夫斯基和胡尔维茨,但是他后来的一段时间忽视了数学。
不过他在物理学领域,不久就学会了识别那种能导向基本原理的内容,而撇开其他许多东西,以免它们拥塞了自己的心智而使之远离精髓。
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除了需要鼓励外,主要需要自由。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和做法,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即使是一头健康的猛兽,如果他不饿的时候用鞭子强迫他不断进食 ,特别是那些经过适当选择的食物,他也会丧失贪吃的习性的。
4、一个理论可以用经验来验证,但是经验中没有通往理论的道路。
5、一张关于速度的照片:一颗子弹以450m/s的速度穿越一个生鸡蛋的瞬间。
posted on 2011-11-12 20:32 dragon@bupt 阅读(988)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