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听书笔记
瓦尔德说,”很多人都以为他们活在世上,其实他们只是在世上,并没有怎么活“。
德鲁克说”如果你计算一下你的时间,你会发现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没有意义的事上“。很多人对于生命不负责,这种不负责并不是说真的做了什么有害的事,相反的,有很多人从不伤害别人,但却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和管理非常随意。绝大多数的成功都与智商无关,而绝大多数的失败都与时间有关。如果你能掌控时间,真正成为时间的朋友,若干年后,你将发现自己已经将同辈人远远甩在了后面。
格拉宁,俄罗斯著名作家,俄罗斯最高文学奖“巨著奖”得主,他的作品以反映科研人员生活为主题。在好友时间管理领域巨匠柳比歇夫逝世后,格拉宁根据其日记创作了介绍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的文献性小说——《奇特的一生》。在书里,格拉宁从柳比歇夫的日记入手,为我们讲述了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是如何运行的,分析了运用这种方法的四大步骤和五大守则。格拉宁在这本书里还原了柳比歇夫的一生,用真实的案例为我们讲述了这种被无数人追捧的时间管理法是如何一步步完善、改进,并最终帮助柳比歇夫度过有意义的一生。
柳比歇夫全名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是前苏联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他26岁时独创了一种时间管理法,并用自己的一生实践了这种方法。直到82岁去世时,柳比歇夫一共发表了七十多部学术著作,内容涵盖农业、遗传学、植物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等多个领域。
柳比歇夫的本职工作是大学教研室的主任,除了在大学里做研究,他对政治、哲学、文学、数学等多个领域也都有涉猎。他自学了英文、德文和法文;谈起英国的君主制度,他能够说出任何一个英国国王的执政细节;说到宗教,不管是古兰经、犹太传经,还是罗马教廷的源流、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他都如数家珍。他甚至懂得复变数理论、农业经济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能在与朋友的信件中凭记忆援引但丁、柏拉图的话,讨论果戈里、罗曼·罗兰的作品。
柳比歇夫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十年里取得这么多成就,正是因为他自创并践行了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法可以分为四个步骤:记录、统计、分析和反馈。在遇到新问题、开始新项目时,柳比歇夫都会运用这种方法把大项目拆解成小的问题,通过合理的规划,保证自己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通过记录、统计、分析、反馈四个步骤,帮助你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的每一分钟都用到了哪里,根据自己的能力合理规划未来的时间安排。
记录是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的精髓。56年以来,柳比歇夫的日记没有一天中断过,无论是在战争的年代中,还是自己在住院的时候,甚至连自己心爱的儿子去世的那天,柳比歇夫也一丝不苟地做了记录。在柳比歇夫看来,思考和分析,都要建立在一个基础上,那就是——了解,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时间都运用在了什么地方。
每个月的月底,柳比歇夫都会进行统计,把之前每天记录的基本工作时间加起来,并做好分类,然后分析、不断试错,最终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在起步阶段,他先是看自己在一定时间内到底能干多少、哪些工作方法最适合自己,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最终形成了一套集时间记录、总结、规划于一体的系统化工作方法,对精力和时间进行两个维度的管理。
在经过记录、总结、分析之后,柳比歇夫会制定下一时间段的计划,根据现有的完成情况,来决定在下个时间段里每个方面要花费多少时间、达成哪些目标。反馈是一个决定性环节,它不仅意味着坚持,还意味着恰当的放弃。每当柳比歇夫遇到感兴趣的领域时,他就会把这个新事物用时间管理法切割、重组。对可以完成的,他就按部就班地执行下去;暂时完成不了的,他就果断地选择放弃。这样,就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精力的集中。
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的五大守则:
1. 不要为了完成工作而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
没有什么比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更重要,与其被迫在完成工作和满足好奇心之间做出选择,不如索性大方拒绝那些必须完成的任务,而选择兴趣。
2. 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认为紧急任务往往更重要、更迫切、更值得完成的观点是错误的。接受紧急任务,就意味着可能会由于时间仓促而无法做到尽善尽美。更重要的是,它会打破你原有的节奏,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后反而浪费了时间。
3. 一累了就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柳比歇夫一直都在强调放弃和休息的重要性。比如,他从来不以在日记中留下长时间的工作记录为荣。他记下的所有工作时间,都是刨除了其中所有间歇的“纯时间”。
4. 保证睡眠时间,每天10小时左右
这条守则是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的重中之重。没有这条守则,柳比歇夫的方法将永远是纸上谈兵。
5. 把累人的工作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根据性质的不同,柳比歇夫把工作分为需要较强创造力的工作和不需要太强创造力的工作。每天精力最充沛的时段用来完成需要较强创造力的工作,这段时间也是最应该认真总结和分析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