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

今天配她看《三国演义》,看到官渡之战,郭嘉亡诸葛亮出山,曹操由盛转衰,刘备逐渐起来,最终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历史没有假设,如果鬼才不英年早逝,两人交锋必定好看。

推荐看看《三国志》中的《郭嘉传》.


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都一定非常喜欢孔明,但三国演义带有明显的正统思想,描写难免有失偏颇。诸葛亮一生经典故事无数,舌战群儒,借东风,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但他的污点也不容抹去,挥泪斩马谡故事里,大家更多看到的是马谡的大意和诸葛的公正严明,但何尝不说明了诸葛亮的用人之误。还有在对阿斗的教育上,虽然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却依然没能挽回局面。相比于在文官凋零的蜀国内发挥一己之长的诸葛亮,郭嘉在人才济济的魏国脱颖而出显得更加不凡。


如果说诸葛的厉害之处在于政治,在军事上显得有些逊色的话,那么郭嘉便是是政治与军事上的天才。从年轻时变隐居结交名士,到弃袁投曹,到之后的每条建议,每个谋划,都显得那么深谋远虑。郭嘉每次献策,都直指问题本身,本提出个人的独到见解,使得问题从另一个方面有了更好的解决办法,如计杀二袁。并不是说诸葛不如郭嘉,两人是两种类型的人。诸葛亮的军事思想:习兵讲武。就是指军队要经过训练才能上战场,还有损益连弩,拨刀,木流牛马,注重武器革新,运输加强。


郭嘉擅长谋断,对于敌人的状态和行动的判断比较准确。郭嘉和贾诩都是一类人,此类人都是攻心为上,只不过贾诩攻心的是政治方面,郭嘉是军事上,想想贾诩的成就,就不难想想郭嘉的成就! 郭嘉和诸葛亮不但作为个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在各自阵营的分量也都一样。刘备得到诸葛亮以后的说法是:“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曹操得到郭嘉以后的说法则是:“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刘备临终前,是托孤于诸葛亮的;而曹操对郭嘉,也曾“欲以后事属之”。只不过因为郭嘉英年早逝,我们没能看到那一天。也由于同样的原因,郭嘉这颗将星不像诸葛亮那样璀璨明亮。


郭嘉对于曹操而言,不仅仅是一个谋士,更像是一个朋友,一个老师。曹操每出征,必带上郭嘉,而郭嘉为曹操提供的建议总是正确的,可谓真的是算无遗策。郭嘉是曹操最喜爱也是最得力的谋士,其深具通晓事理,足智多谋的资质。应该说,曹操之所以用兵如神,“仿佛孙吴”。其中因为有郭嘉为其运筹帷幄,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用曹操的话来说。便是:“平定天下,谋功为高!”曹操赏识郭嘉的才能并予以足够的信任,郭嘉同样认为曹操是明君,是可以在乱世中取得最终胜利的那个人,尽心尽力辅佐。


郭嘉因为病重卧床之时,曹操不断派人探视,“问 疾者交错”。郭嘉的早逝令曹操哀痛不已,他对荀攸等说:“诸位先生年龄皆与我相仿,只有奉孝(郭嘉字)最年轻。本打算在天下平定后,将管理国家的重任交付给他,未想到他中年夭折,这难道是天命吗!”他痛哭呼号:“哀哉奉孝!痛哉奉孝l惜哉奉孝!”接着表告天下:“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

中国古代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标准是“智信仁勇”。在中国文化的词典中,“智”既是智慧,更是德行,有智者方可谋大事,成大业。郭嘉“谋功为高”,是他受重用的最大资本。郭嘉的性格也可以说是和曹操类似,有智谋有野心,但却算不上英雄。是那种“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为了胜利有时可以采取一切手段。但历史就是成王败寇,不可否认的魏国的辉煌郭嘉有很大的功劳。或许这位鬼才晚死一点就会在三国演义中出现更多的谋略。可历史永远不能改变,我们只能在曹操的悲痛中回忆这么一个人。

posted on 2017-03-19 17:23  时间朋友  阅读(26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