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OS7下yum安装Redis

(1).Redis概述

  Redis是一个开源的使用ANSI C语言编写、支持网络、可基于内存亦可持久化的日志型、Key-Value(键值型)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并提供多种语言的API。

  Redis是一个高性能的Key-Value数据库。它的出现很大程度补偿来Memcached这类Key-Value型存储的不足,在部分场合下可以对关系型数据库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它提供来Java、C/C++、PHP、JavaScript、Perl、Object-C、Python、Ruby、Erlang等客户端,使用方便。

  Redis支持主从同步,Redis能够借助于Sentinel(哨兵,Redis自带的)工具来监控主从节点,当主节点发生故障时,会自己提升另外一个从节点成为新的主节点。

 1)支持的数据类型

  和Memcached类似,但它支持存储的Value类型相对更多,包括String(字符串)、List(列表)、Sets(集合)、Sorted Sets(有序集合)和Hash(哈希类型、关联数组)、Bitmaps(位图)和HyperLoglog

 2)性能

  100万较小的键存储字符串,大概消耗100M内存;

  由于Redis是单线程,如果服务器主机上有多个CPU,只有一个能够使用,但并不意味着CPU会成为瓶颈,因为Redis是一个比较简单的K-V数据存储,CPU通常不会成为瓶颈的;

  在常见的linux服务器上,500K(50万)的并发,只需要一秒钟处理,如果主机硬件较好的情况下,每秒钟可以达到上百万的并发.

 3)Redis与Memcache对比

  Memcache只能使用内存来缓存对象。而Redis除了可以使用内存来缓存对像,还可以周期性的将数据保存到磁盘上,对数据进行永久存储。当服务器突然断电或死机后, redis基于磁盘中的数据进行恢复;

  Redis是单线程服务器,只有一个线程来响应所有的请求。Memcache是多线程的;

  Redis支持更多的数据类型。

(2).安装

  yum安装redis时,建议使用Remi repository源。因为Remi源提供了目前最新版本的Redis,可以通该源使用YUM安装目前最新版本的Redis。另外还提供了PHP和MySQL的最新yum源,以及相关服务程序。

 1)Remi repository源依赖于epel源,因此需要先安装epel源

[root@youxi1 ~]# yum -y install epel-release

 2)安装Remi repository源

[root@youxi1 ~]# yum -y install http://rpms.remirepo.net/enterprise/remi-release-7.rpm
[root@youxi1 ~]# ls /etc/yum.repos.d/  //下载完成后会出现许多remi的yum源,这里要用到的是remi.repo这个源
CentOS-Base.repo CentOS-Sources.repo remi-glpi92.repo remi-php70.repo remi-safe.repo
CentOS-CR.repo CentOS-Vault.repo remi-glpi93.repo remi-php71.repo
CentOS-Debuginfo.repo epel.repo remi-glpi94.repo remi-php72.repo
CentOS-fasttrack.repo epel-testing.repo remi-modular.repo remi-php73.repo
CentOS-Media.repo remi-glpi91.repo remi-php54.repo remi.repo

 3)使用指定的yum源安装Redis

[root@youxi1 ~]# yum --enablerepo=remi install -y redis  //--enablerepo指定yum源
[root@youxi1 ~]# redis-cli --version  //安装完成后使用命令查看一下版本
redis-cli 5.0.5

  注意:remi源安装完成后,默认为不启动,在需求使用remi repository源安装程序时,需求--enablerepo=remi选项指定使用remi repository源是可以被使用的,然后进行安装。

 4)启动Redis并设置开机自启

[root@youxi1 ~]# systemctl start redis
[root@youxi1 ~]# systemctl enable redis
Created symlink from /etc/systemd/system/multi-user.target.wants/redis.service to /usr/lib/systemd/system/redis.service.

  注意:Redis的端口号是6379

(3).配置文件信息

  Linux下,Redis的配置文件存放在/etc/目录下的redis.conf。以下列出来可能会用到的参数:

//第69行,Redis监听的地址
bind 127.0.0.1
//第88行,安全模式,是否禁止外网访问Redis,yes表示启用,只能通过本地访问
protected-mode yes
//第92行,监听的端口号
port 6379
/*第101行,指定tcp-backlog长度。tcp-backlog是一个等待队列。
* 当大量请求需要Redis处理时,需要等待的请求队列会通过backlog来缓存。
* backlog的数量决定来可以缓存的队列数
*/
tcp-backlog 511
//第109行,指定使用sock文件通信以及sock文件位置。如果服务端和客户端在同一台主机上,建议打开。sock方式通信可以直接在内存中交换,不经过TCP/IP协议栈进行封装、拆封
# unixsocket /tmp/redis.sock
//第110行,定义sock文件的权限
# unixsocketperm 700
//第113行,表示客户端连接成功后,空闲多长时间超时(非活跃,没有数据交互)。0表示不开启此功能
timeout 0
//第130行,维持长链接的时间,单位秒
tcp-keepalive 300
//第136行,是否在后台运行守护进程。如果使用redis服务脚本启动,即使为no,也会运行一个守护进程。一般设置yes
daemonize no
//第147行,是由upstart还是systemd接管redis进程。默认无监督互动,不需要修改。
supervised no
//第158行,pid文件地址
pidfile /var/run/redis_6379.pid
//第166行,日志级别
loglevel notice
//第174行,日志文件位置
logfile /var/log/redis/redis.log
//第186行,默认由多少个数据库。但是在分布式中,只能有一个
databases 16

/*第218到220行,快照存储策略,存到磁盘的持久化策略
*第一个数字是单位时间,单位为秒;第二个数字是键值发生变化的次数
* 例如第一个,900秒内至少发生1次键值变化,则做一次快照(持久化)
* 第二个就是,300秒内至少发生10次键值变化,则做一次快照(持久化)
* 所有条件是并列关系,根据不同的键值变化选择使用规则
*/
save 900 1
save 300 10
save 60 10000
//第235行,在进行快照备份时,一旦发生错误是否停止,默认yes即可
stop-writes-on-bgsave-error yes
//第241行,指定RDB文件是否压缩。yes表示压缩,会消耗CPU资源
rdbcompression yes
/*第250行,是否对RDB文件做校验码检测。
*此项定义在redis启动时加载RDB文件是否对文件检查校验码,在redis生成RDB文件是会生成校验信息,在redis再次启动或装载RDB文件时,是否检测校验信息。
*如果检测的情况下会消耗时间,会导致redis启动时慢,但是能够判断RDB文件是否产生错误。
*/
rdbchecksum yes
//第253行,RDB文件名称
 dbfilename dump.rdb
//第263行,RDB文件存放的路径
dir /var/lib/redis

//第286行,定义Master服务器的IP和端口,主从复制的配置信息
# replicaof <masterip> <masterport>
//第293行,定义Master服务器的密码,主从复制的配置信息
# masterauth <master-password>
//第308行,当从端在主从复制过程中与主端断开连接,yes表示继续提供服务,即使数据可能不是最新的;no表示对请求返回错误信息
replica-serve-stale-data yes
//第324行,从端只读
replica-read-only yes
//第355行,默认不使用diskless(无磁盘)同步方式
repl-diskless-sync no
//第367行,diskless(无磁盘)方式进行数据传递之前会有一个时间的延迟,以便从端能够进行到待传送的目标队列中,默认5秒
repl-diskless-sync-delay 5
//第373行,从端向主端发送ping的时间间隔,默认10秒
# repl-ping-replica-period 10
//第385行,设置超时时间
# repl-timeout 60
/*第400行,是否启用TCP_NODELAY。
* 如果启用则会使用少量的TCP包和带宽去进行数据传输到从端,速度较慢;
* 如果不启用则使用较多的带宽进行数据传输,速度较快。
*/
repl-disable-tcp-nodelay no
/*第413行,设置backlog的大小。backlog是一个缓冲区,在从端失联时存放要同步到从端的数据。
* 因此当从端重连时,一般是不需要完全同步的。backlog越大,从端可以失联的时间就越长(相对来说)
*/
# repl-backlog-size 1mb
//第426行,一段时间后,从端还没有连上master,那么backlog(缓冲区)的内存将被释放。0表示永不释放,默认3600秒
# repl-backlog-ttl 3600
//第441行,从端的优先级设置,数字越小优先级越高。主端故障会根据优先级高的从端来进行恢复。如果设置的是0,那么该从端永远不会被选中
replica-priority 100
//第457到458行,当主端的可用从端小于3个或网路延迟岛屿10秒时,主端拒绝接收用户的写请求。
# min-replicas-to-write 3
# min-replicas-max-lag 10

//第507行,指定认证密码,默认不启动
# requirepass foobared

//第539行,同时连接redis的最大数量
# maxclients 10000

  特别注意:第69行的bind,第88行的protected-mode,第136行的daemonize,第539行的maxclients,还有主从复制的所有配置参数。

(4).redis的简单使用

  最最简单的使用:redis-cli -h [IP地址] -p [端口号]。如果是连接本地,-h和-p都可以省略。

 1)Reids字符串操作

  键的命名规则:可以使用ASCII字符;键的长度不要过长,键的长度越长则消耗的空间越多;在同一个库中(名称空间),键的名称不得重复,如果复制键的名称,实际上是修改键中的值;在不同的库中(名称空间),键的多种名称可以重复;键可以实现自动过期。

[root@youxi1 ~]# redis-cli
127.0.0.1:6379> set system centos  //创建键值
OK
127.0.0.1:6379> get system  //获取键值
"centos"
127.0.0.1:6379> exit
[root@youxi1 ~]# systemctl restart redis  //重启
[root@youxi1 ~]# redis-cli
127.0.0.1:6379> get system  //可以看到键值是存在的
"centos"
127.0.0.1:6379> set name "youxi" EX 10  //如这般设置,则表示该键值值存在10秒
OK
127.0.0.1:6379> get name  //10秒过后再次查看,这就是一个临时键值
(nil)

 2)如果开启认证功能

  首先修改配置文件,开启认证功能

[root@youxi1 ~]# vim /etc/redis.conf
requirepass 123456  //在第507行,去除注释,设置认证密码
[root@youxi1 ~]# systemctl restart redis

  此时再次使用redis

[root@youxi1 ~]# redis-cli
127.0.0.1:6379> get system  //没有认证时,会报错
(error) NOAUTH Authentication required.
127.0.0.1:6379> auth 123456  //认证
OK
127.0.0.1:6379> get system  //认证后,再次获取键值,成功
"centos"

(5).配置持久化

  Redis工作时所有数据集都是存储于内存中的。如果Redis崩溃或断电会导致所有数据丢失,所以Redis提供了持久化功能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Redis持久化有两种实现方法:RDB和AOF

  RDB: 存储为二进制格式的数据文件,是默认启动的持久化机制;按事先定制的策略,周期性地将数据保存至磁盘。

  AOF:Append Only File类似于MySQL的二进制日志,记录每一次redis的写操作命令,以顺序IO方式附加在指定文件的尾部,是使用追加方式实现的,这也叫做一种附加日志类型的持久化机制。由于每一次的操作都记录,则会随着时间长而增大文件的容量,并且有些记录的命令是多余的。但是redis进程能够自动的去扫描这个对应的AOF文件,把其中一些冗余的操作给合并一个,以实现将来一次性把数据恢复。

  RDB的配置其实上面已经说明过了,我这里再复制一下,如下。总共就6个配置点。

/*
* 第218到220行,快照存储策略,存到磁盘的持久化策略
*第一个数字是单位时间,单位为秒;第二个数字是键值发生变化的次数
* 例如第一个,900秒内至少发生1次键值变化,则做一次快照(持久化)
* 第二个就是,300秒内至少发生10次键值变化,则做一次快照(持久化)
* 所有条件是并列关系,根据不同的键值变化选择使用规则
*/
save 900 1
save 300 10
save 60 10000
//第235行,在进行快照备份时,一旦发生错误是否停止,默认yes即可
stop-writes-on-bgsave-error yes
//第241行,指定RDB文件是否压缩。yes表示压缩,会消耗CPU资源
rdbcompression yes
/*第250行,是否对RDB文件做校验码检测。
*此项定义在redis启动时加载RDB文件是否对文件检查校验码,在redis生成RDB文件是会生成校验信息,在redis再次启动或装载RDB文件时,是否检测校验信息。
*如果检测的情况下会消耗时间,会导致redis启动时慢,但是能够判断RDB文件是否产生错误。
*/
rdbchecksum yes
//第253行,RDB文件名称
 dbfilename dump.rdb
//第263行,RDB文件存放的路径
dir /var/lib/redis

  AOF的配置从第679行开始,如果需要可以自己看一下。

posted @ 2019-07-28 14:10  苦逼运维  阅读(507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