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台建设

零、专业词汇

中台、分布式系统架构、微服务架构、平台化建设、DDD(领域驱动设计)

从平台到中台 | Elaticsearch 在蚂蚁金服的实践经验
火热的数据中台对企业的价值是什么?

阿里的中台战略其实是个伪命题

一、中台的来历

2015年马云带领高管走访Supercell,启发阿里巴巴中台战略。

Supercell -《部落战争》《海岛奇兵》《卡通农场》等知名游戏公司。不到200名员工,每个团队5~7名团队成员。

Suepercell 经过 6 年时间沉淀下来的游戏开发过程中那些公共的、通用的游戏素材和算法。

基于这些像乐高积木一样的基础素材和算法,才可以同时支持几个小团队在几周时间内像搭积木一样快速研发出一款新游戏。

阿里——厚平台,薄应用 —>大中台,小前台

中台:企业级能力复用平台。

中台是为解决前台创新速度和重复造轮子的问题,是否业务复用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标准。

中台的建设看似是一个消除业务重复的过程,但是也不是只要多业务线有重复的业务就需要建设中台,

  

中台不是目的,是手段。

二、业务数据双中台

从企业架构的层面看,应用架构、技术架构、数据架构都是要匹配公司的业务架构的,因为“业务”,即售出产品、换取利润是企业的核心目标。

狭义的业务中台:通过将不同业务线解决相同问题域的解决方案进行抽象与封装,通过配置化、插件化、服务化等机制兼顾各条业务线的特性需求,实现对于不同业务线的业务支撑。

数据中台。

业务中台与数据中台的关系:“业务中台就是在产生数据,数据中台是做数据的二次加工,并将结果再服务于业务,为业务进行数据和智能的赋能。”

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

业务中台与数据中台相辅相成,互相支撑,互为输入输出。业务中台承载了企业的通用业务能力,为多业务线赋能;数据中台通过对于业务数据的二次加工,并反馈回业务中台,为业务进行数据和智能方面的赋能。两者的紧密配合一起为企业构建起了商业战场强大的后方炮火群,这也就构成了最著名的业务数据双中台模式。

 

 

三、企业为何要建中台

平台:前台、后台。

中台化是平台化的下一站,是平台不断对于自身治理演进、打破技术边界、逐渐拥抱业务、容纳业务、具备更强的业务属性的过程。

中台关注为前台业务赋能,真正为前台而生。

以用户为中心的持续规模化创新,是中台建设的核心目标。企业的用户响应能力和规模化创新能力,是互联网时代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核心体现。平台化包括中台化只是帮助企业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并不是目标本身。

很多企业的后台,在创建之初的目标,并不是主要服务于前台系统的业务创新,而更多的是为了实现后端资源的电子化管理,解决企业管理的效率问题。

eg:企业建立的各种职能IT系统(如CRM ERP OA 库存管理 采购 供应链 研发 制造等)

这类系统,慢”且“贵”,是企业所谓的“遗留系统”的重灾区。

前台和后台就像是两个不同转速的齿轮,前台由于要快速响应前端用户的需求,讲究的是快速迭代创新,所以要求转速越快越好;而后台由于面对的是相对稳定的企业核心后端资源,而且往往系统陈旧复杂,甚至还受到法律法规、审计等相关合规约束,一般是追求稳定至上,越稳定越好, 转速也自然是越慢越安全。

SOR(Systems of record)后台, SOD(Systems of differentiation),SOI(Systems of innovation)前台

我划分前后台其实主要还是从SOR,SOD和SOI出发分析的,如果一个后台就是纯的SOR,那最核心的目标就是管理好自己该管理的企业最核心的数据,功能可能也就是简单的CRUD。

这时候其实也并不需要什么中台赋能,但是实际中我们看到的一些后台系统,本身除了对于核心数据(人力,财务)的管理外,还有很多的其他功能,例如报表之类的。

那可以理解这时候,这个后台系统已经不是单纯的SOR了,还包含了一些SOI的属性,当然中台作为SOD也可以对其赋能,例如通过数据中台对于财务数据进行二次加工,再返回到财务系统中。

不过总感觉有点奇怪,如果是我,我还是建议将这部分SOI的部分(报表)与SOD的部分(核心财务管理)分离开,这样也减少了对于SOR部分(核心财务管理)的频繁变动,增加其稳定性;
又能对于SOI(报表)部分快速变化,不受核心财务模块的限制;中间再通过一层中台的SOD赋能,感觉这样整体架构更顺一些。

中台与平台的区别?数据中台与数据仓库的区别?

传统的数据系统(数仓、大数据平台)更多是偏技术侧,拿着数据和技术找场景;而数据中台更多的是偏业务侧,拿着场景去找数据和技术。 

 

posted @ 2025-05-19 19:48  尘恍若梦  阅读(46)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