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思磋文轩

学问之道贵能下人求告为善,赡才之径假人所长补已之短

  博客园 :: 首页 :: 博问 :: 闪存 :: 新随笔 :: 联系 :: 订阅 订阅 :: 管理 ::
                                     从品三国到品商网
                                   ——对易中天教授传统成新锐问题的回应
                                                                                           
  刚过去不久的2006年岁末,由《新周刊》主办的“中国年度新锐榜”评选活动在天津揭晓并颁奖,发引于央视《百家讲坛
》、以《品三国》而声名鹊起的易中天教授摘得年度新锐人物奖。谦逊的易教授笑称自己获得该奖是狗尾续貂,“我讲的都是传统的事,现在反而被评为新锐,这传统成新锐究竟对不对?”这对不对自可见智见仁,众说纷纭,但笔者根据“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今日互联网”之亲身体会,则可予肯定回答:传统成新锐,我说确实对!
     
  去年随时间老人走过半程后,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已相当红火,时还夹杂着些许争议。但不管怎么说,易教授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书院里的学者成了超级明星也是不争的事实。原因何在呢?易教授的回答是:“我肯定是恰好迎合了社会的某种心态,或者说某种需求。至于是哪一种心态和哪一种需求,让评论家去说三道四,让研究者们去得出结论吧。”我既不是评论家和研究者,也不是“易粉”,只是一名普通读者,同时也不大清楚什么社会心态,但以个人体验来“说某种需求”,倒是有些话想讲。
   
  读小学时是“自学”历史,全都是从小人书中所获的似懂非懂的故事(不过有时也能看得津津有味)。中学时期正儿八经学习历史知识,是为了能为高考加点分。对年代、人物、事件等的死记硬背和大耗脑汁,不是让我“记住”了历史,而是“记恨”着历史。进高校后则为适应竞争的现实而远离了历史,步入社会更是为生存与发展而无暇顾及历史。实际上,不管是作为学生还是社会人,懂点历史并从中获些借鉴都是很有必要的。“谁对历史了解得更为深刻和透彻,谁就更可能成功。相反,如果仅仅把思想和眼光局限于现在,那他恐怕就连现在也把握不了。国家如此,个人亦然。”虽然明白此理,但我们确实没有精力和能力再去钻研历史,就像为获得营养先去播种收粮一样。我们需要的是各种现成的易于吸收的食品,而易中天教授正是迎合了这种社会需求。他以自身独特的语言艺术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深厚积淀,通过平民化的语言表述各种复杂的历史事件,以及事件中各个人物的智慧能力、性格特征和喜怒哀乐的心理变化,还有理有据地分析了他们的思想根源与文化背景,从而大大拉近了历史人物与现代人们的距离,使我们不仅了解了具体的历史事件,对其中的历史人物有了新的认识与评判,而且还憬悟了很多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道理。
   
  由此可见,精神生产者与物质生产者一样,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也依经济学原理行事是很有必要的。切实把准社会需求而及时提供有效供给,将会使供需双方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效益都得到提升,这对于当时有着创业冲动的我来说是很具示范意义的。本人是搞网络技术工作的,依专长与兴趣自然是办个网站合适,但现时网站已多得不可计数,自己该从哪里入手呢?最好当然是殷鉴易教授之法,定位在既有社会需求又尚无有效供给的契入点上。说来也巧,正当我绞尽脑汁之际,一位亲戚从远方打来电话,说最近他以团购价11万多从某公司购买了凯越车,两天后发现车的遥控器出点问题,于是次日就开车去该公司。但当维修人员把车牌号码输入公司的电脑后,发现电脑上显示的竟是他人的信息。公司解释这是进新车后按规定报上海通用进行测试时先以公司和员工名义填写信息的惯例,只是后来忘了变更信息资料而已。而亲戚则怀疑其中有诈,至少是侵犯了他的知情权。后双方纠纷虽勉强解决,但亲戚心中仍气愤难平,要求我在互联网上公布事实,给他人以警示,给自己以抚慰,给厂商以鞭策。但当时我一则不知道此事该在哪个网站发布合适与有效,二则不掌握事件真相与评述分寸,怕已平息的纠纷再度激化,于是只能竭力劝说亲戚就此止争。但此事却给我以灵感,认为类似的消费者需求是较普遍存在的,而网络上却缺乏这方面的专门服务(因当时从Google、百度等键入“品商网”三字搜索,还见不到这样的网站),这不正是自己创业的有利契机吗?于是创建品商网的设想就在此时形成了。
   
  如此说来,你给网站的冠名肯定是受“品三国”的启发了?
  开始是不完全是,后来却是完全是。
  这句绕口令式的说法该如何理解?
  明确网站的定位之后,很自然会由商品想到品商,继而就联想到品三国,当时肤浅的、沾沾自喜的认为自己的思路是与易教授不谋而合。后来越读易教授的作品,越感触这种由形似到神同的深入联系竟是那样的妙恰与幸运!
  易教授作品的特色,突出的是一个“品”字,有的就直接在书名中表现,如除了品三国,还有品人录、读城记等。为何不是讲三国或看城记呢?易教授的解释是,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法;人物是一幅展开的画,谁都可以鉴赏品评。但读城的关键在于读,品人的关键在于品,读要读出品位,品要品出滋味。总之,要能说出点名堂来。易教授所说的“名堂”是指什么呢?那就是要“从城市中读出文化,从人物中品出思想”,这一“名堂”在品三国中也显现无遗。正如他在《帝国的惆怅》一书“跋”中所说的:“没有思想的趣说只是易拉罐饮料,有思想的妙说才是好酒。”由此想到自己欲建的品商网,亦应不仅只停留在“喝易拉罐饮料”层次上——对商品与服务购买、使用的感受体验上,更需着力去品味“好酒”——商品与服务背后的人及群体的“上帝”意识、诚信理念和企业文化上,这样才能有效实现未来网站的深远目标——为完善商业诚信建设,促进经济秩序和谐而竭诚努力!
   
  至于品商的方式,“品三国”也很具借鉴意义。易教授在该书的开场白中,根据三国这段历史的三种形象,即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提出了“品”的三种方式:一是要“还原”,就是告诉大家历史的本来面目是怎么样的。二是要“比较”,就是看看这三种形象究竟有什么不同。三是要“分析”,就是弄清楚历史形象为什么会变成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记得南怀瑾老先生对此也独有见解,认为所谓历史,常常人名、地点、时间是真的,内容不大靠得住;小说是人名、地点、时间是假的,但那个故事往往是真的。易教授对三国历史要做的三件事,用于处理现实中的一些问题也是很管用的。我们也很希望以后的品商网用户能运用这三种方式及其结合来进行“品商”,作为网站亦应着力引导用户这么做。首先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尽量“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其次是进行类似商品与服务的“比较”,从中客观评判出高下优劣;再次是善于思考“分析”,提出有见地的意见建议供厂商们参考与改进。实际上通过这三种方式“品商”的过程,也是求真求知的过程,这也正是易教授“品三国”的精髓之所在。
   
  三国时代距今已逾1700年,天地间早是物走星移,演化汰换。过去由少数人张扬个性的历史舞台,在改革开放多年后的中国已演化成多数人敢于要求的时代。而一个民众敢于要求并且能够予以满足的社会,才是一个正常的和谐的社会。易教授由历史事件到人物,由人物到思想,再由思想到文化和制度的剖析与传播,诚如其所言,“这些鲜活的故事和生命将促使我们反省历史,反省社会,反省人生,反省自己,于是趣味之中就有了智慧”,它将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有益的贡献。本人自知绠短汲深,力不能逮,但也愿竭诚通过品商网
的创建与运行而为此尽绵薄之力! 
posted on 2007-01-07 19:22  朱春雷  阅读(57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