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七章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者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也。

【解释】
        (1)天之道,其犹张弓者软?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上者﹑下者是指竖举之弓的上下两端,有余是指上下两端的距离,不足是指弓弦至弓背的距离。张弓成圆喻道之圆融浑成,圆融而富有弹性喻道虽柔弱却富有“俊作”之机变。
         (2)有余以奉天下:出离无名,展开行动,生养功果,然后“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就是“有余以奉天下”。“有余以奉天下”是“玄德”的社会现实功用的体现,是绵绵不绝的生养与奉献,并不象“以有余奉天下”那么简单。
        (3)见贤:使自己显得过分突出。生而有之,为而恃之,功成而居之将会不断地使自己拔高,使自己显得过分突出;而“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则不然。所以,“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即“不欲见贤”。
【译文】
        理想的范式,不就像那使弓趋于浑圆的作用一样吗?高的地方把它压低,低的地方把它抬高,有余的地方把它减损,不足的地方把它补足。理想的范式,减损有余的,弥补不足的;而人的行为惯律则减损不足的,奉养有余的。谁能使自己不断地有余以奉养天下?只有道者。因此,圣人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什么并不居功自矜,他不愿意使自己显得过分突出。
【评析】
        本章指出理想的行为范式或系统运营机理可以使系统趋于均衡匀称,而人群社会的行为惯律则不能达成这样的理想状态,认为只要体于天道施行玄德的道者把那些足以使自己拔高,使自己进一步突出的行为成就奉献给社会,就可以既使自己免于孤峰耸峙的危险,又弥平社会的高下不平。显然,这是从个人与社会两方面肯定了玄德的现实意义。“有余以奉天下”的说法既反映了老子对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向往,也表现了老子的人生态度,是堪可作为现实人生之典范的。

posted on 2007-09-04 18:59  代码泪  阅读(12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