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观
按照他的标准,那么三观确实没有“对或者错”,或者说没有“正或者不正”。但是他的标准是标准吗?显然不是。因为他在解说中,只注意了“人”对价值评判的不同,却恰恰忘了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良知”。
我在自己内心评判一个人三观正或者不正时,从不以我的好恶为标准,也从不以社会普适为标准,我以“良知”为标准。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又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又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也,良知也。”
什么是恻隐之心?简单说,就是人不需要思考、不需要做价值判断,自然而生出的同情心。例如,路边一条狗受了重伤,你看到后,不需要做价值判断就会自然而然觉得它可怜,这就是恻隐之心。恻隐之心,是仁心之端始,没有恻隐之心的人,不可能生出仁心。何为羞恶之心?简单说,就是人不需要思考、不需要做价值判断,自然而生出的羞耻感。例如你迫不得已说了假话骗了人,你不需要任何价值判断就会在内心产生一种羞耻感,会知道自己做错了,这就是羞恶之心,这是知耻。知耻是义的发端,不知羞耻的人,不会有义。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亦是如此,我就不一一详细阐述,此四者之综合体现,称之为“良知”。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是人天生具有的东西,也是人之为人而非为禽兽的根本界定。而我对人的三观正与不正的判断标准也在于此。
我举个例子,会容易理解些:例如前几天酷安的一个问题,问对观看和使用盗版怎么看。我对此的三观判断不以自己的价值观做界定,而是以这个“良知”判断。我不评判观看盗版对不对,但观看盗版者如果内心有所羞耻,有是非界定,观看了盗版羞于无人提起,我就认为他的三观还可以。如果观看盗版者内心不知羞耻,没有是非界定,观看了盗版还洋洋得意、引以为荣,我就会认为他三观不正。
再举一个例子。日军侵华,中国人不得不奋起反抗。反抗就要杀人,反抗时虽然杀人,但内心有一个是非的界定,知道杀人不对,杀人违背人性,但为反抗屠杀不得已而为之,这就是三观正。若杀人成瘾,像日本人那样以杀人为乐,此便是失了良知,与禽兽无异,就是三观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