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和变化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是说,看起来,是事物通过简单持续的积累、叠加、重复,而变“化”为另一个复杂的,截然不同的事物,这在现代复杂系统理论中称之为“涌现”。通常说来,“涌现”指一个系统中个体间预设的简单互动行为所造就的无法预知的复杂样态的现象。正因为此,机械的解剖分割事物了解其各个局部,并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成因(还原论)。日常的逻辑是直线式的因果关系,譬如一加一等于二,但是涌现不是,涌现是非线式的逻辑,是螺旋式的,譬如一加一可能等于三,甚至一加一等于一个橘子,它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方向上的质变,是关键的转折点,它不是事物数量之变,它是事物质量之化。

其分也,成也。所谓的分,是分别,分差,分异,分职,分端,分际,分治,所谓的成,是分而相和,和而成物,事物之间,或者一个系统内,各个部分各自有分,分而治之,这才能成就整体的作用,才能使得整体分而相和富于生机,国语郑语中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就是这个道理,用复杂系统的理论来说,系统的不同要素彼此相异,但是依照简要的原则链接,就会产生单个要素无法体现的整体性特质,一个细分市场中,只有存在众多具备差异性的品牌(企业),这个细分市场才能显示出一种单个品牌(企业)无法体现的整体特质和活力,如果一个品牌开创了一个品类,又妄图控制这个品类,带来的后果往往是品类活力丧失,势能衰败,要占据特性不要妄图占据品类,要巩固特性不要垄断市场,要发展和创新特性不要僵化固执特性,但是,往往企业们、品牌们在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后,就妄图控制市场和顾客,这就叫其成也,毁也,这里所谓的成,就是以善为善,以美为美,以德为德,结果呢,反而不善不美不德,这就是毁也。就拿人身来说,百骸、九窍、六藏,赅(备)而存焉,共同构成人身这么一个系统,人身的不同部门分而异之,分而治之,虽有君臣贵贱,但是君逸臣劳,各行其道,相和相生,并无上下相逾相凌的事情,所以整体就产生出一种无形无名,无可言喻的妙用,这种整体性的妙用,在局部的单位里是看不出来的,也是体现不出来的,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能感受到身心的这种整体性妙用,因而就认为其中有一个能自上而下控制一切的主宰,也就是有一个“我”,或有一个真君,或许,把这种整体性的妙用称之为真君称之为我亦无不可,毕竟只是一个名称而已,但是你可真的认识的它呢,可真认得它的真面目呢,你可有把它落实固执为一物呢,一旦有所固执,就是有所亲之,有所悦之,有所偏之,有所私之,这个时候,就真的其成也,毁也,身心那活泼泼的整体性妙用顿时被捆束,不再流通无方了,要知道神无方易无体不可为典要,夫子说攻乎异端斯害也矣就是如此,当然了,又岂能无异端呢,又岂能毁异端呢,若无异端,事物就丧失活力,事物的变化无从谈起了,其发展也就以为继了,这又不可不辩,然而,异端和整体又是啥关系呢,这又是一个问题。庄子接着又说,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说白了,只有粉碎这种成见、成心(当然岂可无成心,否则如何识物),复通为一才行,而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得全体之用),适得而几矣(适得而尽),因是已(得全体之用,因循一寓之是,这是自下而上感而遂通),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不得而得,得道者,得全体之用,岂会以此得为得,否则又是其成也,毁也)。其成也,毁也,也即是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这里,所谓的神明就是全体大用的一种涌现,劳神明为一,就是把这种涌现执以为是,结果反而破坏了全体之流通大用了,所以是不知其同也(不知这个流通异端,不滞一寓之同),庄子在后面又举了个猴子朝三暮四的例子,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不过是单元要素的链接方式不同而已,当然,因为链接方式不同所以整体体现出来的特质或许也有差异,然而,在这个特质的差异之后还有个“之所以然”是一致的,这个“之所以然”会因为环境的不同,产生自组织性,也就是单元要素的链接方式毁自动自发发生改变以适应环境,但是其能适应的整体却是一致的,然而众猴却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怒朝三暮四而固执朝四暮三,这个例子看起来挺傻的,其实,我们都不例外。

posted @ 2025-07-08 09:22  逆向寻安  阅读(6)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