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正义是客观的,是不是有绝对的对与错?
这个问题,严格来说,其实有点不伦不类,主客观是认识论,正义是伦理学,问题不对。把问题改为“正义是否先天为善?”,就对路了。不过非要谈的话,也不是不能谈。
粗略而言,柏拉图一派认为正义是客观存在的,无论人的主观对事实如何狡辩歪曲,正义的事就是正义的事,非正义的事就是非正义的事。古希腊一派,以色拉霍马叙斯为代表,认为正义是人的主观判断,无绝对的对与错。怀疑论一派则以怀疑先行。
柏拉图用基础的演绎方法论证正义的客观性。《理想国》卷四中,柏拉图借助苏格拉底与阿德曼托斯、格劳孔、色拉叙马霍斯等人进行对话,探讨了包括正义在内的许多话题。例如,格劳孔质难苏格拉底,就站在非正义的角度上,对正义提出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正义的本质和起源: 因为做非正义的事能得到利益,而遭受非正义对待会受到伤害,于是两者权衡之后,人们开始立法。因此,正义源自合法,其本质则是最好(做了坏事不受惩罚)与最坏(受了惩罚而无法报复)的折中,而这就等于否定了正义源自善,而是缺乏胆量和能力去做非正义(违法)的事,直到今天,法理还是以格劳孔的伦理学思路作为基础。
第二个问题是: 行使正义的原因是什么?两种情况:一是能得到利益,二是迫于无奈。如果一般人行使非正义后得不到惩罚,那就会一直行使非正义,否则周围人会取笑他是个傻瓜(尽管可能当着他面表面赞赏)。
第三个问题是: 行使非正义的比行使正义的日子过得好。这个命题的论证最有意思,即: 如果你把一个有名有利的人看做是正义的,就无法弄清楚他究竟是为正义而正义,还是为名利而正义了。所以如果你要分辨他是否正义,必须要先排除他身上的一切表象,只剩下正义本身,让他一贫如洗,但仍然坚守正义,安贫乐道。当那些坚守正义的人们遭受拷打折磨,被烧,被弄瞎眼睛,弄残身躯,遭受各种痛苦,你可以认出他们的正义,但人们同时也会从这种痛苦的现象中认识到,不该做一个正义的人。
这三个问题总结一下:
一是认为非正义在先,而人为了平衡利益才出现正义。
二是存在一个假设:人本性追求私欲,在该假设下,推导出人行正义的事必有其他原因。
三是正义者为了自证清白,必须将其假设落入极端的环境,而不能把正义者放在既得利益者的处境中,这样可以通过对比环境来证明非正义者比正义者生活好。这也是美国著名学者罗尔斯分析正义的一个出发点。
以上只是《理想国》里面引述的其中一个观点而已,格劳孔和阿德曼托斯讲完之后,后面还有柏拉图对正义的辩护,也相当精彩。这一章登场人物众多,精彩纷呈。
说到这里,扯一个题外话:柏拉图是极权主义,是哲人王(圣人)思想,极其反对民主制度,和中国的内圣外王基本一致,而且理想国也是通过整体的正义安排和个人的正义行动实现德行与幸福的同一性,强调各归其位,各尽其能,各司其职。柏拉图有个洞穴人喻,火光在洞壁上的影像仅仅是可见世界(现象世界),洞外的可知世界(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而大部分人都被束缚在洞穴内作为囚徒。治国作为一门知识,也只有哲人经过严格训练才能掌握它,进而有资格执政,柏拉图的设计是一种精英政治,哲学家的训练,依次掌握数学、 几何学、立体几何、天文学、音律以及最为重要的辩证法,他认为没有接受过这种教育的人,内心的欲望必然胜过自己的理性,因此柏拉图极其反对一般人参政。只有哲人王能够对至高理念进行认识,对 “善” 进行把握,其他人仅仅是"意见"的层面而已。
色拉叙马霍斯的观点是“正义是强者的利益”,虽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借苏格拉底之口对这个观点进行了强有力的驳斥,但色拉叙马霍斯的思想是在人类社会持续存在并一直发展到今天的,符合大部分人的认知,所以苏格拉底的驳斥很难被普通人认同。这个观点现在很多人也喜欢讲,虽然他们并没读过色拉叙马霍斯,但不妨碍他们持有这个观点并以为自己是自己“独醒”的见解,以用来证明自我认知下的“正义”的“本质”。读哲学有个好处,会让人发现自己所谓"精辟的见解",人家几千年前就讨论滥了,从而谦谨下来。事实上,只要你读书足够多,你会发现,基本没有一种价值观未曾被古代哲人讨论过的。
回到题主的问题,你看,关于正义本身就有这么多不同的说法,就已经证明正义是主观的概念。
其他不一一赘述,毕竟如果每个观点都分析一遍,估计得写一两万字,那我得累抽。对这个问题有兴趣并想深入了解的,可以阅读一下柏拉图的《理想国》卷3卷4、亚里斯多德的《尼各马哥伦理学》卷5、以及美国学者罗尔斯的《正义论》。虽然亚里斯多德对于城邦中的正义或德行的看法,与柏拉图一样带有共同体的倾向,但亚而里斯多德对于正义和德行则持有比例原则的看法,这是二者的区别。罗尔斯的正义论,则对伦理学和法学影响很大。
再过30年,你会发现,这个世界虽然不是非黑即白的,但,很多事只不过是因利弊取舍的人在当时被利弊蒙蔽了生而固有的觉知而已。最终你会确定,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不会因为利弊取舍而转移。
举个直白的例子吧,身在职场,为了职位的争夺,给你的竞争对手下了绊子,最后你顺利上位,从职场而言,斗争是常态,胜利者就是正确的,从利弊来看,你做的明显是得利的,也是正确的。但从最根本的良知上、是非对错上来看呢?你认为是自己对了还是错了?
一个人,内心需要有良知的戒尺来规矩自己的内心和习性,哪怕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不得已而为之,但内心也要有一个是非对错的根本判定,不然,失去了这个最根本的判定,人很容易迷失于权斗与术用中,而失其本心。
所以,无论利弊还是输赢,它都不能衡量根本的对错是非。
能写文章写材料、能说会道、会拍马屁,与实干兴邦也不矛盾啊,为啥要把这几个问题对立起来呢?
只是实干,却得不到应和、形不成圈子合力,单凭一己之力,很难兴邦啊。
有理想有技术,也要有手段。只有理想和技术,而没有推广技术、实现理想、拿下话语权的手段,那实干只能成为他人散播自身价值观的工具。自古无威而德天下者鲜。能通过话术、文章、拍马屁等各种手段,去搭建出更有利于自己实干以兴邦的平台,才是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