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客园logo
  • 会员
  • 众包
  • 新闻
  • 博问
  • 闪存
  • 赞助商
  • HarmonyOS
  • Chat2DB
    • 搜索
      所有博客
    • 搜索
      当前博客
  • 写随笔 我的博客 短消息 简洁模式
    用户头像
    我的博客 我的园子 账号设置 会员中心 简洁模式 ... 退出登录
    注册 登录
穿著`ea用EA做SA
Enterprise Architect使用心得,ERP,系統分析,技術文件,閱讀筆記
   首页    新随笔       管理     
需求執行方式



from [矇矇的秘密基地]
圖1、循序式的開發流程
圖1、循序式的開發流程
一般軟體人員,不習慣模糊不清、不確定性,所以需求的分析,一定要到某一個階段,待所謂的 “規格” 明確後,才會進入下一個開發的階段;凡事要求明確、單一的答案,所以關於比較創新性、沒有絕對標準答案的設計與嘗試,往往不敢踏前,因為很容易被 “Challenge”,卻又惶恐於如何 “自圓其說”,來勇於表達自身的看法與觀點;另一個更現實的問題是,”組織” 本身就是要求軟體開發如同硬體代工業製程般的「軟體工程」模式,每一個人都是 “螺絲”,接受明確的指令,不需要多想、多思考、多創新性,安份地做完局部自身的工作即可。

I&I (Iteration and Incremental) 的開發模式


圖2、反覆式(Iteration)及漸增性(Incremental)的開發方式
圖2、反覆式(Iteration)及漸增性(Incremental)的開發方式

這樣有何好處? 開發時間是否會縮短? 其實並沒有,反而一開始開發時間會拉長,慢慢習慣這樣的開發模式後,才能倒吃甘蔗般,效率會提升上來。反覆式最大的好處就是在於提早可以揭露潛藏的風險(Risk),而儘早處理掉。如果軟體開發人員必須要在數個月等需求分析、設計的階段過後才開始實作程式碼,一旦發現問題,要再回頭去修正,則必須花費相當長的時間來做修正;另外因為開發人員之間可以在一個 Iteration 期間內就可以看到具體的結果(可執行的程式碼),他們可以維持良好的注意力在實際結果上,也能很快得到工作上的回饋(Feedback),當過程中有小錯誤,開發人員可以回頭去修正,時間不會離得太遠。

.....

從需求分析、結構設計到系統的實做(同時就會涵蓋到上述三個觀點),是要快速循環、走過一遍的。再次強調,每個 Iteration 的開發週期是以 “週” 為單位,最晚不得超過 2 週。如果將每一個功能單位(使用案例或功能點)規劃為三個Iteration,每一個循環要作的事可能是:

Iteration #1:確認使用案例所要完成的目標(Goal),建立結構與程式碼框架,找出從分析至實作的風險因子,建立溝通的管道。
Iteration #2:將實現使用案例的細節部分補足,包括規則、流程、欄位明細與資料型態等。
Iteration #3:作例外處理(Exception Handling)的考量與實現。

 




目前我的作法是
需求分析階段 =>針對最主要的流程撰寫虛擬碼=>撰寫程式執行=>檢視狀況=>調整規格
目前都還滿順利的

但,需求分析階段真的有點長.. 我都快做不完了...  ><"
應該可以考慮用EA的反向工程功能了. 
posted on 2007-09-06 19:58  海寧  阅读(496)  评论(0)    收藏  举报
刷新页面返回顶部
博客园  ©  2004-2025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 浙ICP备202104046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