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写代码?这位工程师直言:对我没用,甚至拖慢效率
大家好,这里是架构资源栈!点击上方关注,添加“星标”,一起学习大厂前沿架构!
关注、发送C1即可获取JetBrains全家桶激活工具和码!
“AI不是帮手,是负担。” —— 一位严谨软件工程师对生成式AI编程工具的冷静观察
生成式AI工具席卷开发圈,不少人将其视为提高效率、减少重复劳动的“生产力神器”。但并非所有人都对此感到兴奋。
来自开源社区的资深开发者 Miguel Grinberg,近期在其博客中写下了对 AI 编程助手的真实使用体验。他并不反对AI,也并不否定它的未来潜力,但在现阶段,他坚定认为:AI 工具并不能提升他的工作效率,反而增加了技术债与风险。
这篇文章,就是他对这一判断背后的详细技术思考。
🚫 它并不让我更快,反而让我停下来检查
“代码可以自动生成,但责任永远属于开发者。”
最核心的原因很简单:使用 AI 写的代码我得花同样甚至更多的时间去 review。既然最终还是得我负责,我为什么不自己写?
他指出:
- 审查一段自己没写的代码,从理解到验证所需的时间不比自己动手少
- AI 生成的代码往往看似合理,但细节处隐藏的错误更难发现
- 在合同开发场景中,这些错误不仅是 bug,可能意味着违约与赔偿
所以,如果必须对产出负责,那就得对过程谨慎。
❌ “AI加速器”?这是一种幻觉
很多人认为 AI 是“效率乘数”,可以加速完成项目。但他认为:
- 多数人之所以“感到效率提升”,是因为只做了表面review,或根本跳过了review
- 真正能对复杂代码进行深度评审的开发者,不会轻信看起来能跑的代码就是“好代码”
- 即使AI辅助处理陌生语言(如 Rust、Go、TypeScript),也阻碍了最核心的学习过程
他直言:
“我喜欢写代码,不懂就学,是工程师该有的基本素养。如果因为 AI 能帮我‘省时间’就绕开学习,那我会失去成长的机会。”
👤“AI代码” ≠ “人写代码”
“我照样要全盘审查,但少了交流,多了疑惑。”
有人反驳说:你为什么能接受别人的开源PR,却不接受AI的“PR”?他的回答是:
- 开源贡献虽然也需要评审,但贡献者是真实可交流的人
- 这些交互本身就是一种灵感来源,有利于项目与社区成长
- 相比之下,AI 生成的 PR 更像是“匿名投稿”,缺乏上下文与责任感
而更糟的是,当你开始收到由AI批量生成的低质量 PR 时,评审成本不降反升,甚至影响了真实贡献者的体验。
🧠 把AI当“实习生”?现实比你想的更残酷
很多人把AI类比为“实习生”——虽然前期低效,但后期能自我成长。对此,他泼了盆冷水:
- 实习生是能学习的,AI不会记住上次的反馈
- 实习生会逐步减少对指导的依赖,AI每次都像刚上岗的新手
- 所以,与其说是实习生,不如说是**“永远不会进步的失忆助手”**
而工程实践中,任何不能持续学习与改进的协作者,长期看都是资源负担。
✅ 工程师视角下的AI使用红线
Miguel 并非AI对立者,他只是从一线开发者角度明确划出了一条底线:
- 如果 AI 工具不能减少我的审核压力
- 如果我仍需对每一行代码负责
- 如果 AI 代码无法像人一样理解上下文、吸收反馈
- 那么所谓的“效率提升”只是代价换来的短暂错觉
“真正提升效率的方法,从来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提升认知。”
📌 写在最后:不是AI不够好,而是责任太重要
生成式AI可能会改变开发行业,但它绝不是免检外包机器。它需要极强的责任意识与技术理解力来配合使用,而不是盲目相信自动化带来的“轻松感”。
Miguel 的选择,是出于对软件质量的坚持,也代表了一部分工程师的职业态度:
“我可以不用AI写代码,但我不能不对代码负责。”
📣 如果你也曾思考过:为什么明明有AI工具,自己还是习惯手写每一个函数?这篇文章,也许会引起你的共鸣。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