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的求职者遭遇过面试后失联,剩下 30% 里,一半是 “已读不回”,另一半是模板化拒信。
最近有位网友的遭遇简直戳中无数人痛点:HR 主动邀约面试,来回折腾两小时,隔几天询问结果,对方直接甩来一句没通知你就是没过,语气里满是不耐烦,活像求职者欠了她八百万。
有此遭遇的网友还不在少数。
这种 “已读不回”“消失式拒聘”,现在简直成了行业通病。
有数据显示,70% 的求职者遭遇过 “面试后失联”,剩下 30% 里,一半收到的是 “已读不回”,另一半收到的是模板化拒信。
实际上,不反馈结果的背后,藏着三种套路:
1、把求职者当 “备胎”
先晾着你,等确定的候选人入职了,再通知你 “不合适”;要是候选人跑了,转头又来联系你 “岗位还在”。
2、拿面试冲业绩
有些 HR 每月有面试量考核,管你合适不合适,先约来凑数,反正 “面了不亏,过了血赚”。
3、白嫖劳动力
让你现场写方案、做设计、搞策划,美其名曰 “测试能力”,实则把面试变成 “免费外包”。
网友的遭遇里,最让人窝火的不是被拒,而是不被尊重。来回两小时通勤,面试聊了一个多小时,结果有时候连一句不合适都换不来,连个理由都没有,搁谁不无语?更现实的是,这种不尊重正在形成恶性循环。
为啥现在有些 HR 这么 “大爷”?说白了,是职场的权力不对等惯出来的。以前企业招人难,HR 对求职者客客气气;现在就业压力大,部分 HR 就把自己当成 “生杀予夺” 的主宰,开口闭口 “你这个经历不行”“我们公司很挑的”,甚至有人在面试时玩手机、打断求职者说话,完全忘了招聘本质是 “双向选择”。
还有个扎心的现实:现在的大多数所谓的hr,给我的感觉就是越正经八百的公司,hr反而越懂得尊重打工的牛马,反倒是小公司的hr,狂的没边,很多根本不懂专业招聘。
他们分不清 “压力面试” 和 “人身攻击”,搞不懂 “岗位需求” 和 “个人喜好”,甚至把 “让求职者不舒服” 当成 “筛选手段”。
面试后的反馈,其实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正规公司会告诉你:“你的 XX 能力不错,但 XX 方面和岗位有差距,希望下次合作。” 这不是施舍,而是对求职者时间的尊重。更重要的是,清晰的反馈能让求职者改进,而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
可惜现在,这种 “基础操作” 成了 “加分项”。
有位求职者分享暖心经历:“面试没过,HR 专门打电话说‘你简历写得很好,但我们更想要有 XX 经验的人,这是几个同类岗位推荐’。” 这样的 HR,才是真正懂职场温度的人。
打工人该如何破局?
面对 “消失式 HR”,咱不能干等着被拿捏,得学会主动出击:
1、面试时问清流程
临走前说一句:“请问大概多久能给反馈呢?” 提前定下 “Deadline”,让 HR 没法装糊涂。
2、任务可以做,但要留痕
如果要求现场写方案,做完后礼貌说:“这是我初步思路,如需进一步完善,麻烦告知具体需求。” 暗示 “别想白嫖”。
3、追问结果时别怂
隔两天发消息:“您好,之前面试的 XX 岗位,想了解下进展,方便告知吗?” 别用 “打扰了”“不好意思” 开头,咱是在问自己的事,理直气壮点。
每次看到 “面试后失联” 的吐槽,我都想起一句话:“一个公司怎么对待求职者,就能看出它怎么对待员工。” 那些连面试反馈都做不好的公司,大概率内部管理混乱;那些对求职者颐指气使的 HR,往往在团队里也没啥威信。
所以下次遇到消失的 HR,别怀疑自己 “是不是不够好”,错的是他们 —— 连基本尊重都不懂的公司,不去也罢。真正的职场,不该是 “求职者求着 HR”,而应该是 “双方平等对话”。毕竟,你在面试中被如何对待,就是入职后可能被对待的预演。记住:你的时间很值钱,别为不尊重你的人浪费一分一秒。
最后想对 HR 们说一句:招聘不是 “选妃”,求职者也不是 “过客”。多一句真诚的反馈,少一点套路和高冷,才是职场该有的样子。毕竟,风水轮流转,说不定哪天,你也会成为那个等待反馈的人。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