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周刊》采编集体被辞退始末
2009年的初冬,北京下第一场雪的时候,胡舒立正式离开了她奋斗10年的《财经》。2009年深冬,北京第二场罕见大雪到来之前,胡舒立借壳入主《新世纪周刊》,而周刊原21名采编人员遭遇集体被辞退,天未下雪,心已冰冻……
2009年12月31日,2009年的最后一天,当每个人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三天连休的时候,一本充满了烟火味的杂志悄然被摆上了 大街小巷的报亭,这就是由胡舒立及其团队全新打造的《新世纪周刊》。此本周刊继续了《财经》的风格,封面报道为《通胀如虎》,封面推介的其它重头文章还有 《水价上涨年》、《通胀不能仅靠货币政策》等。至此,一本纵横国内20年,几经沉浮的综合新闻类《新世纪周刊》,已经彻底成为一本财经周刊,虽然在之前两 天的声明中,称新刊将以时事和社会新闻为主。
与此同时,一本延续固有风格的《新世纪周刊》也在发售,与这本出版日期标为1月1日的常规《新世纪周刊》所不同的是,胡舒立版的出版日期为1月4日。两本 风格大相径庭的同名杂志被同时摆上各报刊售卖处,不仅让公众不知所以然,连报刊售卖者也感到匪夷所思:如此怪异的两本周刊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与他们一样处在迷惑不解的,还有一群人,那就是《新世纪周刊》的主创团队——21名采编人员,因为直到12月29日下午,原《新世纪周刊》的采编团队仍在 讨论和制作下一期选题,一些版面和稿件已经编好,尚不知道,另有一个团队已经在同一个主管部门的授意下,在运作同样一本名为《新世纪周刊》的杂志,并且不 日就上市销售,而这个由21名为《新世纪周刊》呕心沥血的采编团队,将在举国欢庆的时刻,遭遇最痛苦的闷棍——被集体解约!与此同时,由胡舒立带领的团 队,将从此借壳入主《新世纪周刊》,由幕后转为最正宗的主导者!
战台烽得知此消息,无法平复心中的愤怒,但冷静之后,也自知个人力量甚微,只能尽力还原此番事件的始末,甚至旁根错节也予以引用,并在博文之后附《新世纪 周刊》官方博客的博文,是是非非,供大家评说,但战台烽要说的是,《新世纪周刊》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没有任何过错,只是统统被“离职”了;胡舒立的团队虽 然明知这是一次倾巢行动,却默默将事情做到最后,应承担一定的道义责任,但战台烽相信个人敬佩的胡舒立及其团队,不会知道事情会成这样,也不会希望事情会 走到这一步,同样是被“操作”的一群人;而《新世纪周刊》的主管部门,则是最令人恶心的一手操办方,将两个团队都置于最尴尬的境地,缺乏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和做人准则,应被声讨。
以下内容,则请见仁见智:
1、关于《新世纪周刊》
《新世纪周刊》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一批新闻杂志,定位为综合类新闻周刊,1988年10月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成立。创刊之初,这本杂志以时事报道为 主,第一个报道了诸如“中国国内首例艾滋病”等在国内极具社会影响力的新闻事件,引起巨大轰动,单期发行量一度突破20万份。
由于多种原因,《新世纪周刊》在上世纪末期一度成为其主办方的学术刊物和内部交流刊物,在世纪之交这样一个重要的时刻,逐渐消失在公众事业之中。
2004年,《新世纪周刊》重整旗鼓,再度恢复以新闻为特色的新闻周刊本色,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目前,这本杂志每期厚度为160页,彩色印刷,影响力日隆。
重装上阵的《新世纪周刊》以时事、社会、经济、文化新闻为主,成为一本综合新闻杂志,且时尚感十足,其对外公布的发行数字每期超过15万册,且经过权威的发行机构BPA的认证。《新世纪周刊》主管兼主办方是中国著名的智库机构———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但据战台烽了解,其上属单位为天意华广告。
2、关于胡舒立和《财经》
胡舒立,祖籍上虞丰惠人,她的大外公便是著名乡贤、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愈之,是我国新闻出版界的开拓者;她的外公胡仲持,也是一位著名乡贤、新闻出版界的老前辈。无独有偶,胡舒立的母亲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工人日报》编辑。
1982年胡舒立毕业进入《工人日报》国内部当记者。第一篇有影响力的报道是在1985年,关于河北省华北油田的揭露性报道。之后十余年,胡舒立担任多个媒体主力。1995年,获得 COFJ颁发的“杰出新闻记者奖”。
在过去20年中,报导争议话题已经成了胡舒立的标志。1998年,她和出身高干、颇具改革思想的王波明共同创立了《财经》杂志,胡舒立任主编。这本杂志因报导腐败现象以及政府在2003年掩饰非典疫情而在国际上受到关注。
3、关于胡舒立离职
胡舒立和王波明在2009年10月份分道扬镳。
此前,胡舒立说王波明并未给她的杂志在积极报导新闻时所必须的政治保护。她还说《财经》现在已成为王波明手下财讯传媒集团有限公司(SEEC Media Group Ltd.)的摇钱树,但杂志本身却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
王波明否认了这些指责,他说自己已经给予了《财经》在挖掘新闻时所需的保护。王波明现率领新的编辑团队继续出版《财经》杂志。
2009年11月9日,胡舒立正式辞职,副总编辑戴小京辞职,而此前,《财经》杂志的采编团队60多人已离开。
另据透露,与胡舒立共同离开《财经》的远不止此前媒体所透露的60人,加上各地的记者站整个采编团队有140余人,再加上此前以吴传辉为首的经营团队已率 先离职,总共涉及近200人,几乎整个《财经》团队一锅端,这个团队将全部投入新杂志的创办。“我们只是换了一件新的衣服。”一位《财经》资深记者说。
战台烽感到不幸的是,貌似《新世纪周刊》成了该团队的新衣服,而且应该还不是他们唯一的新衣服。
4、关于胡舒立辞职背后的细节
《财经》杂志主管单位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以下简称联办)2009年11月向媒体透露,他们发现存在一个名为 “北京智点原富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企业,其在2009年9月份的新增股东多为原《财经》采编和经营部门的高层。
联办认为,原《财经》团队早已“精心设计好了离开的步骤,在离职前已经组建或者参股到竞争性媒体之中”。是“因为利益的驱使,部分《财经》团队成员才会以一种不道德甚至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方式,身为《财经》人,却在私下进行严重损害《财经》杂志利益的活动”。
原《财经》管理团队则认为,是联办想要控制编辑权从而控制《财经》,“处心积虑”逼走团队,其实质是采编控制权之争。
两方展开了多轮谈判。有关最后一次谈判,有知情者告知某媒体一个细节:
在11月9日的最后一次谈判中,联办人士指责《财经》团队蓄谋已久,并且宣布不再谈判,胡舒立随即从口袋里掏出了辞职信。
5、中大传设学院原院长:胡舒立不会以中大为跳板
2009年12月18日下午,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众师生与新院长胡舒立见面。对这位加盟高校的新闻界“牛人”,学子们最担心她“只是拿中大当跳板”。不过,中大传设学院原院长程焕文否认了这种可能性。
据程焕文介绍,胡舒立是中大以最高规格人才的标准引进的。有学子担心,“胡院长会不会真如传闻所言,任职中大只是将其作为一个跳板,意在东山再起力创第二 个《财经》?”对此,程焕文表示,“胡舒立上任后,是中大的全职教授,应该不会将中大作为一个跳板。学院对胡舒立寄予厚望。到任后,她将负责中大传播与设 计学院的全面管理工作,包括教学、科研、管理、学科建设等各个方面。胡舒立不仅是博导,其授课对象还包括本科在校生。”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院教师告诉记者,此次胡舒立与中大签订了4年聘任期。
战台烽认为,程焕文院长显然对胡舒立估计不足,此时不知何种心情。
6、有关两条保留《新世纪周刊》原团队的报道
12月30日下午消息,据香港媒体报道,《财经》前主编胡舒立为首的团队将全面接手《新世纪周刊》,消息称,29日下午双方已完成签约,30日将正式对外宣布。
12月30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称,《财经》杂志原总编辑胡舒立已经被“中改院”聘为《新世纪(002280,股吧)周刊》总编辑, 同时被聘为“中改院”高级研究员。而据和讯网得到的消息显示,《新世纪周刊》原有采编团队将保留,与胡舒立团队一起,共同打造新的《周刊》,但运营团队将 全部由原《财经》团队接手。
香港《明报》引述消息说,胡舒立入主后,不仅承担《新世纪周刊》遗留债务,还将留用《新世纪周刊》全体员工。
战台烽引用此两条消息,是因为消息中明确“《新世纪周刊》原有采编团队将保留……”,但不知为何还是出现了现今的局面,是为暂时安抚旧有团队,还是说了不算反了悔,求证中。
7、关于胡舒立等被任命《新世纪周刊》主编的声明
12月30日下午,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简称中改院)宣布聘任胡舒立为下属《新世纪周刊》总编辑,杨大明、苗树彬(中改院副院长)为副总编辑,王烁为主编。以下为公告全文:
《新世纪周刊》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一批新闻杂志,定位为综合类的新闻周刊,1988年10月11日,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成立。主管兼主办方是中国著名的智库机构——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日前,胡舒立已被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聘任为高级研究员,杨大明和王烁为研究员。苗树彬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的副院长,兼任《新世纪周刊》副总编辑。
8、关于胡舒立版《新世纪周刊》
来自胡舒立团队内部人士的说法称,今日12月31日面世(杂志上标注的正式出刊日期为2010年1月4日)的这期《新世纪周刊》即原《财经》人马制作的第一期新刊物。“我们最近几个月都没闲着,已制作了几期试刊,那一期的内容就从试刊内容中选取。”
该人士还表示,原《财经》人马将就此实现“借壳”。“以后的《新世纪周刊》都是我们来做,1月中旬我们会推出第二期。”
此“胡舒立团队版”的《新世纪周刊》封面报道为《通胀如虎》,封面推介的其它重头文章还有《水价上涨年》、《通胀不能仅靠货币政策》等。
据另一胡舒立下属透露,胡舒立在12月30对员工(注:此处员工为胡舒立团队)表示,有足够的资金将《新世纪周刊》打造成为一个锐意进取的全国性杂志。这些员工在过去两个月中一直正常领薪,并一直在北京中央商务区租用的办公楼里上班。
9、关于“财新传媒”
胡舒立版《新世纪周刊》在封面下方,有“财新传媒CAIXINMEDIA”的标识。这个“财新传媒”是虾米?
有媒体报道:2009年12月14日下午,由原《财经》杂志部分记者编辑组成的“财新传媒”(暂定名)在北京西大望路温特莱中心举行了小型的揭幕仪式,原 《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亦在成立会上亮相。此次“财新传媒”的揭幕虽只是一个小型仪式,但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国务院参事室特邀研究员、全国工商联原副主 席保育钧以及《比较》执行主编肖梦等《财经》杂志的撰稿人都赶来捧场,而原《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原《财经》杂志副总编杨大明以及原《财经》杂志北京、 上海多名记者也参加了此次仪式。
根据内部人士透露,此次“财新传媒”目前尚未公开透露投资人、投资额、涉及领域以及新杂志筹备情况,但胡舒立或将占股5%,目前新刊物的刊号正待落实。另 有消息透露,该仪式仅仅是新办公室启用的非正式派对,公司正式成立及揭幕尚待时日,而“财新传媒”这个名称也未正式确定,筹备期事务不便对外披露。
但据战台烽了解,胡舒立成立“财新传媒”后,计划创办新杂志《财经新闻周刊》,但刊号至今未获有关部门批出。
10、有关“胡舒立入主 新世纪周刊全体采编被解约”的新闻
从《财经》集体辞职之后,中国著名传媒人胡舒立及其200多人的团队终于找到一个新的载体可以延续他们的新闻理想。2009年12月29日,胡舒立刚刚受 聘为《新世纪周刊》总编辑;两天之后的12月31日,以胡舒立为总编辑的《新世纪周刊》(1月4日提前出版)已经开始售卖。但也因此出现了一个奇异的景 象:新旧《新世纪周刊》同亭售卖,出版日期分别为1月1日和1月4日。一些摊主也觉得这事很蹊跷,一本周刊何以做到三天一期,而且版式和编辑队伍突然改头 换面。
在提前出版的1月4日杂志的版权页上,原《新世纪周刊》采编团队21名成员的名字集体消失。一位原《新世纪周刊》采编部门负责人表示,此举标志《新世纪周刊》社不安排任何工作岗位给原《新世纪周刊》采编团队,已经单方面解除了劳动合同。
原《新世纪周刊》的采编团队一直到12月29日当天下午仍在讨论和制作下一期选题,一些版面和稿件已经编好,却突然被告知胡舒立的财新传媒声明接管了《新世纪周刊》的全部业务。
“这是非常魔幻现实主义的一件事,”这位原负责人表示,“当你在街头买到了一本你服务的杂志,却发现是完全不认识的一群人做的。”
《新世纪周刊》社主管、主办单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前总编辑苗树彬表示,出现这种情况是一个“误会”。苗现在的另一个身份是新杂志的副总编辑。
在多个媒体发布的报道中,均提及“胡舒立入主后,不仅承担《新世纪周刊》遗留债务,还将留用《新世纪周刊》全体员工”。但带有这一句话的新闻在许多网站出现后不久,又被悄然撤掉。
据财新传媒一位负责人表示,中改院和财新传媒的合作协议中,关于原杂志员工去向问题,约定了“双向选择”,原《新世纪周刊》员工如果有意进入新杂志,必须 在原来的劳动合同关系解除之后,再经过三个月的“双向选择”期,考核合格后才能正式被录用。原有工作年限不计,工作岗位及职位重定。其中,享受“双向选 择”条款的人员并不包含6名美编、图编。
财新传媒负责人表示欢迎非财经记者转行去做财经,其他的人则可以考虑网站。
“至于如果双向选择如果失败应作何处理,合作协议没有任何规定。”原《新世纪周刊》的一位员工称。
现在还无法得知《新世纪周刊》的确切债务数额和历史遗留问题,但财新传媒面临的复杂局面是显而易见的——这本综合类新闻周刊的采编团队普遍拖欠薪水2个月以上,记者稿费被拖欠达半年之久,能上溯到2006年的特约作者、实习记者稿费。
在胡舒立接手杂志之前,这个21人的团队一直在尽力支撑这本杂志的出版。但是现在他们没有工作可做,也没有报酬可领。
在原《新世纪周刊》的采编人员的强烈要求下,12月31日,《新世纪周刊》社现任副总编、法人代表苗树彬和21人团队进行了长达14小时的谈判。原《新世 纪周刊》团队提出了支付拖欠工资、稿费、社保和支付补偿金的一个补偿方案,几经反复,苗树彬最终拒绝在这一补偿方案上面签字。
“一个好的团队对一本周刊的成功是最重要的,我们非常看重胡舒立为首的团队的专业水准和办刊经验,认为他们有能力把这本新闻周刊做好。”《新世纪周刊》主管单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但迄今为止,迟对原《新世纪周刊》员工的未来问题只字未提。
联系人电话:汤涌(新世纪周刊主笔) 13501271400
11、《新世纪周刊》官方博客中的琐忆
以下内容摘自《新世纪周刊》官方博客:
以下是我们做的最后一期新世纪周刊,新世纪,我们的新世纪。每年的第一期,我们都会用图片怀念过去的一年,我们希望这个世界如花一般灿烂。
余楠去香港做的报道,采访了陈可辛,我们曾经以为,一切暂时性的困难都是小问题,都会过去,我们没有想到我们熬过了冬天,迎来了另一个冬天
选韩寒当市长,我们2009年的最后一期封面,韩寒是个伟大的杂志主编,他会考虑到手下的权益,从业者的权益,不仅仅是钱,这关乎尊严。
右边是胡舒立总编辑团队1月4日的《新世纪周刊》,与我们全然无关,但是我们仍然祝福《新世纪周刊》越办越好。也希望过去支持我们的读者继续支持这本已经风格迥异了的刊物。我们的青春献给了这份杂志,对此我们都不会后悔。
1月4日新世纪周刊的版权页,从麦瑞到塞丽到艾茉莉,就是没有我们的名字……我们的劳动权利事实上已经被剥夺了。
转帖并请广为推荐:原《新世纪周刊》采编是一个这样的团队
京广中心庆祝新世纪周刊创刊20周年的庆典之后我们的合影,我们贫困潦倒,笑靥如花。
也许您能想到都德的《最后一课》吧,这是我们的最后一刊。有的同事刚刚哭过。
于是我们决定开心一点儿,这张图是薛涛拍的,所以没有他。多出来的一个人,是律师李欣先生。我踏着雪回来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1点,我家附近的教堂巍峨肃穆,钟楼上霓虹的十字鲜艳无比,一只小猫在雪堆里凄惨地叫着,我想看看是不是能带它走,它逃掉了——不是每只猫,都喜欢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人生。我不知道它如何度过这个比往年更冷的冬天。
我怀孕的妻子给我煮了一碗馄饨,感谢她对我的支持。我很想对我未来的孩子说一句,孩子,你要和有价值的人在一起,这样,你的人生精彩,你的记忆里,没什么值得后悔的事。
原《新世纪周刊》的采编团队,就是有价值的人组成的这样一个团队。今天我听到张邦松副主编(阿邦,你永远在我们心中都是副主编)告诉我说,2009年一年,我们这支不到30人的团队(没错,我们一直在减员,因为拖欠薪水和稿费的原因,我们现在只有21人了)在杂志社陷入困顿的情况下(欠2个月工资和6-8个月的稿费),我们的杂志创造了1000万元的广告额。
我们的杂志是一本综合类新闻周刊,曾经有人误认为我们是一本学术期刊,这是一个误解。我很遗憾我们没有在1月4日的那期不知道怎么来的《新世纪周刊》上没有看到我们这些人中的任何一个名字,在这里我就简单介绍一下我们这个团队。
我们不是一个混吃等死没有底线操守的草台班子,我们有理想,我们恪守新闻专业主义,我们可以为友情大声笑、用力跳,也可以为同事的离去而黯然神伤。
我的兄弟姐妹们,我以和你们共事过而无比骄傲,我们已经创造了奇迹,我们在绝境中守住了这份杂志让她不至于中断,直到有胡舒立女士,这样一位声誉良好的新闻人来接收这本杂志。
副主编
祝翠霞 兰州大学新闻系毕业曾在中国新闻周刊、瞭望东方周刊等杂志从业 这是一位做事雷厉风行,但充满温情的大姐,每次当大家感到绝望的时候,都是她在给我们打气,她经常对杂志社领导这样说,你不发我的工资没事,你一定要给记者发,他们都更年轻,他们没有积蓄。她半年没开薪的情况下会垫钱让记者去出差!她为了挽留优秀的同事,会说:“我加1500元工资给你,如果回头领导不批,我就从工资里让这笔钱给你!”祝姐,你真是个傻得让人心疼的女人,这不是你的买卖,何苦这么卖命!你没这个义务啊!
祝翠霞长期负责时政社会新闻部分。她有两条小狗,都是收养的流浪狗。
副主编
张邦松 兰州大学新闻系毕业曾在中国新闻周刊、法人等杂志从业邦松的性格极其温和,我实在没有办法想象他早年间是一位揭发黑幕的调查记者,我见他的第一面,他说自己过了很多年包里装着牙刷随时准备出差的日子,令我惊讶。邦松是经济报道部分的负责人。
主笔
杨东晓 从业经历很长,包括时代人物周报等很多单位,在哪个单位她都是大家喜欢的同事,东晓长期做历史类报道,她有两只猫,一只叫小虎,一只叫小豹。她会给单位附近怀孕的小猫买罐头,她会到处找人收养那只母猫和小猫们,因为她有爱心。东晓和柏杨夫人张香华女士是猫友,因此也得以对柏杨先生进行了老爷子一生中最后一次专访,通过MSN。
陈焱 一位资深编辑基本上所有北京的都市报她都曾经服务过,陈焱是基本功最扎实的编辑,以前的执行总编辑刘丰曾经这样赞许过,陈焱有一个绝顶漂亮的儿子聪聪,有一次她带来单位,让聪聪喊我“叔叔”。我说,不对,喊“舅舅”。——我们同事都亲如兄弟姐妹,那我就是娘家人,我就是这么想的。
汤涌 也就是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毕业,硕士,我的前一份工作是个大学教师,我不是个好记者,除了《洗脑者丁小平》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算得上是调查性报道,但是我能编出一些稀奇古怪的版面,那些资讯应该还并非一味恶搞,还是认认真真地在讽世。我是个80后。我很多年参与《2000x年中国大学排行榜》,我真没想到,2010年的排行看来是没有了。
编辑
刘志伟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毕业的才女,在来本刊之前就曾经和本刊合作做过默多克夫人邓文迪的封面报道,刘志伟喜欢讲那些曲折的故事,比如麦道夫的一切阴谋。
王晔 毕业于长于图片报道、国际人物、健康和时尚潮流,曾经就职于外国电视台,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获得了硕士学位之后,来本刊工作。我最喜欢她的那组图片报道《女王与牛仔》,讲布什和伊丽莎白囧事的。王晔还搞过揭发,她编的一个封面,叫破了酸性体质是一个农民企业家造出来的伪概念。
王巧玲 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孩子,当年曾经是《21世纪环球报道》(纪念一下这份值得尊重的报纸)的文化记者,我没记错的话,她应该是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长于文化报道,也做过长期的社会报道,相当多能。巧玲的微笑每次都让办公室充满暖意。
资深记者
余楠 武汉大学毕业,专业是一个毕业后应该去卫生部和各地卫生局工作的专业,我完全说不清楚,总之他是一个电影编剧和纪录片导演,进入这行完全是一个误会,他采访过的大腕儿,从张艺谋、吴宇森、冯小刚、陈凯歌、陈可辛、刘伟强、韩三平……(对了,以上顺序只是我想起来的顺序,不按资历,也不按音序排序)我最喜欢他那个封面《黄渤式的软坚持》
陈良飞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毕业,自称专业是档案整理和裱糊古籍,我们称他“新世纪一哥”,因为最后的几个月,他写的稿件最多,他苦苦应付着很多选题,压力很大,他有时候会孩子气地问我,是不是他的月工作量已经超过了当年我创下的纪录。
陈良飞是非常不错的调查性报道记者,他搏杀在重庆铁矿矿难现场时令我印象深刻,他过去从事过出版业,经常为书评版和同事们推荐新书。
这个团队凑在一起,经常讨论的是读什么,而不是吃什么,穿什么。尽管有些人会手头拮据、囊中羞涩。
一哥刚刚被提升为资深记者,加了500元的薪水,1月生效,刚得到喜讯,就听说“新世纪没有了我们,我们没有了新世纪”
记者
张玲玲 是个经济报道记者,整天去应对各式各样的商业精英们,她过来工作后不久,就在单位里发喜糖,她笑得好开心。张玲玲和我一样,相信市场和资本合理运作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可以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
许荻晔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知性的苏州美女,说话总是和和气气的,但是在杭州飙车案之后,她冲杀在最前面,和欺实马恶斗,年底的《选韩寒当市长》,就是她的作品,我们一直是把她当男人用的。
余锎 一个能在草原音乐节听得流泪和欢呼的女孩,年轻的文化记者,长于音乐和文学类的报道。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毕业。余锎每次去采访一些有名的摄影师,总能带给我们惊喜,我对她写的吕楠,印象深刻。
温敏哲 一直在申请美国的大学,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她希望能够去那里读一个传播学博士之类的学位,在加入本刊之前,她曾经是一位新东方的老师。所以我们尽量把涉及未成年人的稿子交给她。
编务
李鸿翔 李鸿翔老师是一位慈祥的长者,为我们做很多各种各样的工作,李老师可谓历史的见证者、资深媒体人员,10年前《中国新闻周刊》创刊的时候,刊号就是李老师去申请下来的。李老师的笔下带着老三届的严谨,他写得一手极其漂亮的钢笔字。
图片总监
薛涛 薛涛摄影作品的个人展我去看过,他是善于使用光影的好摄影师,我们看到这张合影就是他的作品。他是一个山东的红脸汉子,非常仗义。
图片编辑
庄健山西人,处女座,我曾经和他一起进入一个非法组织探访,因为那组织里有人认识我,我和便衣的警察在车里等,庄健则假装游客进去拍照——庄健完成得非常出色。他有胆略,有热情,有着爱正义的热心肠。
美术总监
蔡洙山 一个朝鲜族大哥,戴着孙红雷式的眼镜,老蔡是非常富有团队精神的人,我每次想出一些花样,希望老蔡实现的时候,他总是义不容辞地想办法,他勇于把困难留给自己。
资深美编
肖丽 肖丽快有宝宝了,她是个非常细致的人,过去经常为我们订加班的工作餐,总能用很少的钱订出很多的菜,深得大家的喜爱。肖丽做的版式美观大方,读者很喜欢。
美术编辑
吴丹 吴丹有一个不到半岁的可爱儿子,因为人手紧缺,她产后很早就回来上班了。吴丹喜欢玩植物大战僵尸,是一个美丽豪爽的东北女子。
茹晓迪 茹晓迪很年轻,话不多,但是工作非常努力。他是我们每期结束后睡得最晚的一个人,带着盘去印厂是他的工作。有一次我们做完了一切工作,赶上国庆阅兵彩排,我们一起走啊走啊,绕过封锁线到有车的地方去,那时候,夜已经深了。
亲爱的读者们,亲爱的同行们,以及一切看到的朋友们,人生在世是争一个强,好一个胜,拿一个第一吗?也许有人这样认为,隆隆的战车也许是很多人向往的载体,但在林荫道上骑自行车看春风拂面也是我们喜欢的生活。
这是一个团队,是一个可爱的小团队,在过去的12个月里,因为种种尴尬的原因,这个团队前后流失了11个人。但是这个团队的灵魂还在,他们没有被打败。他们仍然爱彼此,他们没有虚度时光。这是21个鲜活的面容,有魅力的生命。他们也许对很多同行来说,物质上算得上是穷人了,但他们精神上是贵族。
我以我在这样一个团队感到骄傲。此外,感谢过去离开的所有同事们,我不写你们的名字不是不想念你们,而是怕让你们卷进一些不好的事情里去,感谢曾经为我们做出许多工作但还没有得到报酬的实习记者和特约作者们,我们感受到了你们和我们在一起。谢谢!
接到一个上海读者的短信,他(她)向我们21个人问好,他说他爱我们“有意义、有意思”的《新世纪周刊》,我深表感谢,不知道这位朋友订了2010年的杂志没有,八块钱的杂志如今变成了十块,我们现在已经无法也无力对他们做任何保证了。
新世纪周刊 汤涌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