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亚里士多德-自然秩序和作为“政治动物”的人
理念或实体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学院学习了20年左右直到347年柏拉图去世,他的许多论证是针对柏拉图思想进行的。
实体和属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独立存在的是一个个的个别事物(实体),实体具有属性,属性作为实体的属性才得以存在。
属性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构成了种的概念。
柏拉图认为事物背后的理念是客观存在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背后的理念只是我们从可感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相;因此柏拉图认为理性高于感觉,只有理性能洞见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与感觉是平等的,感觉感知事物,理性从中抽象出共相。
本体论和认识论
一些基本概念
本体论:关于存在的基本形式的哲学理论;
认识论:关于知识的基本形式的哲学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
- 知识是关于共相(不变和本质的东西)的;
- 知识的获取过程:从感觉经验抽象出本质洞见;
- 知识的运用:使用洞见进行逻辑推理来获得其他真命题;
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实体的状态是由四因决定的:
- 目的因,亚里士多德持目的论原则,认为变化的过程受目的指导;
- 动力因,变化需要驱动力来推动;
- 质料因,事物是由质料构成的;
- 形式因,事物获得的各种属性;
质料使具有同样形式的物体互相区分,因为它们各自具有自己的质料。
人造物的四因分析—以陶罐的制作为例:
- 目的因就是陶匠想制作出一个能盛水的陶罐;
- 动力因是陶匠对陶罐的加工;
- 质料因是黏土;
- 形式因是陶匠设想出来的陶罐的样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都适用于四因说,生物自身就有四因,而非人造的无机物的四因由所谓“自然运动”和“强制运动”的理论来决定。
变化论和宇宙
亚里士多德界定了四类变化:
- 实体性的变化,实体的产生和消亡;
- 性质的变化,实体特性的变化,如叶子变黄;
- 数量的变化,实体属性的增减,如人变胖;
- 位置的变化,实体改变空间位置;
自然和强制运动学说属于最后一类变化:
- 一切事物由火、气、水、土四元素组成,密度逐渐增加,事物按照组成元素的比例不同有不同的自然位置;
- 在朝自然位置运动这一过程中,事物的自然位置是目的因,重量是动力因,通向自然位置之路是形式因,组成事物的元素时质料因;
- 如果我们给事物一个外力,如弓把箭射出去,那么箭不会直接朝着自然位置运动,而会有水平速度,这就是强制运动;
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
- 宇宙被分为两部分,天界和地界(sublunary,月下世界),各自有不同的运动规则;
- 天界的运动轨迹是圆周,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
- 自然和强制运动学说适用于月下世界;
这一理论经后人丰富后形成了托勒密世界观。
现实-潜能和分级的有机世界观
亚里士多德的潜能-现实理论来自生物学领域,如一颗种子在现实中只是种子,但有着发育成一棵树的潜能,当种子成长时它的潜能就得到了实现。
潜能-现实理论是对变化的生物学解释:变化是潜能的现实化,不是从非存在到存在的创生。
亚里士多德基于潜能的实现程度给出了一个有等级的宇宙观:
这种分级的两端都是设想出来的:
-
每一级别的事物都包含一定的未实现的潜能,因此设想一个没有现实性(潜能完全没有实现过)的纯粹质料,代表着边界的概念;
-
每一级别的事物都逐步实现着自己的潜能,因此设想一个已经完全实现潜能的非人格化的“神”,他不会变化、不会运动,但是是所有事物的目的因(不动的推动者);
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都有实现自身潜能的内在动力,并暗示每个种在宇宙中都有既定的自然位置。
亚里士多德和生态学
与德谟克利特不同,亚里士多德试图用有机的范畴解释万物。
行动与事件:
事件这个词语暗示一种通过观察研究已有发生的事情获得事情的因果联系;行动则是一种社会现象,一般暗示行动者是有动机的。亚里士多德和德谟克利特分别使用行动和事件来分析自然。
知识和实践
几种知识形式
柏拉图看到的是学科间的联系(辩证论者),亚里士多德则看到了学科间的差异(分析论者)。亚里士多德将学科划分为:
实践科学:
实践科学的目的是通过获得性的伦理能力指导明智的行为,这种伦理能力需要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去习得,是一个人获得评价社会实践的能力的前提。
亚里士多德把政治学视为实践科学,认为政治不仅指权力之争(如马基雅弗利所谓的现实政治),而是人们之间的适当交往;他也把伦理学视为实践科学,强调伦理能力的获得性,而不仅仅将伦理学视为对普遍伦理原则的辩护(康德)或功利最大化(边沁)。
创制的科学的目的是生产某物,具有创造性。
逻辑学被亚里士多德视为一种工具而不是独立的学科。
绝对可靠的知识:
绝对可靠的知识指关于实体的普遍属性的知识,特别是一些不可证明的原则(如 矛盾律:一物不能既有属性A又没有属性A);亚里士多德使用这些知识作为逻辑推论的前提,得出同样正确的命题。
人类学和社会学
人类的潜力:
- 人类最重要的潜力是与人类独有的灵魂有关的潜力:过理性的生活;
- 人类的潜力不能自然实现,需要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激发;
- 人类实现潜力必须经过三个社会化阶段:家庭、村落和城邦,即人的天性(潜力)会在这三个阶段中逐步表现出来;因此集体不是外在于人的,而是人实现最好潜力的必要条件,人是政治动物;
-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的政治活动才是有助于实现人性的,而消耗体力的生产劳动和娱乐活动都无价值;
亚里士多德对待女性的态度更接近当时的流行态度,即认为男性生理上优于女性:
- 男人提供孩子的形式,女人只提供质料;
- 按照体温高的动物高等的看法,男性比女性高等;
善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关于善的生活的观点:
- 善作为人类生活的目的,不是独立于人存在的,善存在于人类生活中(与柏拉图相对);
- 人与人的潜力是不同的,善的生活也不只有一种;
- 如果肉体上遭受折磨,那也不是幸福的生活;
- “中庸”:善不是牺牲其他能力促进某一方面,而是每一种能力都得到适中的发展;
友谊:
- 友谊是一种人际间的相互态度,友谊需要互相之间的了解和时间的发展;
- 友谊自身就是目的;
实践智慧:
实践科学获得实践智慧,这种智慧是一种伦理能力,不是关于对于道德的理论知识;它能让人判断自身身处的各种模糊不清的情况。
正义的社会
基于现有权利的正义:社会中各种明显和隐含的正义观,包含现行法律和各种社会规范;
基于平等原则的正义:要求同样情况应同样对待;
交易平等:每个人在市场上的付出与所得应相等,否则就要受法律制裁;
分配平等:在政治权力与社会财富的分配上,亚里士多德既主张平等分配,又主张分配上的等级原则;亚里士多德认为财产通常是有益于国家的,因此在权力的分配上财产的多少也是一个标准,但他认为穷人占多数是既定的社会现实,因此完全按财产分配权力会导致社会动荡;
伦理与政治在亚里士多德眼里都应该是实践科学而非创制科学,即其本身就是自身的目的而非通过其获得它物如经济上的利益,两者的目的就是进行合理的社会交往。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想:
亚里士多德搜集了158个希腊城邦的政治资料,并将其分为几类:
一人统治 | 少数人统治 | 多数人统治 |
---|---|---|
君主制 | 贵族政治 | 有限民主制 |
僭主统治 | 寡头统治 | 极端民主制 |
亚里士多德认为好的国家应该重视民意和法律:
- 重视民意才能保证社会稳定;
- 依法治国国家才能安全,国民才能自由;
广泛讨论后,亚里士多德认为有限民主制是最合适的政体,国家由法律统治,在量上实行民主制原则,在实质上由贵族统治。
艺术——摹仿和净化
希腊语的艺术(techne)有两个含义:生产工艺和文艺活动,在亚里士多德的分类中两者都属于创制科学。
亚里士多德也持跟柏拉图一样的观点,即艺术是摹仿。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天生会在学习和感知中获得快乐,而美学在希腊语中(aisthanesthai)中意为“感知”,对实在的摹仿帮助我们以特定的方式感知事物、收获快乐。同时艺术家不仅能摹写现实,还能摹写各种概念(如描写好人、坏人、英雄、罪犯),因此艺术还有着道德上的作用:净化人的情感。
艺术是净化的思想与古希腊内在的自然和谐观相联系。古希腊认为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都有内在的协调,病毒或社会混乱被解释为系统的失调,需要净化失调的部分。
亚里士多德将艺术的功能总结为再造精神平衡:
- 艺术能帮助我们释放情绪(希腊语:自我净化),通过欣赏和创作艺术品过程中释放出被压抑的情绪,人们重新回到和谐的状态,类似精神上的放血疗法;
- 艺术能让人得到提升和教化,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