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柏拉图-理念论和理想国
知识和存在
苏格拉底的道德观要求人们把握普遍存在的“概念”,柏拉图用理念论来解释这种“概念”。
柏拉图自己不一定赞同他著作中对理念论等观点的描述,柏拉图著作分三个时期:
- 早期,与苏格拉底类似用概念分析的方法获得真知;
- 中期,阐述理念是独立存在的,即提出理念论;
- 晚期,阐述辩证的认识论来解决共相和个相问题;
理念和知识
辩证的认识论(晚期《巴门尼德篇》)(一种解释)来解释理念论:
- 思维的边界是所有事物的原初之源,是无法探讨和表达的;
- 理念像光一样从源头出发,穿过原则和科学的范畴,结束于混乱的感觉中;
- 对理念的认识不应从感觉出发进行抽象,而应该利用理性直接感知概念;
从本体论的角度(何物存在)解释理念论:
以数学为例,数学符号写在黑板上,即使符号被擦去了,数学理念还是存在的,因此它们并不是物质世界的东西;而不同的学生学到的是同样的数学理念,因此它们不是存在于个人内心的东西,而是客观存在、普遍有效的;这种理念无法通过感觉感知,只能通过理性把握。
理念和善
概念(柏拉图认为):
概念是独立存在的,个别对象在于概念之下;
名词只有指称存在的事物时才有意义,因此概念是存在的;
世界划分成了两部分:
将理念论应用到伦理-政治领域,柏拉图认为善行中蕴含着普遍的善的理念,因此绝对的道德规范是存在的。
爱和教育
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高于可感世界:理念即理想,对于理想的追求根植在我们的内心,这就是柏拉图式的爱(Eros)。
人类生活在两个世界的张力作用之中,在可感世界人们能获得对理念的惊鸿一瞥从而更好地洞见理念本身,在理念世界中我们能更清晰地洞见理念从而让我们能在可感世界区分善恶。哲学因此成为了一个同时向上(从行为中感知理念)和向下(用理念指导行为)的过程。
对理念论的一些批评
- 理念是独立于时空的,无法用时空谓词来描述(多大,多久,什么颜色等),那么时空中的可感事物是如何分有理念的呢?理念不变但可感事物不断变化,那么可感事物是怎么成为理念的摹本的呢?
- 如果说理念即理想,那么像“罪恶”等词语是否也指代一种理念呢?
理念和整体
柏拉图认为,理念之间相互组合,形成了一个整体,如正义的理念指向智慧、勇敢和美德,也指向善这样一个总体理念。
因此,真知就是关于一切的知识,善的理念不是众多理念之一而是代表所有理念之间的关系本身。
对理念的洞见过程应该是一个辩证超越当前整体的过程:一方面不断在现象与理念之间互相穿行,另一方面不断超越特定理念到达其他理念。
几个类比
太阳之喻,太阳与可感世界的关系就像善的理念与理念世界的关系:
- 善的理念在理念世界中是至高无上的,善的理念给与真理(太阳在可感世界是至高无上的,太阳给与光明);
- 理性——认识理念的能力——并不是善的理念本身(眼睛不是太阳本身),善的理念让所有理念能被理性所认知(太阳照亮万物让人眼都能看到);
- 善的理念不仅是理性能认识理念的前提,也是理念存在的前提(万物生长靠太阳);
线段之喻,说明了认识能力分不同的层次:
囚徒之喻,说明了可感世界的知识与理念洞见的关系:
洞穴中的囚徒只能看到墙壁上物体的影子(可感世界的感觉),当他转过身来时才能看到物体真实的样子(理念),当他走出洞穴时才能看见太阳(善)。
理念论和人的角色
柏拉图还提到了灵魂如何与理念发生交互的问题。
柏拉图的灵魂和生死观:
灵魂生活在理念世界,当他“跳水”进入可感世界时,人就出生了,灵魂也忘记了关于理念的一切,但看见现实中的现象会唤醒他关于理念的记忆,人死后灵魂又重新回到了理念世界。
大部分灵魂无法在一生中冲破表象,只有经过训练的少数人能接近真理。
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善
教育和社会分层
对大众知善能力的怀疑:
- 苏格拉底认为所有人都可以通过交谈与启发式的思考获得关于美德的知识,但柏拉图从理念论中推断:理念是很难被理解的,因此大部分人无法通过理解理念来指导自己过善的生活;
- 柏拉图的思想来自他经历的对雅典民主的信心崩塌(苏格拉底被处死等一系列事件),他变成了一个反民主派,认为国家必须由胜任者而非全体人民或不公正的专制者来治理;
柏拉图理想中的教育体系:
阶级/职业 | 受教育程度 | 职能 | 美德 |
---|---|---|---|
生产者(劳动者) | 10年的体操、音乐和宗教 | 生产 | 节制 |
管理者(武士) | +10年的其他科目(特别是数学) | 管理 | 勇敢 |
统治者(哲学家) | +5年的哲学和15年的管理经验 | 统治 | 智慧 |
节制、勇敢和智慧和谐共处组成了国家的正义。
柏拉图认为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因此合理地按能力进行分工能让效率最大化,他认为思考者代表着最出色的能力。
权力和能力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善的理念根植于每个阶层的人的内心,因此这种社会体制是稳固的;为了进一步杜绝小团体主义和利己主义,柏拉图认为要对拥有政治权利的两个阶级废除财产权和家庭生活。
对利己主义的批判:
在理想国中,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一致的:只要人人各司其职,那么个人美德的实现就会让集体效率最大化。因此利己主义其实是预设了人与社会的对立,是完全错误的。
威权主义?
柏拉图禁止对预设好的教育体系和阶级划分进行讨论,这确实可以说是一种威权主义;但柏拉图自己的著作中欢迎对自己的哲学观点进行反思,而且他也从未试图建立他自己所描述的理想国,因此他本人不是一个威权主义者。
柏拉图的政治意识形态:
柏拉图把理性置于传统之上,但又认为大部分传统有其合理性,可以予以保留。
理想国与现实的妥协——“次优国家”:
柏拉图在晚期的著作中描述了更现实的次优国家:每个人拥有私有财产和家庭生活,社会实行法治,实行君主制与民主制的某种结合。这种从理想的国家范式到现实可能实行的较好国家的思想转变接近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男子和妇女
柏拉图的男女平等观:
人首先是精神存在物,人最重要的属性是理智和政治方面,而不是生物方面;因此当时流行的因为女性无法从事重体力而让女性负责家务的分工是不合理的;
还有人认为柏拉图淡化女性在生育、家庭方面的作用是因为他认为私人生活领域是理性无法控制的,因此要加以削弱;所谓的男女平等只不过是害怕女性在私人领域作为一种不可控的影响因素存在。这种说法有其道理:
- 柏拉图在著作中表现了当时常见的对于女性的轻蔑态度;
- 柏拉图一直将公共生活置于私人生活之上,把理智和教育置于人的生物性之上;
艺术的伦理责任
柏拉图主张在理想国实行严格的艺术审查制度。
原因:
- 柏拉图没有明确区分真、善、美,因此认为艺术应该依据这三者一起进行评判(不像现在的流行观点认为艺术相对道德或真理具有独立性),即认为艺术不是道德中立的;
- 按照理念论来理解的话,现实事物是理念的摹本,艺术只是摹本的摹本;艺术家应该努力摹写理念,但艺术家的领悟必须受哲学家的指导;
柏拉图详细指明了不同艺术家应该从事的工作,认为艺术只能用来提高对理念的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