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几个扯谈的话题

     在这些年的工作中,发现了一些在“和谐社会”之下的“不和谐之声”,我列举了
其中的几条,与大家分享!

 

    1.公司文化

     当这四个字出自一个百年老字号的经营管理者口中时,相信大家会驻足聆听,学习
品尝其中的内涵。而当它出自一家只有两三年历史的小公司甚至作坊时,那就是在扯谈。
原因很简单,没有时间沉淀的发醇的酒是不会有好的味道的,即便这些公司已成长为其
所有领域的NO1,谁又能保证其发醇出来的是一些思想还是一陀大便。记得以前曾有次
与一位互联网公司老总聊天的经历,在相谈甚欢之后,提到了这个公司文化的问题,我
立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认真倾听....

    “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就是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的需求”,刚一听到这句话时,我
先是一怔,然后内心开始产生疑问。因为在我看来,与其说这是文化,到不如说是生存
之道,是所有商业公司(不仅限于互联网)的生存准则,因为这是做公司企业所必须遵
守的常识,怎么会是文化呢? 这里有一些关于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我想小公司在创业阶段还是先考虑如何生存(包括现金流,项目,产品,财务管理
等等),等度过创业危险期之后,再将生存下来的经验心得变成制度或工作习惯,然后
在未来的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不断提练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身,这
样才会有那点点滴滴的文化内涵渗出。

 

    2.我们的产品使用了什么什么架构

    我想这是在我们身边听到或聊到的比较多的话题,但就我目前的体会和观察到的,
这句话要分谁去说,如果一个知名网站或产品负责人与你聊这个话题,机会一定不要错
过,因为这是与高手过招的机会,其中的某些思想碰撞出的火花很可能会成为日后的燎
原之火。而对于一个刚开发立项的产品或项目而言,除非团队中有专门的架构人员或经
验丰富的开发者(有行业背景的那种),否则还是一步步作起,不要过多考虑那种“万
丈高楼平地起,我要打下最坚实的大而全的地基框架”这样的思法。比如在互联网行业,
很多时候所要做的产品都是前无古人的,这里个点子横行的行业。所以要学会从基础中
来,一步步做起,而一上来就用什么框架(开源或商业)产品,动不动就模式架构,大
并发可扩展等等只会让自己陡增复杂度,多走弯路,而就是很多时候,在产品一经推出
就成了烈士,有的甚至胎死腹中。这时再回过头来,说我用了什么框架,模式,架构,
提升了什么扩展性,测试性等都是在扯谈了。你费了半天劲别人(用户或领导)还不领
情,图嘛呀! 还是那句话,“行进中射击”。
    所以我的思法是快速拿出原型(不管是GUI,还是使用敏捷),起码先要让用户肯定
投钱之后再去想我们什么架构呀,模式呀,可扩展呀啥的。

 

    3.公司要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要有的,但绝不是公司来培养的,试问一个人员流动性大的公司(大多
数软件公司人员流动性都不会很底)在花钱和时间请来咨询公司或内陪之后,员工不领
情的一拍屁股走人了。这种结果是公司想要的吗。我相信团队精神是打小培养的,甚至
在幼儿园里排队队吃果果时就在潜移默化的教育并影响者我们。而公司所组织的什么拓
展训练,野外拓展除了让大家之间互相简单了解之外,就剩下吃喝玩乐了,累了贼死,
什么团队精神的提升,凝聚力的提高都是扯谈,这种想法无异于想把"公鸡整成战斗机",
“抓个蛤蟆非要挤出脑白金来”。与其在这方面花钱,还不如将这些钱变成项目奖金或
年终奖呢! 特别是在这个经济社会动荡的时间,手中有钱才会感到踏实。


    4.领导找你谈心甚至要与你称兄道弟

    这是比较可怕的一件事,起码就目前而言。这里有几种可能:

    I   上层感觉你可能有想法,比如跳槽等
    II  刺探你对一些事情(比如公司最近的重大变故)的看法
    III 以加薪或基本福利为借口向你打听周围同事的动静等
    IV  加强团队凝聚力(这种可能性极低)

   

     这时就碰到了要站队的问题了,总是要尽可能的分清楚领导要问的目的是什么,更
高明的是猜出他想要听到的是什么(有拍马屁之嫌),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总之要
抱着不得不防的态度来回答或打哈哈,要不就装疯卖傻。除非你真的不在乎,什么都不
放眼里,同时又有自己的想法或主张,更有动力去实现这种变革,那你所幸就孤注一掷,
赌上一把,也许还真让你搏出一片天来了,呵呵。

    作者: daizhj,代震军,LaoD

    Tags: 企业文化,团队精神,设计,架构,扯谈

    网址: http://daizhj.cnblogs.com/

    原文链接:http://www.cnblogs.com/daizhj/archive/2009/06/24/1509972.html


 

posted @ 2009-06-24 10:04  代震军  阅读(3593)  评论(32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