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向理论
来源:http://www.china1net.com/cinPsychology/XinLiBaiKe/detail.asp?ID=1235
行为科学家把人的行为分为三类:
(1)目标导向行为。指为寻求达到某种目标而表现出来的行为。
(2)目标行为。即达到目标、满足需要的行为。
(3)间接行为。指为满足将来的需要而出现的行为。
行为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对目标导向行为来说,随着对目标的不断接近,动机的强度也不断增强这种趋势直到达到目标或遭受挫折后才停止。对于目标行为来说,情况则有所不同。当目标行为开始后,动机的强度反而有逐渐降低与减弱的趋势。
目标导向理论认为,要达到任何一个目标必须经过目标行为。而要进入目标行为又必须先经过目标导向行为。两种行为对动机强度的影响是截然相反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使动机强度经常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就必须交替运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也就是说,当一个目标实现后,应适时地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以便进入一个新的目标导向过程,从而使动机强度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使人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
目标导向行为是一个选择、寻找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一般而言,它能提高人的动机水平。但是,如果导向过程时间过长或者目标不具挑战性,也会降低激励的力量。因此,倡导者要不断地向下属提出富于挑战性的目标,并为其提供实现目标的条件与机会,引导其去实现一个又一个更高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