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导读
一、ERP的进化史
20世纪初,自从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把科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引入生产与作业管理中,也即标志着一套成熟的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
20世纪60年代,自约瑟夫·奥列基提出物料需求计划方案,把企业生产中涉及的所有产品、零部件、原材料、中间件等,在逻辑上统一视为物料,再把企业生产中需要的各种物料分位独立需求和相关需求。其中,独立需求是指其需求量和需求时间由企业外部的需求(例如客户订单、市场预测、促销展示、生产备件等)决定的物料需求;而相关需求是指根据物料之间的结构组成关系,由独立需求的物料产生的需求,例如半成品、子组件、零部件、原材料等。
20世纪80年代,管理专家奥列弗·怀特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制造资源计划2(MRP II),是以物料需求计划为核心的企业生产管理计划系统。
MRP II是以工业工程的计划与控制为主线,体现物流与资金信息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重要技术单元,也是企业资源计划(ERP)的重要核心组成部分。
MRP II的基本思想是:基于企业经营目标指定生产计划,围绕物料转化来组织制造资源,实现按时按量生产。具体的说,就是将企业产品中的各种物料分为独立需求和相关需求物料,并按时间确定不同时段的物料需求,从而解决物料库存的准确订货和有效供给;根据产品完工日期指定生产计划,按照基于产品结构的物料需求组织生产,并进行准确的成本自动核算。
上面的完工日期实际上是由合同中约定的交付日期进行确定的。完工日期可以等于合同约定的交付日期,也可以小于交付日期,通常情况下,不允许出现完工日期大于交付日期。
二、管理方式进化史
最古老的生产方式就是先生产,再进行销售,并且是否有过事先的客户诉求或者市场调研也未可知。因此,这部分的生产方式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我们的讨论起点就从近期人们常说的及时生产、柔性生产、精益生产等开始。
2.1 准时生产
准时生产的基本概念就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情,以期望达到零库存、零缺陷、低成本的理想生产模式。
谈起准时生产,就不能不提丰田汽车公司,因为准时制生产是丰田生产方式的核心。
具体的说,准时生产是指在所需要的精确时间内,按所需要的质量和数量,生产所需要的产品。它的理想目标是实现产品的零缺陷、物料零库存、零储备、零搬运、零故障停机、零提前期和批量为一,消除一切浪费。
这里的浪费有两个解释。一是丰田的理解:凡是超出生产所绝对必要的最少的设备、材料、零件和工作时间的部分都是浪费;二是从价值工程的观点看:凡是超出增加产品价值所必需的绝对最少的物料、机器和人力资源的部分都是浪费。(零件加工会增加价值,但是清单、存储、搬运、质量检查都不是增加产品价值的活动)。
JIT是一种提高整个生产管理水平和消除浪费的严谨方法。其目标是:使用最少量的设备、装置、物料和人力资源,在规定的时间、地点,提供必要数量的零部件,达到以最低成本、最高效益、最好质量、零库存进行生产和完成交货的目的。
2.2 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是准时生产理论的发展。其要求是:对于人、时间、空间、财力、物资等方面,凡是不能再生产中增值的就要去掉。具体的实现要求为:人力方面,设备在运行期,维修工不工作;设备维护期,操作工不工作,因此维修工应当被裁撤。但是这会对操作工的技能有了更多的要求,至少能应对一般的机器故障,以免耽误生产;空间方面,前后工序的车间应当尽可能的近或相邻,生产计划上严格同步;对于外协,要求按天或者小时供应所需配件,以最大限度缩小库存量。
精益生产工厂追求的目标是:尽善尽美、精益求精,实现无库存、无废品、低成本的生产。
2.3 敏捷制造
敏捷制造是一种直接面向用户不断变更的个性化需求,完全按订单生产的可重新设计、重新组合、连续更换的新的信息密集的制造系统。
敏捷制造的特点:
- 以强大的信息交换能力为基础的虚拟公司称为经营实体的主要组织形式
- 模块化、兼容式的组织机构和生产设施是企业在组织和技术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可以根据需求的变更进行重新组合
- 以紧密合作为特征的供应者、生产者与买主之间的联合网络
- 销售信息和用户使用信息可以直接反馈到生产决策过程中。
- 并行工程和多功能项目组是产品开发的主要方式和组织形式
总结以上:敏捷制造需要良好的柔性生产能力作为支撑。
2.4 并行工程
并行作业时一种对产品及其相关过程进行并行一体化设计的系统化的工作模式,其作业方式时,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从而加快工作的速度。串行工作方式则相反,使用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
并行工程是在信息集成的基础上进行的过程的重构、集成和优化,把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一些可拆分的串行作业转变为并行作业,通过协同作业和产品数据管理(PDM)系统,使多个系统工作组能够并行作业,从而缩短开发周期,减少了设计、制造、装配作业时的反复,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并行工程方法的实质是分层次的工作,通过宏观过程的分析和求解来缩小微观实际过程分析和求解的范围,因此宏观一定要充分而又不冗余。
2.5 约束理论
约束理论的来源是最优生产技术。最优生产技术的观点是:一个企业的计划与控制的目标就是寻求顾客需求与企业能力的最佳配合,一旦一个被控制的工序(瓶颈)建立了一个动态的平衡,则其余的工序应相继地与这一被控制的工序同步。
约束理论则是关于进行改进和如何最好的实施这些改进的一套管理理念和管理原则。
2.6 供应链管理
通常意义下的供应链管理(SCM)就是对企业从供应、需求、原材料采购、市场、生产、库存、订单、分销发货等的管理,包括从生产到发货、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终端的每一个环节。具体的实现方式通常是以某个具体的制造商位核心,将产业上下游企业进行整合,包括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商、下游经销商、物流服务商、产品服务商、信息系统供应商以及往来银行结合为一个整体,从而构成了一个面向最终顾客的完整供应链。
需要注意的是,在新的供应链定义中,顾客也作为供应链的一个环节,且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降低采购成本和物流成本,提高企业对市场和最终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这里在做一点说明:供应链评价的是供应链整体利得和损失,而不是其中个别企业的利得和损失。
2.7 客户关系管理
‘ 客户关系管理是通过将人力资源、业务流程与专业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最终为企业涉及的客户的各个领域提供完美的集成,以使得企业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更高效率地满足客户地需求,并于客户建立起基于学习型关系基础上的一对一营销模式,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客户满意度。
CRM既是一种管理理念,也是一套管理软甲和技术。(吐槽一句:某软件公司的HR系统真难用)
CRM应用系统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营销自动化、销售过程自动化和客户服务。其中,销售过程自动化的关键功能是账户管理、合同管理、定额管理、销售预测、赢利/损失分析以及销售管理。在销售过程自动化的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目标客户的产生和跟踪、订单管理和完成分析、营销和客户服务功能的集成。
营销自动化则进行高端管理销售,以及面向营销的客户数据仓库分析,甚至将客户活动数据和ERP数据关联起来,以便进一步改进营销策略。
CRM、ERP和SCM一起,构成了现代企业提供竞争力的核心管理工具。(但是,本系列文章不讨论CRM)
2.8 产品数据管理
后面再补充。。。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