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道德

       关于“科学道德”这个词并不陌生,不管是各类考试的作文中,还是媒体的曝光,但是一直没有引起过多重视,我想不仅是我大多数人也是这样。和很多事情一样,可能只有切身经历过才能有深刻认识;而此类事件频发,我想,一是学术造假等这类科学不道德行为的成本、风险太低,即不管是宣传教育还是法律层面的约束都还不够,这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希望早日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其次,是我们内地科学的精神和氛围还不够甚至是欠缺的,这个需要慢慢培养,需要每个人去践行。那日,听了教授的讲座,感触很大!莫说教授的教授知识的水平有多高,光是一个个生动而警人深思的具体案例,就足以警示大家,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也感谢学校有这样的课程安排,也感谢教授的精彩讲座。这学期我还选修了法律和心理健康的课程,上完课感触和收获也都很大:认为诸如此类课程,学校应该做好调研多多安排,很好的完成课程改革的目标。相比专业知识,这些知识不能很快的给我们带来收获,不能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但是,我认为,这些知识是能直接到达新的内心,触及心灵和人性的,对人之“真善美”、“人性”、“科学”、“合格公民”的培养相当重要,能够保障人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是保障一个国家真的强大的根本前提。因此可以说,“德育”、“科学精神”的教育利国利民、功在千秋,而魏教授的这一门课就属于此类之一。趁此完成作业的机会,简单谈谈学生自己在科学道德或是更大的科学精神的一些心得体会。

  以下是就老师讲座中谈的几大部分,结合自己情况的一些心得体会。

  老师讲座的内容总体上分为这么几大部分: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专业兴趣;坚持坚持再坚持;科学精神、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

      当初刚上大学的时候,不知道最初是听谁说的了,有种说法:燕大最好的专业是机械。但是直到现在,每有高考毕业生想报考燕大问报考建议的时候,我都会说这样的话:“学校哪个专业好和你没关系,而且学校这个专业好和专业本身好不好没有关系。”这个不用过多论述,道理很简单,但是却有很多人弄不明白这回事。事实上,排除个别的天才,再排除某个人真不适合学习某个东西的情况;事实也是,这都是小概率事件;大多数人只要踏实的深入某个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并且坚持下去,一定会发现其中的乐趣,如果像大科学家那样,坚持一辈子的话,在很多人眼中你也算是个“专家”了。这一点,与我所言,感悟特别深刻。

      我学习的专业是统计学,随着社会发展,学习一些计算机的知识也越来也必要。上文中提到的感悟特别深刻,就是关于我学习这些计算机知识的经验体会。在学习编程的过程中,只要肯迈出第一道步,并且坚持把代码写下去,写的多了自然会发现其中的乐趣;这是为什么呢?坚持写下去你一定会有收获,而收获带来的成就感会继续激励你学下去,我想很多事都这样,这是人性使然,和贪官一次侥幸没被发现继续坚持下去是差不多的。

      于我而言,我差不多知道自己的方向与理想。这一过程中会不断的遇到困难,但是坚持坚持就能过去了。

     目前,大陆论文剽窃、学术造假广泛存在,危害严重;我的一个观点是,不应该孤立地看待这些事件,至少首先应该把它放在一个大的环境背景中去考察,去挖掘探求其原因、相互之间的以及和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我认为,很一大部分原因和这块土壤缺乏科学精神有关系,具体到一个人上就是科学精神不足,而往往不是一个人的品质道德有多大的问题。如果严重欠缺科学精神的话就很容易发生科学不道德的事情。为此我专门查查了百科。以下是维基百科的关于“科学精神”词条的介绍:“科学精神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对于科学精神向来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一般认为追求认识的真理性,坚持认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是科学精神的首要特征。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等几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求实与创新。按照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的演讲,“有系统之真知识,叫做科学,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叫做科学精神。” ”读完词条简介,就会发现科学精神缺乏的问题的确广泛存在。国家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每个人真正的做科学,求真知。

 

posted @ 2016-11-30 22:08  coskaka  阅读(37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