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我的高二。

高二的最后几周,期末考前,彼时的我已经多次处于崩溃的边缘。但怎奈好巧不巧,那么多破防的事情堆积在期末考前,没有办法也只能说服自己把忧虑暂且抛掷脑后,咬咬牙挺下去先。考完期末考,一定要大哭一场,那时我想。

但当我真正考完这“史上最艰难的考试”之后,考前那些破防的事情好像自动被和解了。我好像没有理由,也没有心思在一个寂寥无人的深夜,回首千疮百孔的过往独自黯然神伤。只是每当回想起高二这一年时,心中总不免五味杂陈。或许这一年很多人都感觉和我疏远了,或许我确实变得内向了吧,但希望这篇文章——如果有幸有人读的话——可以帮你重新认识一下我吧。

其实在我看来,我上了高二之后是变得更加自由了——竞赛集训两个月每天若干小时的B站冲浪时间,极大地提升了我的艺术素养;晚自习期间一直做自己想做的东西,每天缺交两三科作业(没领单确实是个奇迹);周末躺在床上刷视频,一个人不知为何地傻笑着;上课或者自习期间擅自去机房看电脑,这些曾经只能在口嗨中出现的事情,这一年我统统干过,并且还成为了常态。或许有人说,我这是在浪费自己的青春,消耗本身就所剩无几的才华。的确,前不久偶然翻到初二写的一篇随想,那时初识世事时的文字还是深深震撼到现在的我了。我总是安慰自己,选了理科就是这样的,但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些不甘,毕竟多少可以被用来观察生活感受生命的时间,就这样平平无奇地随风消逝了。

本来我以为,上了高中之后我会一直这么内向下去的(我高一的时候同班的人都不太熟),直到我来到了1班。刚开始大家应该能感受到我是一个和1班氛围格格不入的人,在如此活泼的班级氛围之下,我却一直沉默寡言。最开始我甚至不知道怎么跟舍友说话,每天就做着自己的事情;后来或许也正是从神奇的8504开始,我学会了走出交际的舒适圈,去和更多的人打交道,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总是被动的一方,在我察觉到对方有要去认识我的意图之后,我便会被动地迈出自己的脚步。于是现在的我就很矛盾——有些时候就感觉很社恐,面对曾经玩得很好的同学却不知道怎样开口;有时又觉得不那么社恐,甚至还有点过于活泼了,以致于在公共场合有点不够矜持(。其实我也不知道我现在究竟是不是曾经的自己想要的模样,但我可以知道的是,每天走进教室的时候我不会感到莫名的恐惧,而是有了归属感,会有主动的意愿去做和班集体有关的事情。或许这样也就够了吧,也不至于被贴上内向的名号了吧!

不过遗憾也成为了常态,最遗憾的莫过于整个高二一年几乎没有参加过校园活动。不过似乎每一次在场下都能找到一个自洽的理由——体育毕竟是我的短板,体育节上场也自然成为了未曾设想过的事情,就连平时去打球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不过在热心同学的帮助下学会了打乒乓球!虽然我可怜的运动细胞让我只能会接球)。什么诗词大会啊,青春诗会啊,这些听起来就很高大上的活动,我也只敢在梦里设想它的模样(为什么还有人以为我能背很多诗啊)。科技节本来想走出这个舒适圈的,结果被告知程序设计大赛是给高一的()那就算了吧,反正日子照常过,只不过等到以后回首的时候,或许会在恍惚间发现自己的高中生活少了一点彩色的光芒。

总有一种感觉,就是人在上了高中之后仿佛真的变自由了一些,或许是我初中太紧绷了吧。我开始慢慢的增加自己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不管是从短视频或者公众号或者热搜中获取信息,还是在放假的时候出行旅游,都让我感觉和以前不一样了。让我印象最深刻也是最搞笑的经历就是五一在上海的黄浦江边学会了骑车,没错我直到十七岁半了才会骑车()。还有三月份去新加坡,成为了我五年以来第一次出国。其实我觉得出行的意义或许并不在于去某个特定的地方,一路上遇到的人,经历的尴尬有趣的事情,这些点点星光汇聚成的日常,才是若干年之后的回忆中最珍贵的画面吧。

诶,一不小心,写的有点欢快了。上面的文字,虽然平平无奇,对于很多人来说也不算什么稀奇的经历,但对于我这种不追求什么轰轰烈烈,只喜欢慢度日常的人来说(说白了就是懒),这样看似平淡的时光里已经蕴含着我几乎追寻的所有美好了——如果还能在某个闲暇的午后或者寂静的深夜读读书,那就更好了。但其实在下学期的后半学期,多少事情,在我毫无防备的时候,一件又一件猝不及防地闯入我的生活。我曾无数次认为这样的日子应该要到头了,但没想到命运未曾停止过他的玩笑,直到期末考前才肯略微收手。我不知道应该怎样正视,千疮百孔的心灵和浑浑噩噩的生活。所幸生活依然有希望,一天天地支撑着我走下去。于是我高中的前两年就这样画上了一个并不算完美,但也算勉强凑合的句号。

好像并没有学习上的总结,但确实也没有啥好说的,唯一想说的就是我一整个高二都一直在怀疑我是不是选错科了。但说归说,真让我改我也不知道还有啥科可选的,或许我应该在一年以前就认识到生物有多难学吧(苦笑,但我觉得化学也一样难学)

我好像不太会给一篇文章写一个像样的结尾,不过这也正如青春的有始无终。那便祝你,祝我的生活,都能在灿烂盛开或者是平淡有味中找到自己,找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