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D.Grind 读后感

by 陆元伟
    将近3周的时间,中间停停歇歇,终于把这本小书读完了。在读博士期间,Philip可谓是一波三折,体会到了暗无天日的失败与彷徨,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和极有价值的经验。我相信Philip在这段经历之后,不管是技术还是心智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作为一个正准备申请Ph.D的学生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透过它,我可以部分地想象到博士的生活情景。
    首先简单回顾一下剧情;
    第一年,Philip刚入学,找了一个和自己研究哲学(pragmatism)匹配的导师,在实验室干了一年,基本上属于埋头编码,做老师指定的工作的类型,最后在截至日期前几天才和研究组一起写好一篇文章,果断被拒。Philip称第一年为"downfall"。
    第二年,Philip不想重蹈第一年的覆辙了,自己努力地想去寻找新的idea,但是苦于没有条件只能搁浅。期间Philip和HCI的研究人员合作了一篇论文,这让Philip知道了什么样的文章更容易被发表以及"insider"的重要性。
    第三年,Philip回到原来的实验室,该进了Dawson的方案,但是这并没有让Philip的毕业必须发表的论文有下落,相反,这个过程让Philip看清了研究界的现实,产生了出走了想法。
    Intermission,这期间Philip来到MSR实习,短短3月发表了3篇top conference文章,这让Philip感到insider地重要性。这期间Philip又有了一些新的idea。但是大体的框架还是在怎么提高程序员的效率。
    第四年,Philip很粗糙地实现了一下自己的idea,但是最后无疾而终。从这件事Philip体会到研究的项目和实际能用的项目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而Philip自己更想做一些真正让大家能用的工具,这为最后Philip放弃在学术圈发展打下了伏笔。
    第五年,这一年Philip爆发了!前面的积累和Philip把小idea放大的眼光让他得以发表多篇论文,为其顺利毕业增加了重要筹码。Philip开发出CDF之后并没有结束,而是保持了对CDF的更新与维护。这也看出Philip与学术圈做事风格的很大不同。
    第六年,Philip终于毕业了。经过几万小时的Grind之后,Philip终于涅盘。
    纵观Philip这几年Ph.D.的经历,我有如下几点感悟:
    1.在做一个项目之前,idea一定要想好,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2.反复地反思是很关键的,不管是成功了还是悲剧了,有反思才能避免不会踏进同一条河流;
    3.与人的交流时很关键的,包括自己的导师,会议上的业内人士等等,你不知道谁什么时候就能帮上忙,埋头苦干真的不可取;
    4.时不时地和别人讨论一些问题会得到很好的灵感;
    5.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idea只有在实现之后才是meaningful的,这提醒我基本功的重要性,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没有办法把idea付诸实施。
    最后,Philip在Epilogue里面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Was it fun?" Philip给的答案是:"It was fun at times, but more importantly, it was fulfilling." 看来,Philip真的是从这段炼狱中得到了很多收获。这让我很憧憬未来的Ph.D.生活,我希望自己也能有一段充实,有意义的Ph.D.经历。

posted @ 2012-08-23 14:57  code连锁店  阅读(235)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