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预研sentinel的教训

最近领导分配研究sentinel任务,让我去研究一下以及实现,当信心满满的拿着研究成果交差时....

 

通过此事,有以下感悟,同时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需要反思总结  : )

第一次交差成果:

  1.研究了sentinel开源版本的实现,以及收费版本的实现,在本地可以实现预期效果;

  2.对开源版本的不足功能进行了扩展,与补充

  3.整理出开发版本的开发流程,代码逻辑与使用收费版的逻辑

第二次交差成果:

  新增:比较开源版本与收费版本的差异,以及优势对比的Excel;

  新增:开源版以及收费版研发工时评估

第三次交差成果:

  新增:(1):个人建议以及理由

     (2):分析现有项目,哪些项目需要加上sentinel监控,哪些不需要,理由分别是什么;

     (3):使用开源版本的方案部署,从研发到线上,需要注意的点,是否可实行

     (4):使用收费版从研发到生产环境的流程,每个点方案的可行性

     (5):由于收费情况在一次评审讨论是有部分问题,联系阿里客服咨询清楚;

     (6):分析对现有程序的影响点

     (7):使用收费版预计费用

 

结论以及领导希望看到是什么:

  (1):方案可行性

    即方案是否可实现,实现的难易程度,是否需要投入大量开发,开发工时评估;

  (2):如果有多重方案

    最好拉一个Excel表格将多种方案的优缺点对比

  (3):结合现有业务分析

    根据现有业务,分析是否所有的业务都需加上,还是分期去做,这样做的影响点是什么,如果出问题是否可控;

  (4):费用

    如果涉及费用,根据业务分析需要对费用有大概的评估

个人总结:

  研究某一技术,不仅需要研究它的实现以及代码层面的整合,跟多的是需要结合现有场景的一个分析,站在整体架构与业务上去看这个问题,以及在测试环境、准生产环境以及线上执行部署,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考虑清楚,费用估计,工作量估计,这也是领导希望看到的一个东西;需要的是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预研性解决方案需要有的东西:

  1.方案可行行,是否可实现

  2.结合现有业务分析(影响点,以及那些业务需要去做)

  3.多重方案的对比

  4.结合现有业务,每种方案研发、测试、线上部署是否有影响

  5.结合业务,个人建议

  

  培养个人的全局观,站在架构以及项目可行性上去分析,不要仅局限在开发的角度;

posted @ 2019-10-24 18:04  zlAdmin  阅读(308)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