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立/保持时间等的参数化时序分析

 

说明

     本文源自作者读研期间的一份作业报告,主要基于建立时间、保持时间等时间约束参数推导时序分析公式,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因时间久远,某些实验数据和理论推导可能存在缺失,且难以回忆。若对读者造成理解困难,还请见谅~

     相关实验参见以下两篇文章:

     采用流水线技术实现8位加法器

     Stratix内嵌存储器测试报告

 

 

一  基本概念 

     建立时间(SetUp Time, tsu):触发器在有效时钟沿来到前,其数据输入端的数据必须保持不变的时间;

     保持时间(Hold Time, th):触发器在有效时钟沿来到后,其数据输入端的数据必须保持不变的时间。

     输入信号应提前时钟上升沿(如上升沿有效)tsu时间到达芯片,这个tsu就是建立时间。如果建立时间和/或保持时间不够,数据将不能在这个时钟上升沿被打入触发器。如下图所示:

 

图1  建立时间与保持时间

     设时钟上升沿位置为t,则数据最短持续时间段为(t – tsu) ~(t + th)。

     补充一点,Quartus里定义tsu、th为:

tsu =  <pin to register delay> + <micro setup delay> - <clock to destination register delay>

th  =  <clock to destination register delay> + <micro hold delay> - <pin to register delay>

      可知,对于特定的路径,tsu + th = MicrotSU + MicrotH为常数,这也就是数据最短持续时间。其中,MicrotSU/MicrotH指触发器内部固有建立/保持时间,典型值一般小于1ns。

     注意,文中建立时间和保持时间均针对时钟而言,在进行时序约束时所指的就是这种;而有些书籍中建立时间和保持时间的概念针对信号而言,所指对象不同,分析结论可能完全相反,请勿混淆。

 

 

二  时序分析

2.1 实验一非流水线加法器

     打开adder_nonpipe.tan.rpt或Processing->Compilation Report时序分析报告,简化如表1所示:

表1  8位加法器(非流水线/FPGA)时序分析之简表

          Type

     Actual Time

            From

               To

   From Clock

   To Clock

Worst-case tsu

3.391ns

inb[1]

tempb[1]

--

enable

Worst-case tco

8.291ns

sum[4]~reg0

sum[4]

enable

--

Worst-case th

-2.399ns

ina[2]

tempa[2]

--

enable

Clock Setup: 'inclk'

period=2.369ns*

tempb[0]

sum[7]~reg0

enable

enable

     注:

  1. ..ns* 对应fmax=422.12MHz,实际时钟周期为10ns,占空比为1:1。
  2. tco: from clock "enable" to destination pin "sum[4]" through register "sum[4]~reg0"
  3. tsu取最大值,得数据最前端(ina 8路并不同步);th取绝对值最小者,得数据最末端。

     实际最大建立时间和最小保持时间如表2所示:

表2  8位加法器(非流水线/FPGA)时序分析之tsu与th

Actual Maximum tsu

Actual Minimum th

From

To

第一周期内数据位置

3.166ns

-3.056ns

cin

tempc

1.834ns ~ 1.944ns(高)

3.138ns

 -2.399ns**

ina[n] (n=0..7)

tempa[n]

1.862ns ~ 2.601ns

 3.391ns**

-2.550ns

inb[n] (n=0..7)

tempb[n]

1.609ns ~ 2.450ns

     注:..ns**为worst-case情况下的tsu/th时间。

     初始化波形如图2所示:

图2  8位加法器(非流水线/FPGA)时序分析之初始波形

     仿真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8位加法器(非流水线/FPGA)时序分析之仿真图

     注意:

     1.  对于某些输入数据,cin、ina、inb可以更“窄”。如:

          cin:  1.844ns ~ 1.850ns

          ina:  1.948ns ~ 2.601ns

          inb:  1.619ns ~ 2.450ns

     结果也正确,但并不能保证对于所有输入,输出均正确。

     红色ns时间不可越界,时间精度为0.001ns。如cin取1.845ns ~ 1.944ns时,输出不正确。

     所以,对于建立时间/保持时间确定的数据时间段为(t – tsu) ~(t + th),宜宽不宜窄。

     2.  图3中第一个时钟上升沿为5.0ns,下降沿为7.632ns(原时钟下降沿在10ns处)。当时钟下降沿设为7.632ns之前(如7.631ns)时,输出数据正确,但却延迟了两个周期,相当于第二个时钟周期内并未采到数据,直到第二个时钟上升沿到来时才采样输出。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不过,这种脉宽不同的时钟在实际中似乎并无意义。时钟脉宽可以非常窄,但是各个脉宽不同的话,输出不可预料。

2.2 altsyncram测试实验

     altsyncram宏单元结构如图4所示:

 

图4  altsyncram宏单元结构

     此处给出宏单元结构,是因为我在做仿真时序分析时,想当然地认为outclk对输入地址和数据采样并输出(读出)。其实图4中清楚地表明,只有inclk上升沿采样锁存读/写地址和数据,经过一段延时后由outclk上升沿触发输出——outclk的功能类似读使能信号!

     时序编译报告如表3所示:

表3  altsyncram读写测试时序分析之简表

Type

Actual Time

From

To

From Clock

To Clock

Worst-case tsu

3.523ns

addr_a[1]

porta_address_reg1

--

inclk

Worst-case tco

7.818ns

altsyncram|q_a[5]

q_a[5]

outclk

--

Worst-case th

-2.346ns

data_b[7]

portb_datain_reg0

--

inclk

Clock Setup: 'inclk'

period=3.438ns*

porta_datain_reg7

porta_memory_reg7

inclk

inclk

     注:

     1. ..ns* 对应fmax=290.87MHz,实际时钟周期为8ns,占空比为1:1。

     2. tco: from clock "outclk" to destination pin "q_a[*]" through memory "altsyncram0: inst|altsyncram: altsyncram_component|altsyncram_8982: auto_generated|q_a[*]"                                                                                  

     实际最大建立时间和最小保持时间如表4所示:

表4  altsyncram读写测试时序分析之tsu和th

Actual Maximum tsu

Actual Minimum th

From

To

To Clock

 3.523ns**

-2.626ns

addr_a[n] (n=0..7)

porta_address_regn

inclk

3.510ns

-2.400ns

addr_b[n] (n=0..7)

portb_address_regn

inclk

3.429ns

-2.605ns

data_a[n] (n=0..7)

porta_datain_regn

inclk

3.383ns

 -2.346ns**

data_b[n] (n=0..7)

portb_datain_regn

inclk

2.640ns

-2.475ns

wren_a

porta_we_reg

inclk

2.825ns

-2.660ns

wren_b

portb_we_reg

inclk

     注:..ns**为worst-case情况下的tsu/th时间。

     如前所述,inclk上升沿采样锁存地址和数据,经过一段延时δ后由outclk上升沿触发输出。δ的最小值近似等于电路内部最小时钟周期,即

δmin = Shortest clock path from clock "inclk" to destination memory(2.875ns)

            + Micro clock to output delay of source(0.420ns)

            + Micro setup delay of destination(0.131ns)

            - smallest clock skew(-0.012ns)

        = 3.438ns

     而从outclk上升沿到输出寄存器输出数据的延时即为tco,即最大延迟为7.818ns(最小延时则为6.906ns)。

     仿真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altsyncram读写测试时序分析之仿真图

     inclk、outclk都是上升沿触发,与持续时间无关(即时钟脉冲可以非常窄)。

     此处未考虑极限情况。其实 tsu、th、tco等参数就描述了所谓的“极限读写”,而tco指示了与时钟触发沿对应的输出(比照输入输出时很有用)。

     分析b路数据。第n个时钟上升沿用inclk_n/outclk_n表示,数据和地址内容用signal_b'x表示(如data_b为2时表示为data_b'2)。时钟有效沿之后δ时间处称为δ临界点。

     当inclk_1来临时,锁入data_b'1和addr_b'1,并在δ临界点之后检测到outclk_2,延时tco时间后输出q_b'1。

     当inclk_2来临时,锁入data_b'3和addr_b'3(注意理解tsu和th),并在δ临界点之后检测到outclk_3。但inclk_3也检测到outclk_3,故更新输出寄存器的输入,并延时tco时间后输出q_b'5。这也意味着要达到连续读写无误,必须在inclk_n的δ临界点之后与inclk_n+1的δ临界点之前这段时间内检测到outclk_n。

     后续数据分析原理同上。注意,时序分析时必须考虑tsu和th,切忌单看波形想当然。

 

     下面考虑极限读写:

 

图6  altsyncram极限读写时序示意图

     如图6所示,输入数据a和b的持续时间段为由(t – tsu) ~(t - th)确定。

T  = tsu_a – th_b

T' = tsu_a – tsu_b

head_a2 = t2 – tsu_a

               = t+ T – tsu_a = t+ tsu_a – th_b – tsu_a

               = t– th_b

head_b2 = t2 – tsu_b

               = t+ tsu_a – th_b - tsu_b = (t– th_b) + (tsu_a – tsu_b)

               = head_a+ T'

     在T时间内,数据a的前端(head)最靠前,数据b的末端(back)最靠后。当这个head/back分别是所有输入数据的最前/末端时,就得到了极限情况下(Tmax)的时序图。只有满足这个时序要求,才能达到最快速的正确读写。

     极限读写仿真结果如图7所示:

图7  altsyncram极限读写测试仿真图

     其中inclk、outclk时钟周期均为1.177ns。按“读写周期指连续进行两次读(或写)操作所需要的最小的最短时间间隔”的定义,取1.177ns为写周期。

     仿真波形正确,只是会出现如下警告(影响未知):

     Warning: Found clock high time violation at 6.45 ns on register "|altsyncram_test|altsyncram0: inst|altsyncram:altsyncram_component|altsyncram_8982: auto_generated|q_a[7]~_SIM_0PORT_B_READ_ENABLE"——(这是因为fMAX超过芯片最大工作频率,时钟的high/low电平持续时间不够)

     Warning: Simultaneous write to memory block address 0 at time 6.89 ns in vector source file -- data is invalid in memory block

 

 

三  总结建议

     将时序分析相关概念弄清楚后,结合编译报告中Timing Analyzer项,得到tsu、th、tco等时序参数,再调整波形做仿真试验,将理论分析与实践相比照,互相验证。仿真时可以先做功能仿真(前仿真),其特点是不考虑电路门延迟与线延迟,主要验证电路的功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然后进行时序仿真(后仿真),主要验证是否满足时间约束关系、延时、最大工作频率和消耗的资源等。我在做altsyncram读写测试时,所采用的波形与师兄完全相同,以期重复他的结果。但很快发现,师兄并没有做时序分析,而是“1纳秒1纳秒试出来的”,这种具体的“数字试验”与选用器件密切相关。比如我把inclk时钟周期也设为6ns时,输出与师兄的结果有出入,甚至输出从未写入的值。后来才明白,当周期为6ns时,输入数据无法满足tsu要求而出现亚稳态(Violating the setup or hold time on the address registers could corrupt the memory contents),改为8ns后输出相符。可见不同的器件时序结果有所不同,但其时序关系是一致的。基于这个认识,我在做读写测试时采用“参数化分析”(tsu、th、tco等时序参数)的方法,这样即使更换器件,也不影响分析结论。

     对于延时不明显的简单电路,可以不考虑时序分析。但当涉及多路寄存器时,一般要进行细致的时序分析,以求设计出来的电路满足时序要求。时序分析时要特别注意三点:其一,必须考虑tsu、th、tco及tpd等参数,不要局限于你所看见的仿真波形,要知道存在大延迟时,时钟沿采到的数据很有可能是之前输入的数据!其二,必须对器件电路或程序对应的电路布局有个整体认识,明确各端口信号的关系,这样可以避免很多不该出现的错误。其三,做到前两点后,做极限测试时建议采用“参数化分析”的方法,因为“1纳秒1纳秒试出来的”的结果往往过于依赖环境变量(如所选器件),调整过程也很麻烦,同时也容易造成实践与理解偏差(前者比如RAM的阵列结构决定了地址线高低位的读取有快慢,从而导致特定地址如5'b10000“试”出的时序结果,对于其他地址如5'b00001却不适用;后者就自不待说了)。

 

 

四  附注

     1. 大部分外围器件的读写周期在50ns以上。即便是最快的静态RAM,其读写周期也在8ns左右。而ROM的速度一般远远低于RAM,其访问周期一般为100ns~200ns。

     采用MOS工艺的存储器,存取周期数为数十至数百ns,而双级型RAM存取周期最快可达10ns以下,一般存储周期略大于存取时间,其差别取决于贮存的物理实现细节。

     但对于FPGA内置RAM,读写周期似乎可以达到一两纳秒。

     2. Matlab小程序(便于计算)

 1 clc,clear all;
 2 N = 2;
 3 DataParam = [3.523,2.626; 3.510,2.400; 3.429,2.605; 3.383,2.346; 2.640,2.475; 2.825,2.660];
 4 Interval = max(DataParam(:,1)) - min(DataParam(:,2));
 5 ClkPosedge = max(DataParam(:,1)) + [0:N-1] * Interval;
 6 for idx = 1:N
 7     idx
 8     Clk = ClkPosedge(idx)
 9     DataElapse = ClkPosedge(idx) - DataParam
10 end

 

 

posted @ 2014-06-13 14:42  clover_toeic  阅读(261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