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就完了——冲刺收尾总结

这个作业属于哪个课程 https://edu.cnblogs.com/campus/fzu/SE2020
这个作业要求在哪里 https://edu.cnblogs.com/campus/fzu/SE2020/homework/11583
团队名称 冲就完了
这个作业的目标 收尾总结

一、自动化单元测试的截图和结果

二、小程序推广应用的宣传图片

三、组长对小组整体项目的完成度,完成情况的总结

本次任务完成度相对较高,除了因小程序开发限制“社交”功能的原因未能将“虚拟健身房”的页面上线,其他内容都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组长本人对这次的完成情况十分满意,没有辜负大家一起努力20多天的成果。

四、个人总结

组员1:高兴(组长)

  太史公云:“桃李不言”。其意应指,凡所经历之事,无法全然以言语道明。今评价自己或是自己评价,也应是看我这些日子以来,做了什么,而不是说了什么——因此我是抱着给多年后的自己月读的心态来写的。有些事情,经过时间的荡涤,沉淀下来,所行之事,会比我一贯擅长慷慨陈辞,容易听到回响。

  按照时间的顺序,先是个人编程和结对编程。这两部分作业时间紧,任务重。我没有项目的经验,编程能力不够,除了常规的“熬夜”、“问同学”、“面向CSDN”这一套组合拳之外,我给自己安排了一个“40节前端”网课的任务——因为队友靠不住,我只能靠自己。在第一次结队编程的时候,我用一周时间刷完了40节的尚硅谷的前端网课。当时学的很执着,我从起床到睡觉前都在看,甚至有一天上床忘了关掉视频,一觉醒来流量突破20G,直接给我发了限速警告。不过这原本是给第二次结队编程的作业做的准备,但后来的小组编程却派上了不小的用场。

  虽然结队编程很不成功,几乎都是自己一个人做,每次评分也多有不理想的地方。但值得开心的事情是,我中期结算的成绩还是勉强来到了前50%的行列。几经波折之后,如愿和黄泷、黄明浩、黄颜熠、吴鹏辉他们几位,成立了新的小组。

  成立小组后,我做了这样一些事情。前期,我安排了内建活动——地址选在了“福友阁”这个环境优雅的地方——其目的就是营造一种友善的小组文化,并且先声夺人,尽早地将团队成员团结起来。中期,我安排过3场额外的“会议”,意图就是在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帮助组员发现自己的问题,进度落后的敦促其及时赶上——保证我组绝不出现任何一个“状况外”的角色。当然,仅仅面上开会肯定是不够的,我还给每个人写过多则300字,少则50字左右的评价,通过QQ私聊发给每一个组员——这是“由面到点”。关照组员贡献分得分情况的同时,我在言辞中会给予适当的鼓励亦或是批评指正,然后更精确地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这一条到后期甚至演变成了,组员不会做某个任务,那我就先教他做一遍,然后让他自己从头再做一遍交给我。毫无疑问,这种“奶妈式”的组长要承受的精神压力极大(有时候还得照顾组员的情绪问题),但这种辛苦值得,这其实给我们组成员心中悄悄立了一个更重要的主心骨,即“个人对项目负责”的使命感。

  我一直和我的组员们说这样一段话,“你们每个人不需要对谁负责,只要能对你自己负责,每一次交上来的成功能使自己满意,我作为组长就没有任何要求了。”我事必躬亲、细致到每个人的这种努力、坚持,使得我们组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不管任务大小、多少,能保证每个人都分摊到工作——而不是将任务草草安排给个别人,其他人既无法参与动手、也无从体验学习。

  不过作为组长,我做到这种程度其实别人是未必能理解的。我对自己的定位是,代码能力上要一技之长(前端狂刷40节课成果不凡),能在这个方面带领组员参与。自己的组员,要了解他们每个人的长处,关心情绪的波动,更好地分散压力。保证良好的组内环境,组织好组员分配任务的同时,不要让组员在比如“场地”的问题上浪费时间。

  所以我在后期编程时,将这些统统都付诸实践了。其一,前端10多个页面,有6、7个页面是我单独修改或是一边教一边改修改完的(有一个算合作修改的)——2周冲刺,每天晚上花3小时,一直调,后面熟练了稍快一些。其二,任务分配上,哪怕再恐惧任务,我都会发私信、打电话请人来开会,给他们安排适合水平的任务,保证组员公平选择的权利、有学习编码的机会。其三,杂事上面。我托几位好心的马院老师帮忙,借到马院402会议室作为我们的编程基地,晚上太晚了还有老师送一些零食给组员“加餐”,我自己也自掏腰包让组员们一起喝了一回奶茶——就是为了给组员始终有一个不错的编程环境(比食堂干净、有wifi、还能插电充电、可以到晚上24:00)给组员保持一份好的编程心情,让大家不惧困难,齐头并进。而且从最后的结果上来看,我们也的确做到了,没有辜负作为组长的关心、一直以来操劳的心血,我作为一名组员,已经十分满足。

  至于短视频vlog的工作,不算是工作的重点,我因为自己有些经验,便全权代劳了。从拍到到选到剪到后期特效,都是我一个人打包干的。其目的并非显示我个人拙劣的剪辑技术,只是我觉得这些视频也许是代表我们小组,“曾经一同走过的”美好记忆,我只是一个合适的记录者,替大家更方便地记录下这些笑容罢了。

  当然了,还有每次的展示ppt,这次的博客园等等。我曾经为此而通宵达旦(5:00迎着日出上床睡了2h),曾经为了展示而多次失眠,不过这些应该会随着所谓的“软工定制疲劳”逐渐消失吧。

  嗯,仔细想来,本来是想以我做了很多很多,也得到了等价的收获为总结的,现在想想还是算了。用一种释然的心态来看的话,我最大的收获肯定在于收获了我自己本身吧。引用古人说的一句话——君子外则修身,内则养性。其意思就是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我觉得在这样一场面包与牛奶、理想和现实的经久较量之后,我的身心已经得到了更臻完美的淬炼了。我已非常满足。

组员2:黄泷

  从个人编程到结对编程,再到现场编程,最后到团队编程。说短不短,说长不长,在这短短的几个月里,有开心、有压力、有崩溃、有过种种想家的感觉(呜呜呜,真的有时候太难了),不过现在回头看,这几个月是我2020年最充实的几个月,也是收获最多的几个月。不仅仅是知识,更收获了一群快乐的人。

  在这几个月中,第一次使用原型设计软件(墨刀)、第一次接触单元测试工具(mocha)、第一次写成一个属于自己的网页、第一次实现一个微信小程序······曾经,我一直吐槽大一大二学了个啥,感觉和未来工作没啥关系,但经过这次软工实践,我慢慢明白,所有你觉得现在没啥用的理论知识(语言的基础知识、软件开发模式等等),在未来会为你的奇思妙想提供基础(软工实践真不错,让我无限接近于未来工作)。同时计算机这个行业,真的是学无止境的,无限的面向百度编程、无限的查看文档,不过,只要坚持都会好起来的。我可怜而又稀少的头发啊,我对不起你。

  回顾这几个月的编码过程,内心的心路历程是真的山路十八弯。软工刚开始的时候,我还天真的以为和大一大二的实验课,差不多,就打打题,ac一下。直到个人作业开始,我才意识到事情不简单。有一说一,个人作业真的让我有点痛苦,第一次接触到json文件和命令行的解析,还好那时候助教有给个代码,给了点启发,不然真的会裂开。然后逐渐去优化程序的速度,在过程中,也学习到了许多花里胡哨的优化方法,收获还是不错的,感觉自己也不是很差(然后就有点飘起来了)。结对编程的时候,好在有我的队友,两个人一起编程,互相交流想法,互相提出意见,那种感觉简直了,妙不可言!从原型设计到网页组件的选择,再到后端整个web页面的实现。两个人的配合,默契,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舒服的感觉。hmh牛批。感觉我越来越像个程序猿了。团队编程中,大家一起设计界面,大家一起负责前端,一起学习进步,一起熬夜编程,让我深刻感受到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不过,在团队编程中,我是内心是最崩溃的,一边迎接着考试洗礼,一边还要搞软工,太痛苦了。一度想辍学回家,呜呜呜,在这里实名diss uni-app,这个东西是真的无语,文档写的跟鬼一样,网上信息还少,只能硬着头皮去写后端代码。还有就是网上的一些博客太老了,写的方法早就被微信放弃了。导致在真正拿去分布的时候才发现这个致命的错误,还好后面能够换成云函数修改。所以,在一个软件的开发中,前期的准备真的很重要,不过这也是团队编程给我们小组每个人的宝贵经验吧。

  总的来说,虽然一个软件的实现可能很困难,但是在一群人的努力下,一点一点的总是会完成的。在这过程中,可能会有压力、有困难、有想放弃的想法·······不过你要相信自己,要相信团队,一起努力总会过去的。想想一群人编程中的快乐、想想一群人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的氛围、想想不久之后产品的分布·······感觉一切会好许多,加油!软工人!

组员3:黄明浩

  从10月18日分组表出来,到12月6日这份收尾作业截止,我们小组经历了整整七周的相处与共事。这确实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在过去的四个学期中,印象中从来没有一个专业课要求组队完成项目的。况且我也早已从学长学姐处听说,作为“折磨王”的软工团队项目很可能是我能在必修课内接触到的最难的项目了。因此,在团队组建之初,当然也有期待,但畏难情绪确实也不少。个人方面,自己过去只满足于学会课内知识,课外的技术学习永远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直到软工课的个人和结对作业才开始接触“做中学”的模式,然而还是几乎什么都不会。团队方面,先行组队的五个人中并没有技术上的大佬,而分配的队友我也并不熟悉他们的性格与技术水平。我对团队项目的期待值一度很低。

  然而七个星期过去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就在昨天晚上,我们的小程序已经正式上线。虽然bug很多,界面略粗糙,交互逻辑也不太行……但是,我们做!到!了!不管它的问题有多少,看到它在真机上跑成功的那一刻,看到它通过审核正式上线的那一刻,那种喜悦与自豪真的掩盖不住。这里真的要感谢小组内的每一个人。从最初的选题,到原型设计,到文档撰写,再到编程开发、上线运行,纵然每个人水平不同,任务难度不同,但全员参与。每一步,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血,都是我们团队协作的结晶。当然我们之间也有误解,也有分歧,也有真的想骂人的时候。但是,看到大家每天按时参加会议,每天集体编程到晚上10点、11点,还有每次阶段展示前明明有考试还一起熬夜,都让我屡屡感到,和大家一组,真的幸运!也希望我们的“革命友谊”能够长长久久!这里特别感谢组长GX,始终统筹全局,默默付出了很多,是一名优秀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而且像制作vlog和找场地这样的任务基本都是一个人完成的,前端任务还没少做,或许他是我们组最近见过凌晨四点的福大最多的人了。作为后端小组成员,也要特别感谢同为后端的HL、HYY、WPH几位同学。到项目中后期,考试繁多、进度滞后,我一度非常烦躁和懈怠,即使是对着屏幕,我也往往在摸鱼,产出效率极低。但他们责任感极强,技术力更强,终于让我感觉到“再不干点活就没活干了”……惭愧惭愧。从他们身上,我真切地学到了团队精神、责任感与不放弃的精神。

  再谈谈项目开发本身吧。我们是按照某大佬的建议选择uni-app开发,其优势是可以实现app、小程序的跨平台。但项目做下来,说实话感觉它相对于微信小程序原生开发并没有更简单(当然比app原生开发要容易),仅仅是做小程序的话并没有发挥它的优势。相反因为推出时间较短,又是小厂产品,无论是文档还是讨论帖都比较缺乏,而且还要处理搬到小程序上可能出现的个别布局不一致问题。因此如果没有跨端需求或者项目比较正式的话,个人并不太推荐使用。基于这个原因,可能我从中学到的能够迁移到未来项目的技术能力并不是太多。后端方面采用云开发着实省了不少事,没有太难的部分,基本上各平台现学即可。前端对于Vue.js的认识倒是深入了不少。此外GitHub团队实战也是头一回,遇到了各种各样自己试不出来的坑,也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其实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学到这些也不错了吧。无论如何,快速查看文档、学习新技术的“做中学”能力是实打实的提升了。通过这次项目,我也意识到了团队项目的进度管理与合理分工是多么重要,当然这还是需要经验的积累了。

  最后,如果要挑一个最大的收获,我其实觉得是我们的组名。我希望自己,不管未来在学校、在职场遇到多大的困难,接到多难的任务,都能不再畏惧、不再轻言放弃,冲就完了!

组员4:黄颜熠

  在学习这门课之前,学长学姐们就笑着说:可以看到新的小伙伴受到软工的折磨了。当时想,一整个小组,不阔能搞不定!但是之前都没有开发经验,慌的一批。然鹅,从第一次个人作业发现,欸嘿!是纯Python优化,有啥优化手段还是略知一二,自信心+1。两次结对作业,就是原型设计和Web的实现,一下就是触及知识盲区的地方,突击了一下,原型设计就是用墨刀拉拉组件,设设点击事件,好像也不是很复杂,自信心+n!Web这个就是真正的前端设计了,我要用啥组件,输入框读入的数据是JSON格式我要咋子处理,element-ui生成树的数据我要怎么插入,这插入怎么这么多Bug!还要关联树!没想到这么快就要熬夜了,原来自己还有这么多东西要学,离一个合格的程序员还差这么远……还好队友给力,把HTML和CSS基本搞定了,自信心=0。终于熬出来了准备组小组了!难得的项目经验,这可得大干一场!第一次讨论虽然历经波折,还是确定了我们的健身小程序Immediate!也是在这时候发现,团队统一还是挺难的~需求文档也是七嘴八舌的,自己也不确定,我们还是互相鼓励,毕竟万事开头难。磕磕绊绊开始coding了,经过大佬推荐使用uni-app,经过不断努力,大家互帮互助,一个一个前端页面出现,一个一个数据出现在界面上,最后前端页面越来越好看!!最终小程序审核成功的时刻,才是我们所有人都释怀的时刻。

  我总是在抱怨怎么一直做自己不会的东西,这么多东西要学,我们又不专业,压力这么大。我们十一个人做出来的风格各异,我自己参与了三个页面的设计,有时看着做出来的版本,想要改变它却又无能为力。软件工程虽然复杂,但是这可能是第一次自己接触以后工作的实质内容,这不仅仅是个人自学能力,信息搜寻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考验,更是对自己意志力和主观能动性的磨练。无论是一片空白,面向百度,面向Github,这也是知识内化的过程,是每一个程序员的必经之路。纵使有抱怨,有争论,有颓废,在我们组长的英明领导之下,我们每个人都发挥自己最大的努力,每一个Bug的解决,都是对自己的一次肯定,都是一次意志力提升的结果。当我们所有人的精神力量汇聚在一起,我们的团队才能披荆斩棘,铸就我们的丰功伟绩,达到一个新的里程碑。我很幸运能拥有这么可爱又机智的队友,使我不仅收获了磨练,收获了成绩,更收获了真挚的友谊。

组员5:吴鹏辉

  回顾一下软工这门课程的历程,实在是经历了太多,学习了太多,思考了太多。

  软工开课之前,我是一个只懂一点点理论知识的小白,跟程序员根本不搭边,更别说要做出什么有用的东西来。从第一次个人作业开始,就开始了自己吸收知识的漫漫长路。第一次编程作业让我学会了python的一些语句和json的用法,现在回过头来看的话,这个作业真的是如此简单,可当时却让我头皮发麻。

  之后是结对编程。和黄颜熠好兄弟一起做了原型设计和家族树的网页设计,黄颜熠除了专业知识过硬和代码能力强的优点之外,最让我感到佩服的是永远乐观的心态和不言弃的精神,给了我一些思考和感悟。最后我们两个的结对编程的成绩还算可以,也是要感谢黄颜熠好兄弟,为我们的结对编程付出了许多。

  最后就是我们的重头戏,第六组冲就完了。先不提软工的东西,首先要说的是组里的好多同学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高组长能力强点子多,黄泷黄明浩做事扎实,其他同学也有各自的优点与长处。我们整个组的努力,汇聚成了最后的Immediate小程序,总的来说达到了我们的预期。在组队编程的过程中,我学习了vue和uniapp的前后端编写,算是体验了一下程序员的日常。虽然过程很苦,但结果是甜的。非常感谢各位同学的齐心协力,让我们的软工生活有趣而且值得。同样的,在最后的展示课上,我也看到了许多其他组的优秀作品,有许多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可以看到大家都在最后的阿尔法冲刺学习到了很多,掌握了很多。

  最后想说,选择张栋老师的软工课是值得的,过程也是有趣的,最重要的还是我们都学习到了很多,不只程序员的专业知识,也包括与人沟通、互相协作,感谢一路走来的同学,也感谢老师、助教,希望我们一起,冲就完了!

组员6:孙瀚

  在经历这几周的个人编程,双人组队,以及组队编程之后,我发现软件工程之所以称作工程是有一点道理的,相比于单纯而困难的算法,它在具体实践(不考虑优化)的方面倒是显得工作量大,涉及领域多,广而浅,如果经过大量的训练,有了一定的熟练度,有了一套流程规范,以及合理的分工,在我看来,是能够实现一定程度上对于特定领域方面的快速量产的。

  对于软件工程实践这门课而言,比起必修我觉得它的位置更加适合放在选修的位置上,有一定开发经验的人去修习,这样指向性比较明确,课程价值对于选课的同学较高,如果让新手直接上手,并且以强制作业的形式来监督,容易使兴趣减低,抵消了探索计算机知识的趣味以及自由性。

  组队编程而言,我们采用的是uni-app进行开发,uni-app本身创建的目标是用 Vue.js 开发所有前端应用的框架,一套代码针对不同平台。很有趣的想法,但是对于我们这次指向性明确发表微信小程序的任务而言,却是更加繁琐的,增添了适应性的问题。参照使用微信开发者工具直接进行开发的小组而言,性价比是更低的。从我学习到的方面来谈,主要是云数据库的使用,前端界面的书写,以及前端的单元测试,和之前的专业比较的话,有种动手快过动脑的感觉,而我一般在解决问题上反而倾向于多层面剖析,这在这次编码过程中,我发现动手试错反而更快,甚至有些问题可以选择另外一些方法来跳过相比于死磕。

  最后在我们组长的英明领导之下,我们每个人都发挥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团结合作,一起完成了这次的团队编程作业,给软工实践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组员7:刘婷婷

  软工从开始选课时就听说超级难,实践作业开始之后真正体会到了这一种“难”。个人作业的时候,毫无头绪甚至连怎么开始都不知道,听说要要学这个东西,就拼命的看和学,但一周的时间对我来说显然是不够的,于是对软工产生了恐惧——直到第一次结对作业的发布。因为和同宿舍的FBA一起组队,所以内心的不安似乎有所减少,我们一起做原型,一起写需求分析,让我了解原来软工不只是写代码,也让我相信困难真的可以一个个解决掉,更让我体会到原来团队的意义就是你永远不是一个人,你的身后总是有那么一两个可爱的人在支持和帮助着你。

  因为小组是随机分配,而不是自由组队,这对于组队困难户的我真的是一个极大的好消息,但同时也担心自己没办法融入这个集体,但惊喜的是,大家都非常的好,风趣幽默,乐于助人....... 说实话,在开始小组作业之前,我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只要不让我写代码,让我干什么都可以。可是随着项目的进行,大家都在努力的学习各种知识。特别是现场编程之后,我开始觉得如果真的一行代码都不写的,似乎真的太对不起队友,太不负责任了。于是开始默默的学起了html,css,JavaScript。后来在小组的安排之下,又开始了uniapp,vue的学习,然后开始编写自己负责的界面,修改分配到的界面。每天背着沉重的电脑在各个空教室中穿梭,空闲时间几乎全部献给了软工,西楼的五楼见证了太多我对软工的态度。

  在这一次的作业当中,真的受到很多人的帮助,他们教会了我如何往github仓库上传文件,如何使用组件,如何修改页面使其看起来更为美观,还有如何更好的与他人沟通......很感谢组长不仅在在编码方面给了很多帮助,也在与人沟通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议。软工虽有遗憾但也有收获,时间会带走一切,时间也带来了一切,感谢相遇,感谢所有给予我帮助的人,感谢所有成员!

组员8:胡烨艳

  在这个学期开学之前,经历了一段比较难熬的时间,一直在纠结自己这几年到底学了什么,总之挺绝望的。这学期一上软工又得知了两个很不好的消息:要组队做作业,舍友全在C班。完全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并对要上软工课表现出极度的抗拒。不过幸运的是接下来一次又一次地遇到了很好的队友,有陪我上课的,有和我一起进行结对作业的,还有一起完成团队作业的队友们,在他们的帮助下我真的进步了很多。在学习原型设计的时候,逐渐找回信心,原来我还是可以帮上一点忙的。结对编程时,队友鼓励我相信自己是可以的,让我硬着头皮写起了代码。从最开始对前端一窍不通,只能通过模仿别人的页面再稍加改造,到现在对页面的布局有了一定的了解。虽然还不算很专业,但是能调整出自己能够接受的页面,成就感还是很大的。

  对这一次次编程的感悟大概就是:遇到困难不要怕,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到!如果一条路走不通,那就换一种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在完成团队作业的时候经常遇到一些不太好改的组件,于是只能换着办法与bug死磕。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沟通。我之前一直是一个喜欢闷声做事的人,会尽量自己一个人把事情办完,尽量不麻烦别人。之前虽然也有过团队作业,但是作业进行的时间跨度并不是太长,因此基本上也是每个人负责一点,最后拼成了打作业。但是在这次的团队合作中,逐渐发现良好的沟通能让整体的进度和效率提高不少,也逐渐地学习着和团队进行交流。也许我们最终呈现的可能不是很完美,但是这也是我们一起努力而得到的果实。

  这几个月真的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有专业上的,也有其他各种方面的。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很幸运的人,总有人在我最低谷的时候拉我一把,也一直很感激每一个帮助过我的人。在困难的时候真的不要害怕,再坚持一下下,多学一点点东西总能熬过去的!

组员9:刘嘉伟

  去年就经常又听到学长学姐说“小心软工”,现在想想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从大作业开始的每周例行会议,到了结尾冲刺时几乎每天都必须去参与编码,确实是一系列很难的过程,在小组内我也看到了其他组员的努力与成就,或许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我们的小程序完全算不上什么合格的产品,但是从中学到的软件开发过程却让我受益良多。

  虽然说我原来有过开发app的经验,但是在这次开发中感觉完全用不上,所有的东西都要基于团队选择的uniapp重新进行学习,而且由于uniapp出现时间短,很多网上找到的自定义组件和函数往往问题层出不穷,原本可以进行自适应的组件在其中的flex布局则完全像是插入word文档的图片一样位置扭曲;有时候觉得自己做得差不多了,可是到头来还是需要大佬们帮我修改,或者是因为各种问题把做好但是无法实现的功能删掉,这些有时候还挺让人觉得过意不去。不过这一切最终还是让我明白了设计之路是永无止尽的,来回反复的折磨式的修改也坚定了我不做程序员的想法,同时我也明白了如果想要去实现一个想法,只要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前进,把大的任务分解成无数小任务,最终总能一点点解决。

组员10: 林潇潇

  在上这门课的时候,大概了解了课程的学习内容,与自己的预料基本是一致的,总之,就是非常的痛苦(主要指编码方面)。然而自己也知道这种恐惧应该是努力去想办法克服的,要自己去尝试,去实践,去学习,走出那第一步,并且坚持下来,才可以真正走出困境。自己在面对第一次编程,第二次编程,结对编程的作业的时候,开始了自我尝试和自我学习,自行摸索,在其中学到了许多,也感觉到了一点编程的乐趣,虽然从结果上来说算是失败的,但是最后毕竟还是学到了东西,感觉自己有点长进了。然而随之而来的团队编程又让我紧张不已,不知道没有什么编程能力的自己能够在团队中发挥作用,也不清楚自己到底能不能和团队里的其他成员相处好一点,所幸的是,这是一个认真而不会过于拘谨的小组,大家都很努力和认真,但是在聊天时也不会太严肃。在这种氛围下,感觉自己又有了动力。

  在现场编程和团队编程的实际工作过程中,看着一大堆陌生的知识和陌生的工具,我仿佛又回到了以前的状态,不知所措,但是自己还是想迈出艰难的一步,开始慢慢学习前端开发工具以及语言的使用,不仅仅是根据团队里的资料,还有自己找的教程,感觉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又一次成长,但是因为自己在这一过程中的踌躇和犹豫不决,没能为团队里做出什么贡献,感觉十分的遗憾和愧疚,最后虽然团队的工作还是能圆满结束,我也感到很高兴,但是还是对自己的行为感到不能释怀,感觉自己跟团队的交流还是不太够,没能真正融入到团队中,这次的团队对我个人来说,无疑是失败的,但是我也从中明白了很多之前个人学习不到的东西,希望下次的自己能够做得更好。

组员11: 李辉雯

  这学期学习了软件工程实践这门课,我觉得这是对软件工程课程学习的检验,如果说理论课注重理论基础的话,那么软工实践,顾名思义,就是侧重我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原来我认为开发一个项目最重要的就是写代码,似乎整个软件都是编代码,因为自己动手能力不强所以就很排斥做项目。可是经过我们学习软工课程到团队做项目再到学习软件工程实践课程之后,我才真正意识到实施一个软件工程项目并不是说简单的会编码就能够解决问题的,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其次是设计与分析,最后才是编码与测试。

  在最开始需求分析过程中,分到的任务都不重,大家完成得都较为轻松,我负责的是项目需求说明文档的相关编写;在前端编码过程中,由于经过了三天的前端vue的学习后,感觉还是不难的,可是当真正拿到一个项目,我却真的无从下手了,而且就是在知道需求分析和详细设计,在代码编写时,一样寸步难行。通过这个实训,也让我了解到,团队协作是多么的重要。界面设计布局和美观方面做得不够好,在队友的帮助下,还是完善了不少,且学且做。在alpha冲刺过程中,感觉自身的参与度还是不够,只是负责了数据库的推文和图片的导入。但总体下来还是收获满满:学习了前端vue的设计,html,css的用法,后端数据库的数据导入等等,都会对接下来的学习与任务有所帮助。

五、贡献分

姓名 得分
高兴 9.1
黄泷 6
黄颜熠 5.2
吴鹏辉 5.3
孙瀚 4.6
胡烨艳 6.9
刘婷婷 5.3
林潇潇 1
李辉雯 1.5
刘嘉伟 5
黄明浩 5.1

六、vlog(可能还会补上一个花絮)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Bp4y1z7Zk

posted @ 2020-12-06 20:35  冲就完了  阅读(343)  评论(3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