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中的“隐藏陷阱”:一个or引发的血案
Python中的“隐藏陷阱”:一个or引发的血案
最近在处理计算病理学项目(一个用于宫颈癌细胞病理分析的模型)时,遇到了一个让我困惑不已的Python Bug。
故事的开始
正在开发一个多实例学习(MIL)模型,其中一个关键部分是根据数据集类型(如'tct', 'tcga', 'camelyon16'等)来加载相应的数据。我的代码逻辑是这样的:
if args.datasets.lower() == 'camelyon16':
# 加载Camelyon16数据集
elif args.datasets.lower() == 'tcga':
# 加载TCGA数据集
elif args.datasets.lower() == 'ngc' or 'gc' or 'fnac':
# 加载NGC/GC/FNAC数据集
elif args.datasets.lower() == 'tct':
# 加载TCT数据集
当设置数据集为 'tct' 时,预期它会进入最后一个 elif 块。但奇怪的是,程序运行后始终跳过了 'tct' 的逻辑,而是执行了前面那个 'ngc' or 'gc' or 'fnac' 的代码块。在终端打印出了 args.datasets.lower() 的值,确认它确实是 'tct',这让我更加摸不着头脑。
罪魁祸首:or 运算符的误用
在经过一番调试和查阅资料后,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问题出在这一行代码上:
elif args.datasets.lower() == 'ngc' or 'gc' or 'fnac':
这行代码看起来像是人类语言中的“如果等于ngc或者gc或者fnac”,但Python的解释器不是这样工作的。在Python中,or是一个短路逻辑运算符。它的工作方式是:
- 首先评估
args.datasets.lower() == 'ngc'。 - 如果结果是
True,整个表达式就是True,后面的部分不会被评估。 - 如果结果是
False,它会继续评估下一个值,也就是'gc'。
这里的关键在于,在Python的布尔上下文中,非空字符串(比如'gc')被认为是 True。所以,当 args.datasets.lower() == 'ngc' 为假时,Python会继续评估 'gc',发现它是一个真值,于是整个 or 表达式立刻被判定为 True,并执行了相应的代码块。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程序会跳过 'tct' 块,因为它永远也到不了那里!
如何正确地写多条件判断?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让Python像你期望的那样去逐一比较。正确的写法有两种:
1. 使用 in 关键字
这是最简洁、最符合Python习惯的方式。它清晰地表达了“如果变量在列表中的任何一个值里”这个意图。
elif args.datasets.lower() in ['ngc', 'gc', 'fnac']:
# 正确地执行NGC/GC/FNAC逻辑
2. 逐一比较
如果你更喜欢使用or,你需要把每个条件都完整地写出来。
elif args.datasets.lower() == 'ngc' or args.datasets.lower() == 'gc' or args.datasets.lower() == 'fnac':
# 正确地执行NGC/GC/FNAC逻辑
总结
这个小小的or陷阱,源于对Python 真值/假值 规则的误解。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