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003 5G基础与技术规范

本章目录

 

1. 简介
  1.1 移动通信历程
2. 5G
  2.1 5G的基本概念
  2.2 4G与5G指标对比
  2.3 5G关键技术
  2.4 5G技术指标
3. 5G的三大应用场景
  3.1 eMBB
  3.2 mMTC
  3.3 uRLLC
4. 5G面临的新挑战

 

1.简介

  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如何高效、快捷地传输信息始终是人类矢志不渝的追求。从文字到印刷术,从信号塔到无线电,从电话到移动互联网,现代科技发展速度一直取决于信息传播速度,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往往会带来社会天翻地覆的变化。5G就是最新的移动通信浪潮中现阶段进展。

  1.1 移动通信历程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1864年麦克斯韦从理论上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1876年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1896年马可尼在英国进行的14.4公里通讯试验成功,从此世界进入了无线电通信的新时代。现代意义上的移动通信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而现代通信技术发展从上世纪20年代起到如今,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其中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为第四阶段,这一阶段是移动通信的蓬勃发展期,1G也是始于这一时期。
1978年底,美国贝尔试验室研制成功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1976年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工程师马丁·库珀于首先将无线电应用于移动电话。
同年,国际无线电大会批准了800/900MHz频段用于移动电话的频率分配方案。在此之后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许多国家都开始建设基于频分复用技术(FDMA)和模拟调制技术的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即1G。
    然而由于采用的是模拟技术,1G系统的容量十分有限。此外,安全性和干扰也存在较大的问题。再加上1G系统的先天不足,使得它无法真正大规模普及和应用,价格更是非常昂贵,成为当时的一种奢侈品和财富的象征。
    2G的发展
    即将迈入21世纪,通信技术也进入到了2G时代,和1G不同2G采用的是数字传输技术。这极大的提高了通信传输的保密性。2G技术基本可被切为两种,一种是基于TDMA所发展出来的以GSM为代表,另一种则是CDMA规格,复用﹙Multiplexing﹚形式的一种。随着2G技术的发展,手机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流行,虽然价格仍然较贵,但并不再是奢侈品。
    过渡的2.5G
    2G到3G的发展并不像1G到2G那样平滑顺畅,由于3G是个相当浩大的工程,要从2G直接迈向3G不可能一下就衔接得上,因此出现了介于2G和3G之间的衔接技术——2.5G。我们所熟知的HSCSD、WAP、EDGE、蓝牙(Bluetooth)、EPOC等技术都是2.5G技术。
    2.5G功能通常与GPRS技术有关,GPRS技术是在GSM的基础上的一种过渡技术。GPRS的推出标志着人们在GSM的发展史上迈出了意义最重大的一步,GPRS在移动用户和数据网络之间提供一种连接,给移动用户提供高速无线IP和X.25分组数据接入服务。较2G服务,2.5G无线技术可以提供更高的速率和更多的功能。
    3G的发展
    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人们对于数据传输速度的要求日趋高涨,而2G网络10几KB每秒的传输速度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于是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应运而生。目前3G存在3种标准:CDMA2000、WCDMA、TD-SCDMA。
    中国国内支持国际电联确定三个无线接口标准,分别是中国电信的CDMA2000,中国联通的WCDMA,中国移动的TD-SCDMA。可以说3G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智能手机的发展,由于3G的传输速度可以达到几百KB每秒。
    通过3G,人们可以在手机上直接浏览电脑网页,收发邮件,进行视频通话,收看直播等,还一度引出了3G手机可否取代PC的设想。
    4G的发展
    作为3G的延伸,4G近几年被人们所熟知,2008年3月,在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部门(ITU-R)指定一组用于4G标准的要求,命名为IMT-Advanced规范,设置4G服务的峰值速度要求在高速移动的通信(如在火车和汽车上使用)达到100Mbit/s,固定或低速移动的通信(如行人和定点上网的用户)达到1Gbit/s。
    该技术包括TD-LTE和FDD-LTE两种制式(严格意义上来讲,LTE只是3.9G,尽管被宣传为4G无线标准,但它其实并未被3GPP认可为国际电信联盟所描述的下一代无线通讯标准IMT-Advanced,因此在严格意义上其还未达到4G的标准。相对于前几代,4G系统不支持传统的电路交换的电话业务,而是全互联网协议(IP)的通信。4G将为用户提供更快的速度并满足用户更多的需求。
    5G的发展
    2013年2月,欧盟宣布,将拨款5000万欧元,加快5G移动技术的发展,计划到2020年推出成熟的标准。2014年5月8日,日本电信营运商NTTDoCoMo正式宣布将与Ericsson、Nokia、Samsung等六间厂商共同合作,开始测试5G网络。预计在2015年展开户外测试,并期望于2020年开始运作。

2. 5G

  2.1 5G的基本概念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英语: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或5th 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s、5th-Generation,简称5G或5G技术)是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5G的性能目标是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节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

  2.2 4G与5G指标对比

    

指标名称 流量密度 连接数密度 时延 移动性 能效 用户体验速率 频谱效率 峰值速率
4G取值 0.1 Tbps/Km² 10万/Km² 10ms 350Km/h 1倍 10 Mbps 1倍 1Gbps
5G取值 10 Tbps/Km² 100万/Km² 1ms 500Km/h 100倍提升(网络侧) 0.1-1 Gbps 3倍提升(某些场景5倍) 20Gbps

 

  2.3 5G关键技术

    (1)大规模MIMO

      基站使用几十上百根MIMO天线,波束窄,指向性传输,高增益,抗干扰,提高频谱效率。

    (2)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技术

      是一项通过多重干扰消除实现信息同时同频双向传输的物理层技术,有望成倍提升无线网络容量。利用该技术,在相同的频谱上,通信的收发双方同时发射和接收信号,与传统的TDD和FDD双工方式相比,从理论上可使空口频谱效率(数字通信系统的链路频谱效率定义为净比特率(有用信息速率,不包括纠错码)或最大吞吐量除以通信信道或数据链路的带宽(单位:赫兹))提高1倍。
    (3)新型调制技术
      滤波器组正交频分复用,支持灵活的参数配置,根据需要配置不同的载波间隔,适应不同传输场景。

    (4)超密集组网
      超密集网络能够改善网络覆盖,大幅度提升系统容量,并且对业务进行分流,具有更灵活的网络部署和更高效的频率复用。未来,面向高频段大带宽,将采用更加密集的网络方案,部署小小区/扇区将高达100个以上。

    (5)小基站优势:

  • 体积小,成本低,安装容易,适合深度覆盖
  • 功率小,干扰小,更小的范围内实现频率复用,提升容量
  • 距离用户近,提升信号质量和高速率

    (6)软件定义网络(SDN)

  • 物理上分离控制平面和转发平面
  • 控制器集中管理多台转发设备
  • 服务和程序部署在控制器上

    (7)自组织网络(SON)

      SON的功能主要可以归纳为:自配置,自优化,自愈。

  • 自配置:指从设备安装上电到用户设备能够正常接入进行业务操作,在很少或者完全没有工程人员干预的前提下完成;
  • 自优化:根据终端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和基站eNode B(Evolved Node B,演进Node B)的性能测量等网络运行状况,对网络参数进行自我调整优化,以达到提高网络性能和质量和减少网络优化成本的目的;
  • 自愈:网络问题的自我治愈,像是治病般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该功能通过对系统告警和性能的检测发现网络问题,并自检测定位,部分或者全部消除问题,最终实现对网络质量和用户感受的最小化影响。

 

  2.4 5G技术指标

    5G性能指标包括六个方面,包括用户体验速率、连接数密度、端到端时延、移动性、流量密度、用户峰值速率

 

    (1)用户体验速率:指真实网络环境下用户可获得的最低传输速率;
    (2)连接数密度:指单位面积上支持的在线设备总和;
    (3)端到端时延:指数据包从源节点开始传输到被目的节点正确接收的时间;
    (4)移动性:指满足一定性能要求时,收发双方间的最大相对移动速度;
    (5)流量密度:单位面积区域内的总流量;
    (6)用户峰值速率:单用户可获得的最高传输速率。

 

3. 5G的三大应用场景

    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3GPP已经为5G定义了三大应用场景。其中,eMBB指3D/超高清视频等大流量移动宽带业务,mMTC指大规模物联网业务,URLLC则指如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等需要低时延、高可靠连接的业务。这三大应用场景分别指向不同的领域,涵盖了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3.1 eMBB

     eMBB:大流量移动宽带业务

    eMBB( Enhance Mobile Broadband)即增强移动宽带,是指在现有移动宽带业务场景的基础上,对于用户体验等性能的进一步提升,这也是最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应用场景。5G在这方面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网速的大幅提升,即便是观看4K高清视频,峰值能够达到10Gbps。
  3.2 mMTC

     mMTC:大规模机器类通信

    mMTC将在6GHz以下的频段发展,同时应用在大规模物联网上。目前,在这方面比较可见的发展是NB-IoT。近期随着大范围覆盖的NB-IoT、LoRa等技术标准的出炉,可望让物联网的发展更为广泛。

  3.3 uRLLC

     uRLLC:高可靠、低时延通信

    uRLLC特点是高可靠、低时延、极高的可用性。它包括以下各类场景及应用:工业应用和控制、交通安全和控制、远程制造、远程培训、远程手术等。uRLLC在无人驾驶业务方面拥有很大潜力。此外,这对于安防行业也十分重要。
    例如,工业自动化控制需要时延大约为10ms,这一要求在4G时代难以实现。而在无人驾驶方面,对时延的要求则更高,传输时延需要低至1ms,而且对安全可靠的要求极高。

4. 5G面临的新挑战

      (1)移动热点:大量热点带来的超密组网挑战;

    (2)物联网络:物联新业务远超人的活动范围;

    (3)低空、高空覆盖:无人机、飞机航线覆盖等。
    (4)频谱资源

  • 5GHz以下的频段已非常拥挤;
  • 需要高频段和超高频段。

 

posted @ 2021-05-13 10:38  洛洛你好  阅读(682)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