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net的页面代码组织模式
Asp.net 的页面代码组织模式
2005-09-15
从asp.net的页面代码组织的模式,可以窥得web页面代码组织模式的发展。
1、Code Inline:内含代码,即代码直接书写在aspx页面中,和html代码混排在一起。
script1: 代码包含在<script runat="server"></script>块内
2
3 <script runat="server">
4
5 void Button1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6 {
7 Label1.Text = "Hello " + TextBox1.Text;
8 }
9 </script>
10
11 <html>
12 <head>
13 <title>WebForm1</title>
14 </head>
15 <body>
16 <form id="Form1" runat="server">
17 <h1>Welcome to ASP.NET 2.0!</h1>
18 <b>Enter Your Name:</b>
19 <asp:TextBox ID="TextBox1" Runat="server"/>
20 <asp:Button ID="Button1" Text="Click Me" OnClick="Button1_Click" Runat="server"/>
21 <br />
22 <br />
23 <asp:Label ID="Label1" Text="Hello" Runat="server" />
24 </form>
25 </body>
26 </html>
虽然现在都提倡设计和逻辑分离,即html和cs代码分离,但在早期的web开发中,内含代码是唯一的方法,也带来了难以维护和代码可读性差的问题。
2、Code Behind:asp.net 1.x中采用的页面代码组织模式
上面的图来自msdn,从这张图可以看出来aspx继承自对应的CodeBehind类(明白每个aspx页面一开始就有Inherits的原因了把),在编译时,CodeBhind类编译到webui工程对应的dll中,而aspx页面中的内含代码和aspx一起编译到temporary.dll中,被客户端浏览器访问。
同时,不同的aspx页面可以继承自同一个CodeBehind类(修改Inherits即可),对于逻辑操作相同的页面不需要重复编码。但是,这样的代码组织模式也带来了一个问题:aspx与CodeBehind类的Server Control相关代码的同步问题。看看你有没有碰到一下的情况:
1、在aspx页面里面添加了一个控件,但是在CodeBehind类中并没有自动添加相应控件的数据成员;
2、原来添加的控件事件莫名奇妙丢失;
3、在aspx页面里删掉了某个控件,但是在CodeBehind类的InitializeComponent函数(一般由ide生成)中,还是保留相关的管线代码;
特别说明一下,对于第一个问题,只需要在CodeBehind代码中手工添加变量名为aspx中控件的id属性的,protected(public理论上也可以,but, 没试过)的控件数据成员即可。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为了实现asp.net 1.x的CodeBehind,在CodeBehind中实现对所添加的Server Control的访问,就必须在CodeBehind类中添加相应的控件成员,同时,对于控件的Event的设定。当在aspx中删除了该server control以后,CodeBehind中的相应控件成员和event设定的代码就成了无用代码,通常ide可以自动删除对应的控件成员,但是对管线代码就无能为力了。
3、Code Beside:基于不完全(partial)类的概念,原来的CodeBehind类摇身一变成了partial类,到底CodeBeside有什么优点呢?
首先,解决了CodeBehind模式中aspx和CodeBehind类间的ServerControl管线代码的同步问题。所有的管线代码在aspx 中编写,CodeBeside类作为aspx的partial类,可以自由访问aspx中的server control,不用在codebeside类中添加server control成员的定义。
其次,codebeside类较codebeside类更易于重用。
p.s.:如果不从重用的角度考虑,个人认为直接把CodeBeside代码作为script block写在aspx页面也一样,wait,这样不是回到code inline了吗?![]()
All the posts in this blog are provided "AS IS" with no warranties, and confer no rights.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content on this sit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2.5 China Mainland License.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