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域网基本概念和体系结构

1. 局域网

  1. 概念:简称LAN,指在某一区域内有多台计算机互联网互联成的计算机组,使用广播信道。

   1. 特点

    1. 覆盖地理范围叫小,只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局部范围内联,比如几种的建筑群内;

    2. 使用专门铺设的网络传输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进行联网,数据传输率高;

    3. 通信延迟时间短,误码率低,可靠性较高;

    4. 各站为平等关系,共享传输信道;

    5. 多采用分布式控制和广播式通信,能进行广播和组播。

 

  2. 局域网拓扑结构

                                     

   1. 星型拓扑:中间节点是控制中心,任意两个节点间的通信最多需要两步,传播速度快,结构简单,便于管理,网络可靠性低,有单点故障问题。

   2. 总线型拓扑:网络可靠性高,网络节点间响应速度快,共享资源能力强,设备投入量小,安装使用方便,单点故障影响较小。

   3. 环型拓扑:系统中通信设备和线路比叫节省,有单点故障问题,道路封闭,不便于扩充,系统响应延迟长,信息传输速率相对较低。

   4. 树型拓扑:易于拓展,易于隔离故障,也容易有单间故障。

 

2. 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

  1. CSMA/CD:常用于总线型局域网和树型网络

  2. 令牌总线:常用于总线型局域网和树型网络

  3. 令牌环:用于环形局域网,如令牌环网

 

3. 局域网的分类

  1. 以太网:是应用最广泛的局域网,包括标准以太网、快速以太网、千兆以太网和10G以太网,逻辑拓扑总线型,物理拓扑为星型,使用CSMA/CD。

  2. 令牌环网:物理上采用星型拓扑结构,逻辑上用环形拓扑结构,现在基本被淘汰。

  3. FDDI网:物理上采用双环拓扑结构,逻辑上采用环形拓扑结构。

  4. ATM网:较新型的单元交换技术,使用53字节固定长度的单元进行交换。

  5. 无线局域网:简称WLAN,采用IEEE802.11标准。

 

4. IEEE802标准

  IEEE802系列标准是IEEE802LAN/WLAN标准委员会制定的局域网、城域网技术标准(1980年2月成立)。其中最广泛使用的有以太网、令牌环和无线局域
 网等。他们的每一个子标准都由委员会中的一个专门工作组负责。

  IEEE系列子标准

   IEEE802.1:局域网体系结构、寻址、网络互联和网络;
   IEEE802.1A:概述和系统结构;
   IEEE802.1B:网络管理和网络互联;
   IEEE802.2: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的定义;
   IEEE802.3:以太网介质访问控制协议(CSMA/CD)和物理层技术规范;
   IEEE802.4:令牌总线网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以及物理层技术规范;
   IEEE802.5:令牌环网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及物理层规范;
   IEEE802.6:城域网介质访问控制协议DQDB(Distribute Queue Dual Bus 分布式队列双总线)及物理层技术规范;
   IEEE802.7:宽带技术咨询组,提供有关宽带联网的技术咨询;
   IEEE802.8:光纤技术咨询组,提供有关光纤联网的技术咨询;
   IEEE802.9:综合声音数据的局域网(IVDLAN)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及物理层技术规范;
   IEEE802.10:网络技术安全咨询组,定义了网络互操作的认证和加密方法;
   IEEE802.11:无线局域网(WLAN)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及物理层技术规范。

 

5. 数据链路层的子层

  1. 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
    负责识别网络层协议,并进行封装。LLC报头告诉数据链路层一旦帧被接收到,应当对数据包做何处理;为网络层提供服务:无确认无连接,面向连
   接、有确认无连接、高速传送等方式。


  2. 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
    它定义了数据帧在什么介质上进行传输,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帧的封装/卸装,帧的寻址和识别,帧的接收和发送,链路的管理和帧的差错控制等。他的
   存在屏蔽了不同物理链路种类的差异性。

 

6. 以太网(Ethernet)

  1. 概念:由Xerox公司创建并由Xerox、intelh和DEC公司联合开发的基带总线局域网规范,是当今局域网采用最广泛的通信协议标准,采用CSMA/CD技术

  2. 特点:造价低廉;应用广泛;搭建简单;满足网络速率要求:10Mb/s~10Gb/s

  3. 标准:一是符合DIX Elthernet V2规约,二是符合IEEE802.3标准,所以以太网又称为802.3局域网

  4. 提供的无连接、不可靠的服务:只实现无差错接收,不实现可靠传输

   1. 无连接: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无"握手过程";

   2. 不可靠:不对发送方的数据帧编号,接收方不向发送方进行确认,差错帧直接丢弃,差错纠正由高层负责

 

  5. 以太网MAC帧

   

 

     

    网络层的ip数据报发送到数据链路层后,会在数据报首尾加帧封装成数据帧,头部添加目的地址、源地址、和类型,尾部添加FCS

    前导码:实现发送接收同步,前7个字节由10组成,后一个字节以11收尾,表示帧开始界定符,不属于MAC帧的一部分

    目的地址:接收方地址,分为单播地址、广播地址、多播地址

    源地址:发送方地址

    类型:指明网络层使用的协议

    数据部分:长度46~1500,链路层最大传输单元MTU规定最大为1500字节,以太网最小为64字节,最小46=64-6-6-2-4,保证符合以太网的最小字节

    FCS:帧检验序列CRC

 

  6. 高速以太网:速率>=100Mb/s

   1. 100BASE-T以太网:在双绞线上传送100Mb/s基带信号的星型拓扑以太网,使用CSMA/CD协议,支持全双工和半双工。

   2. 吉比特以太网:在光纤或双绞线上传送1Gb/基带信号。

   3. 10吉比特以太网:在光纤上传送10Gb/s基带信号,只支持全双工,无争用问题。

 

7. 无线局域网(WLAN)

  1. 标准:使用IEEE802.11标准

   IEEE802.11:1997年,原始标准(2Mbit/s,工作在2.4GHz)

   IEEE802.11a:1999年,物理层补充(54Mbit/s,工作在5.2GHz)

   IEEE802.11b:1999年,物理层补充(11Mbit/s,工作在2.4GHz)

   IEEE802.11c:符合802.1D的媒体接入控制层桥接(MAC Layer Bridging)

   IEEE802.11d:根据各国无线电规定做的调整

   IEEE802.11e:对服务等级QoS(Quality of Server)的支持

   IEEE802.11f:基站的互联性IAPP(Inter-Access Point Protocol),2006年2月被IEEE批准撤销

   IEEE802.11g:20003年,物理层补充(54Mbit/s,工作在2.4GHz)

   IEEE802.11h:2004年,无线覆盖半径的调整,室内和室外信道(5.2GHz频段)

  

    WiFi?满足IEEE802.11b标准和IEEE802.11g标准即可被定义为WiFi

 

  2. IEEE802.11的MAC枕头格式

   

 

   通信过程:

     假如笔记本A 和笔记本B进行通信 ,A发送一条信息个B,首先A会将信息发送到它附近的A基站,A基站就会向信息发送到B附近的B基站,B基站在
    通过无线局域网发送给B,这就实现了不同主机之间有线和无线的信息通信。上述的目的地址DA指笔记本B的MAC地址,源地址SA指笔记本A的MAC
    地址,发送端TA指基站A的MAC地址,接收端RA指基站B的MAC地址。

     

 

  3. 无线局域网的分类

   1. 有固定的基础设施的无线局域网

       

 

 

    1. 基本服务集:基站和他范围连接的主机

    2. 扩展服务集:多个基本服务集组成的大范围区域集合

    3. 基本服务集内主机通信:以基站为中心点,主机A将信息发送给基站IBSS,在由基站发送给主机B,基站即是接收端也是发送端

    4. 扩展服务集内主机通信:主机A将信息发送给基站A,基站A通过分配系统DS将信息发送给基站B,基站B将信息发送给主机B(即7.2中的通信过程)

       小知识:WiFi也可以称为服务集标志符

   

   2. 无固定基础设施无线局域网的自组织网络

     自组织网络没有任何转发器、集线器、路由器、基站,只有一些主机组成的网络,每一台主机可以充当主机、路由器等功能,既可以发送接收数据,
    也可以帮忙转发数据,各节点地位相互平等,可自由调整。

       

 

posted @ 2022-12-15 16:56  无敌小豆包  阅读(2125)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