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 Kubernetes 基于flannel 的集群网络

、Docker网络模式

在讨论Kubernetes网络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下Docker网络。Docker采用插件化的网络模式,默认提供bridge、host、none、overlay、maclan和Network plugins这几种网络模式,运行容器时可以通过–network参数设置具体使用那一种模式。

  • bridge:这是Docker默认的网络驱动,此模式会为每一个容器分配Network Namespace和设置IP等,并将容器连接到一个虚拟网桥上。如果未指定网络驱动,这默认使用此驱动。

  • host:此网络驱动直接使用宿主机的网络。

  • none:此驱动不构造网络环境。采用了none 网络驱动,那么就只能使用loopback网络设备,容器只能使用127.0.0.1的本机网络。

  • overlay:此网络驱动可以使多个Docker daemons连接在一起,并能够使用swarm服务之间进行通讯。也可以使用overlay网络进行swarm服务和容器之间、容器之间进行通讯,

  • macvlan:此网络允许为容器指定一个MAC地址,允许容器作为网络中的物理设备,这样Docker daemon就可以通过MAC地址进行访问的路由。对于希望直接连接网络网络的遗留应用,这种网络驱动有时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 Network plugins:可以安装和使用第三方的网络插件。可以在Docker Store或第三方供应商处获取这些插件。

在默认情况,Docker使用bridge网络模式,bridge网络驱动的示意图如下,此文以bridge模式对Docker的网络进行说明。

 

1.1 bridge网络的构建过程如下:

1)安装Docker时,创建一个名为docke0的虚拟网桥,虚拟网桥使用“10.0.0.0 -10.255.255.255 “、”172.16.0.0-172.31.255.255″和“192.168.0.0——192.168.255.255”这三个私有网络的地址范围。

 

通过 ifconfig 命令可以查看docker0网桥的信息:

 

 

通过 docker network inspect bridge 可以查看网桥的子网网络范围和网关:

 

2)运行容器时,在宿主机上创建虚拟网卡veth pair设备,veth pair设备是成对出现的,从而组成一个数据通道,数据从一个设备进入,就会从另一个设备出来。将veth pair设备的一端放在新创建的容器中,命名为eth0;另一端放在宿主机的docker0中,以veth为前缀的名字命名。通过 brctl show 命令查看放在docker0中的veth pair设备

 

1.2 外部访问

bridge的docker0是虚拟出来的网桥,因此无法被外部的网络访问。因此需要在运行容器时通过-p和-P参数对将容器的端口映射到宿主机的端口。实际上Docker是采用 NAT的 方式,将容器内部的服务监听端口与宿主机的某一个端口port 进行绑定,使得宿主机外部可以将网络报文发送至容器。

1)通过-P参数,将容器的端口映射到宿主机的随机端口:

$ docker run -P {images}

2)通过-p参数,将容器的端口映射到宿主机的制定端口:

$ docker run -p {hostPort}:{containerPort} {images}

二、Kubernetes网络模式

Kubernetes与Docker网络有些不同。Kubernetes网络需要解决下面的4个问题:

集群内:

容器与容器之间的通信

Pod和Pod之间的通信

Pod和服务之间的通信

集群外:

外部应用与服务之间的通信

因此,Kubernetes假设Pod之间能够进行通讯,这些Pod可能部署在不同的宿主机上。每一个Pod都拥有自己的IP地址,因此能够将Pod看作为物理主机或者虚拟机,从而能实现端口设置、命名、服务发现、负载均衡、应用配置和迁移。为了满足上述需求,则需要通过集群网络来实现。

在本文主要分析容器与容器之间,以及Pod和Pod之间的通信;Pod和服务之间,以及外部应用与服务之间的通信请参考《Kubernetes-核心资源之Service》和《Kubernetes-核心资源之Ingress》。

2.1 同一个Pod中容器之间的通信

这种场景对于Kubernetes来说没有任何问题,根据Kubernetes的架构设计。Kubernetes创建Pod时,首先会创建一个pause容器,为Pod指派一个唯一的IP地址。然后,以pause的网络命名空间为基础,创建同一个Pod内的其它容器(–net=container:xxx)。因此,同一个Pod内的所有容器就会共享同一个网络命名空间,在同一个Pod之间的容器可以直接使用localhost进行通信。

2.2 不同Pod中容器之间的通信

对于此场景,情况现对比较复杂一些,这就需要解决Pod间的通信问题。在Kubernetes通过flannel、calic等网络插件解决Pod间的通信问题。本文以flannel为例说明在Kubernetes中网络模型,flannel是kubernetes默认提供网络插件。Flannel是由CoreOS团队开发社交的网络工具,CoreOS团队采用L3 Overlay模式设计flannel, 规定宿主机下各个Pod属于同一个子网,不同宿主机下的Pod属于不同的子网。

flannel会在每一个宿主机上运行名为flanneld代理,其负责为宿主机预先分配一个子网,并为Pod分配IP地址。Flannel使用Kubernetes或etcd来存储网络配置、分配的子网和主机公共IP等信息。数据包则通过VXLAN、UDP或host-gw这些类型的后端机制进行转发。

 

 

 

看一下flannel在Kubernetes中运行的整体过程:

1)设置集群网络

flannel默认使用etcd作为配置和协调中心,首先使用etcd设置集群的整体网络。通过如下的命令能够查询网络配置信息:

$ etcdctl ls /coreos.com/network/config

2)设置Node节点上的子网

基于在etcd中设置的网络,flannel为每一个Node分配IP子网。

#获取子网列表

$ etcdctl ls /coreos.com/network/subnets

#获取子网信息

$ etcdctl ls /coreos.com/network/subnets/{IP网段}

3)在每个Node上启动flannelid

flannel在每个Node上启动了一个flanneld的服务,在flanneld启动后,将从etcd中读取配置信息,并请求获取子网的租约。所有Node上的flanneld都依赖etcd cluster来做集中配置服务,etcd保证了所有node上flanned所看到的配置是一致的。同时每个node上的flanned监听etcd上的数据变化,实时感知集群中node的变化。flanneld一旦获取子网租约、配置后端后,会将一些信息写入/run/flannel/subnet.env文件。

$ cat /var/run/flannel/subnet.env

 

4)创建虚拟网卡

在Node节点上,会创建一个名为flannel.1的虚拟网卡。

$ ip addr show flannel.1

 

5)创建Docker网桥

并为容器配置名为docker0的网桥,实际是通过修改Docker的启动参数–bip来实现的。通过这种方式,为每个节点的Docker0网桥设置在整个集群范围内唯一的网段,从保证创建出来的Pod的IP地址是唯一。

$ ip addr show docker0

 

6)修改路由表

flannel会对路由表进行修改,从而能够实现容器跨主机的通信。

$ route -n

 

2.3 数据传递过程

在源容器宿主机中的数据传递过程:

1)源容器向目标容器发送数据,数据首先发送给docker0网桥

在源容器内容查看路由信息:

$ kubectl exec -it -p {Podid} -c {ContainerId} -- ip route

2)docker0网桥接受到数据后,将其转交给flannel.1虚拟网卡处理

docker0收到数据包后,docker0的内核栈处理程序会读取这个数据包的目标地址,根据目标地址将数据包发送给下一个路由节点:

查看源容器所在Node的路由信息:

$ ip route

3)flannel.1接受到数据后,对数据进行封装,并发给宿主机的eth0

flannel.1收到数据后,flannelid会将数据包封装成二层以太包。

Ethernet Header的信息:

  • From:{源容器flannel.1虚拟网卡的MAC地址}

  • To:{目录容器flannel.1虚拟网卡的MAC地址}

4)对在flannel路由节点封装后的数据,进行再封装后,转发给目标容器Node的eth0

由于目前的数据包只是vxlan tunnel上的数据包,因此还不能在物理网络上进行传输。因此,需要将上述数据包再次进行封装,才能源容器节点传输到目标容器节点,这项工作在由linux内核来完成。

Ethernet Header的信息:

  • From:{源容器Node节点网卡的MAC地址}

  • To:{目录容器Node节点网卡的MAC地址}

IP Header的信息:

  • From:{源容器Node节点网卡的IP地址}

  • To:{目录容器Node节点网卡的IP地址}

通过此次封装,就可以通过物理网络发送数据包。

在目标容器宿主机中的数据传递过程:

5)目标容器宿主机的eth0接收到数据后,对数据包进行拆封,并转发给flannel.1虚拟网卡;

6)flannel.1 虚拟网卡接受到数据,将数据发送给docker0网桥;

7)最后,数据到达目标容器,完成容器之间的数据通信。

 

 

 

 

 

--------------------------另外一篇

说明

Flannel是Kubernets最早期的网络方案之一,也是现在常用的方案之一。当时只了解到它采用overlay的方式,于是重点学习calico了,后来发现用到flannel的公司还挺多,需要系统学习下。

工作原理

原理很简单,在每一个需要使用Flannel网络的机器上都运行有一个名为flanneld的服务。flanneld为所在的机器申请到一小段虚拟网络的地址空间,并负责将通过这些虚拟地址发送的报文封装后,用宿主机的网络送出。flanneld还要负责解读宿主机网络收到发送给虚拟网络的中的地址的报文。

虚拟网络地址的分配情况直接写入etcd,或者通过kubernetes的api写入。

核心是:Flannel是怎样通过宿主机网络传递虚拟机网络中的报文的? Flannel支持几种不同的方式,把它们叫做Backends

已经支持的Backends

@2018-10-09 16:47:10

最推荐使用的是vxlan,使用linux kernel的vxlan实现。vxlan backend的配置项有以下几个:

Type: string,backend类型,就是"vxlan"
VNI:  number,vxlan协议中的vni编号,不同的vni号码代表不同网段,类似vlan号,默认是1
Port: number,  宿主机的udp端口,用来发送封装后的报文,使用linux内核默认配置,8472
GBP:  boolean,是否使用vxlan Group Policy,默认false
DirectRouting:  boolean,是否启用直接路由,当两台宿主机位于同一个网段时,不封装通过路由直接送达,默认false

GBP特性,参考:vxlan: Group Policy extension

其次是host-gw的方式,通过直接路由的方式传送虚拟网络报文。这种方式要求所有宿主机是二层直达的(中间不经过路由),原理和vxlan中的DirectRouting相同。

Vxlan DriectRouting是能够直接路由的时候采用直接路由的方式,否则就通过vxlan。 Host-gw要求所有宿主机都支持直接路由方式(在同一个二层网络中),并全部采用直接路由的方式。

host-gw的配置项只有一个:

Type: string,backend类型,就是"host-gw"

udp只建议调试时使用,或者另外两种方式不能使用的时候(譬如宿主机内核不支持vxlan)使用。

Type:string,backend类型,就是"udp"
Port: number,宿主机udp端口,默认8285

处于试验阶段的Backends

@2018-10-09 16:47:23

AliVPC,阿里云的VPC

Type (string): alloc

Alloc,这个没明白怎么回事,说是”performs subnet allocation with no forwarding of data packets”:

Type (string): alloc

AWS VPC,AWS的VPC:

Type (string): aws-vpc
RouteTableID (string): [optional] The ID of the VPC route table to add routes to. 

GCE,Google的云服务:

Type (string): gce

IPIP,使用内核实现的ipip隧道:

Type (string): ipip
DirectRouting (Boolean):

IPSec,使用内核实现的IpSec:

Type (string): ipsec
PSK (Boolean): Required. 
UDPEncap (string): Optional
ESPProposal (string): Optional

其它内容?

Flannel是一个特别简单的网络方案,文档也就特别简单。把上面的backends梳理完,文档基本上就全读完了。

Kubernetes1.12从零开始(五):自己动手部署Kubernetes中讲到,Kubernetes设计的时候,就降低了对网络模型的要求。所以Flannel这样简单的网络方案,可以用于Kubernetes。

不过要注意,Flannel这个项目小而精,缺少了一些功能。最直接的缺陷就是:不支持ACL,即Kubernetes中的Network Policy。

根据Flannel项目Readme中的表述,这个项目似乎也不打算支持”network policy”:

Flannel is focused on networking. For network policy, other projects such as Calico can be used.

有意思一的是Calico启动了一个Canal项目,糅合了Calico和Flannel。Network policy功能有calico提供,network功能用flannel提供,也是醉了。

糅合了Calico和Flannel的Kubernetes网络方案Canal

posted @ 2018-11-29 13:29  技术颜良  阅读(71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